十五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同年5月25日,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成立,对于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进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图书馆报》特策划专题,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江西古籍保护工作的实践与发展

涂安宁 | 文
江西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尤自宋以来,人文鼎盛,名家辈出,佳作流芳,留存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典籍,对传承赣鄱文明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项目推动普查,全面揭示江西文脉。保存在赣鄱大地上的丰厚古籍,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各地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将这些珍贵典籍保护好并传承给后代子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古籍保护的前提是开展普查登记,摸清古籍家底。古籍普查是全面了解古籍存藏情况,建立古籍总台账,开展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心任务是通过每部古籍的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和相关信息,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加强政府对古籍的管理、保护和利用。面对我省古籍藏量丰富、收藏单位众多、专业人才不足的实际情况,除了举办培训班,加强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外,省古籍保护中心还积极利用江西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等项目,组织古籍普查骨干力量,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开展普查帮扶工作。目前,全省98家公藏单位的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古籍藏量100960部786205册。

2018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江西行(在婺源县图书馆)
建立制度改善条件,科学保护文献典籍。近年来,全省古籍分级分类保护不断推进。江西省图书馆、萍乡市图书馆、赣州市图书馆、江西省博物馆、乐平市图书馆、庐山图书馆、景德镇市图书馆等7家单位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省有143部古籍入选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2年江西省政府公布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340部,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5家。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加强古籍原生性保护,即针对古籍本身的保存和修复,以及改善古籍装具、库房的保护环境等,这是保护古籍最有效、最直接、最普遍的方法。江西省图书馆凤凰洲新馆古籍修复室面积420平方米,古籍书库面积1802平方米,配备先进设施设备,提升修复水平,打造标准化古籍书库。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积极争取各地财政支持,购置樟木书柜、樟木夹板、恒温恒湿、自动灭火等相关设备,规范古籍书库建设,改善古籍保存条件。
修复师修复古籍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部分古籍
创新利用化身千百,大力弘扬赣鄱文化。古籍保护的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就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古籍资源,服务读者、服务社会。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古籍数字化和整理影印出版工作。组织完成全省入选第一至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16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建成“江西珍贵古籍数字资源库”,读者可以在9家参与单位的局域网较便捷地阅览使用。各地结合本区域特点,建成了“南康区图书馆古籍善本数据库”“井冈山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古籍全文库”“萍乡古籍方志资源库”“萍乡清代民国时期族谱数字资源库”“萍乡历史名人著作资源库”“庐陵文化文献资源数据库”“江西中医药大学古籍数据库”“抚州市图书馆古籍资源库”“陶瓷古籍数字资源库”“九江记忆特色库”“陶渊明人物专题资源库”“南丰地方文化古籍资源库”“石城县图书馆民间契约资源库”“石城县图书馆客家家谱资源库”“石城县图书馆古籍资源库”等古籍数据库。组织完成《江西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江西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国家珍贵古籍江西珍本丛刊》《景德镇陶瓷古籍文献精粹》《杨文节公诗文集》《楚辞》《赣州府志》《清彩绘本西游记》《袁州府志》《庐山古今游记丛钞》《清彩绘本西游记》等30余部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其中,《江西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荣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促成《江西全省图说》《玉茗堂书经讲意》《南泉慈化寺志》等具有赣鄱地方特色古籍以影印出版的方式回归江西。

江西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
做好古籍宣传普及,推动古籍走进大众。幸存至今的文献典籍,经历过无数次的兵燹水火、焚籍毁版、辗转播迁,是前辈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是我们继承传统、赓续文脉的重要根基。各单位依托丰富的古籍资源,积极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古籍保护宣传活动,比如江西省图书馆借助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其中南昌电视台《感动南昌》栏目的“古籍美容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走基层·在岗位上》栏目的“古籍修复师,化腐朽为神奇”、南昌电视台一套新闻栏目的“拍案惊奇:隐形的翅膀”,江西五套新闻晚高峰“古籍保护,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文化”等反映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和编目工作专题片的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先后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联合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举办展览、讲座、修复体验、雕版印刷、传拓体验活动等200余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8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册府千华——江西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正式开展,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众多江西省藏珍稀古籍和江西省古籍保护成果。此次展览展期一个月,有22000余位观众参观,社会效益显著。

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古籍工作谋划了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古籍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和古籍工作的管理者,我们深受鼓舞,备感振奋。根据要求与部署,下一步,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将按照文件要求与部署,推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续写江西古籍保护事业发展新篇章。
一是提升古籍保护水平。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完成江西省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开展《中华古籍总目·江西卷》的编纂准备工作。推动一批古籍标准化书库建设,改善古籍存藏条件,做好异质灾备保护,确保古籍实体安全。持续开展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与评审工作。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加强江西地方特色文献和濒危古籍的抢救性修复。组织江西省图书馆申请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西传习所”。
二是挖掘赣鄱古籍价值。加强古籍整理,开展江西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深入推进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中医药文化、阳明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对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梳理研究。将古籍工作融入江西发展大局,推进古籍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深度整理研究古代科技典籍,传承江西科学文化,服务江西科技创新。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推动江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优秀成果,服务江西乡村振兴。
三是推进古籍数字化。建立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协调机制,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做好统筹工作,推进一批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建设。各古籍收藏单位对所藏特色文献和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比如可筹建“江西各馆藏科举资料数字资源库”“江西各馆藏珍稀古籍数字资源库”等。完善古籍资源便捷使用机制,向社会公众提供古籍资源服务,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
四是讲好江西典籍故事。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力度,持续推进古籍进校园工作,持续举办展览、讲座、古籍修复、雕版印刷、传拓体验活动,利用网络直播等融媒体技术,创新传播形式,创新“晒书”内容,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开发推广具有江西特色的古籍文创产品。讲述江西典籍故事,制作推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古籍专题片。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加强古籍整理研究力量。积极招聘专业人才,扩大全省古籍保护修复人才队伍。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定向委托培养古籍人才,充实市县级图书馆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引进古籍保护高层次人才,提升古籍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古籍人才培训,建设全省古籍人才培训基地和古籍整理研学一体的培训平台。
(转自“图书馆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