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北京教育学院 刘蕴秀
我从事图书馆工作已经三十二年了。但2011年之前,我对古籍一直都不甚了解,认为它充满了神秘感。2011年10月的某一天,领导把我叫到馆长办公室,说让我负责图书馆里的古籍计算机编目,我二话没说就接受了这项重要而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古籍计算机编目工作,我通过古籍这个物质载体,拓展了自身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认知,也加深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古籍计算机编目的意义
中华古籍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重要的精神财富。然而,历史上战争、政权更替和天灾人祸等因素都导致古籍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抢救、保护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全面了解我国现在古籍保护的现状,从而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这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普查登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之一,建立古籍总台账是全面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开展全国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全国古籍普查全面展开以后,北京市也开展了古籍普查工作。2009年,首都图书馆成立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负责北京市各事业单位、在京大中小学校的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北京教育学院图书馆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参加了古籍普查数据库的建设。2012年6月,在北海旁边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我还有幸参加了“中直系统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多次古籍计算机编目知识培训活动,这让我这个古籍计算机编目人心里慢慢有了底气。

二、古籍普查数据库建设的过程
在从事古籍计算机编目工作中,我主要按如下程序进行工作:
1. 邀请我馆的老同志对古籍过去情况进行介绍。对我馆古籍的来源、馆藏古籍基本情况和手工编目古籍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2.针对古籍外观,核对目录卡片。要对古籍的手工编目卡片先进行整理。对分类目录和书名目录两套卡片目录认真熟悉情况。
3.了解古籍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本馆古籍的前世今生,对经、史、子、集各部重点古籍做到心中有数。学术性、历史价值较强的古籍重点掌握。如经部典籍中的《皇清经解》《诗经稗疏》《读礼通考》《四书大成》《孟子正义》等;史部典籍的《元史纪事本末》《留真谱初编》《日下旧闻》等;子部典籍的《算经十书》《几何原本》等;集部典籍如《古文渊鉴》《唐宋八家文读本》等,丛部典籍如《粤雅堂丛书》《聚珍版丛书》等。
4.认真研读《古籍普查培训手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等,掌握古籍普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5.古籍知名专家亲聆指导教育。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特别重视我们的工作,特邀请三位知名的专家到我校指导工作,对我们做好此项工作帮助很大。

古籍专家指导工作
6.认真工作,按要求努力早日完成任务。学习古籍的基本知识后,我对古籍分类、题名、目录、卷数、版本、版式、装帧和装具,定级、破损定级及登记、书影制作等有了基本了解,并保质保量,进行全、精、准地著录。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北京教育学院图书馆向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上传电子编目数据791条,共计2479函,17000多册,扫描照片4366张。其中善本古籍39条;94函,620册;普通古籍和民国线装图书共计752条,2385函,16647册,登记破损古籍40余种。圆满地完成了古籍计算机编目工作。
三、在古籍计算机编目工作中的收获
1.学到了很多古代汉语知识和古籍历史知识
首先,古籍文献的内容以古代汉语的形式呈现。古籍编目人员首先要能识别古文中的字体,如楷书、隶书和篆字,要具备足够的古汉语知识。要了解古文断句、序跋的格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古籍牌记里的繁体字往往不是楷书而是隶书或篆书,而牌记又是考证一部古籍的出版人、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要准确判断。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古籍编刻的一些共性特点,即古籍的正文一般用楷书,内封书名、牌记多用隶书或篆书,序跋一般用楷书或是行书。所以古籍编目人员要能认识繁体字和辨认各种字体,并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才能从古籍的序、跋、牌记、目次、正文首卷卷端等内容中找出正确的书名、著者、分类、版本、定级鉴定等著录依据;
其次,古籍编目人员还要阅读中国书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校勘学、目录学及古籍计算机编目规则等图书,只有掌握更多的古籍知识,才能准确编制古籍目录、鉴定古籍版本,完成古籍的计算机编目工作。
再次,熟练掌握工具书和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专业的古籍整理人才需要掌握不同的工具书和检索方法,在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利用其进行快速查找,以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古籍的分类知识和版本学知识
古籍一直沿用的是四部分类法的分类体系,即将图书大体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这次普查,古籍在原四分法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丛书类。而且对其二、三级类目做了更加合理的修订。图书馆的古籍编目工作中最基本的是记录每部古籍的各项特征,其他各项都较容易著录,而古籍分类、版本鉴定是较难的工作。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编目员就必须掌握四部分类法的分类知识。古籍的出版机构是多种形式的,如皇家、官府、寺庙和私人等,因此,古籍编目员应尽可能地掌握这些出版家和出版单位的有关历史资料。历朝历代的政府、民间坊和个人对书籍的出版形式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书名、作者、版本等项目更是五花八门。这就要求古籍编目员一定要有版本学知识,熟悉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众多版本,知道如何鉴别版本。
3.了解许多经典古籍和从事研究古籍的名人
在古籍计算机编目过程中,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到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培训讲座中,我认识了很多知名专家,他们风趣幽默的讲座使我对他们的深入研究感到敬佩。我学习到了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出了对古籍的深厚兴趣,也自己购买了几十本有关古籍的图书,越看越喜欢。自此,阅读古籍成为了我的兴趣爱好之一,只要听到古籍的论坛和讲座信息我必去聆听。我要感谢这些学者和典籍,使我心里对古籍充满浓厚的深情。
四、永远热爱古籍工作
通过参加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使我对本馆古籍情况从一无所知到逐渐熟悉。例如,我了解到我馆所藏古籍基本是人文和与各教学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书籍。如《四书五经》《说文解字》《尔雅》《明史纪事本末》《中国历史课本》《历代帝王年表》《西洋史要》《中国历史地理大词典》《世界地理志》《亚非地理志》《日下旧闻》《北京历史风土丛书》《北平庙宇通检》《九章算术细草图说》《高等小学算术教本》《几何原本》《力学课编》《化学分原》《芥子园画传》《闲情偶记》等。这些古籍对我院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图书馆申请到一些古籍保护的设备,如立式空调、温度湿度测量计等,大大提高了古籍的馆藏保护性能。
古籍计算机编目工作使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敬慕和热爱之情。我感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更深了,保护和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近来,我又带领几个年轻同事一起从事古籍管理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热爱古籍,让更多的人有一颗古籍心!
(北京教育学院图书馆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