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同年5月25日,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成立,对于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进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图书馆报》特策划专题,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汇聚全民力量 共襄古籍保护事业

毛雅君 | 文
首都图书馆馆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古籍事业迎来了新发展机遇。作为图书馆人,感到非常振奋。
首都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913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有馆藏94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藏量近50万册(件),善本6000余部,地方文献6万余种,老唱片2万余张,2008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北京市古籍保护工作起步较早。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古籍保护工作。15年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一部署指导下,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在北京市属古籍收藏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全市的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建立机制,增强古籍保护意识
北京市专门成立了“北京市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部署和督办北京市属藏书单位的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每年开展北京市属古籍收藏单位古籍调研、普查登记、古籍鉴定、古籍修复、业务培训,进行古籍保护宣传工作等,普及古籍保护理念和方法,为全面开展全市的古籍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摸清家底,推进古籍原生性保护
2012年,首都图书馆率先完成本馆古籍普查工作,并积极协助市属单位开展普查工作。目前,北京市属41家古籍藏书单位古籍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已有17家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首都图书馆十分注重普查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对北京地区各古籍收藏单位的藏书来源、藏书特色、古籍保存情况、古籍修复情况、古籍整理与利用情况等进行了广泛的摸底普查,同时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地区古籍普查的成果。普查过程中,许多珍稀善本得以确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全市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书库保管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优化,古籍修复室面积,修复人员数量,修复专项经费等均有增强。一批具有专业素质,能独立完成普查、保护、修复等专业工作的中青年工作者脱颖而出,为北京市古籍保护工作的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础。

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代存代管,提高整体保护水平
立足北京市属收藏单位古籍收藏历史与现状,2009年起,首都图书馆总结以往古籍短期代存的成功实践,在广泛征求主管部门、藏书单位、业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古籍代存”的解决方案。首都图书馆受理藏书单位提出的古籍代存需求,在尊重古籍所有权和充分论证服务需求的前提下,签署双方认可的代存协议。已先后为北京市11家馆藏单位古籍提供代存代管服务,并对代存古籍开展了编目、修复、数字化以及地方特色文献整理的工作。这是提高本地区古籍保护服务水平的宝贵经验之一。既充分利用了集约化管理的优势,用较少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有针对性地解决藏书单位面临的实际困难,使代存古籍得到妥善保管与合理使用,亦使首都图书馆古籍书库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从整体上提高了北京市古籍收藏条件和保护水平。

北京地区区县公共图书馆代存专柜
评估定级,实行古籍分级管理
2009年,首都图书馆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进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之初,即开始了古籍的定级工作。2021年,首都图书馆作为第一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文物定级试点工作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所有馆藏古籍的评估定级工作。自2007年开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以来,北京市属各单位每次都积极参与申报,提交申报数量每年都有一定增长。全市共有6家单位262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藏书单位或定制专门的书盒、函套,或对其进行数字化,给予了珍稀善本最好的保护。

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鉴定古籍
整理挖掘,推进古籍再生性保护与研究
首都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馆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起步较早。设有专门从事文献研究出版的部门,积极开展馆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不断加强对馆藏古籍的整理、揭示或研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首都图书馆先后整理出版《北京市古籍善本集萃》《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首都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等古籍目录和古籍整理成果,将馆藏稀见文献化身千百。古籍数字化工作也起步较早,2003年曾自主开发建成了“古籍插图图像数据库”,包括古籍插图数据15000余条。2011年自主开发建设“首都图书馆馆藏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所收古籍均为首都图书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文献,并正式提供读者免费在线阅览,为读者利用馆藏珍贵古籍提供了便利。

修复师讨论修复方案
普及推广,吸纳全民共同参与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以来,采用多种方式,如举办展览、开设讲座,举办古籍保护相关活动,定期发布《北京市古籍保护工作专刊》,建设北京市古籍保护工作专题网站等,吸引大众对古籍工作的关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举办展览3-4次,如“梦回临川四百年——汤显祖戏曲文献展”“日下旧梓——古代北京的书籍刊印展”“中国古代小说大观展”“红楼梦影——红楼梦人物图绘暨文献展”等,都曾吸引大批读者到馆参观。目前,所有实体展均已数字化并公布于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网站。

非遗技艺走进首都师范大学校园

“香盈岁月 新桃换旧符”活动
《意见》对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主要目标和规划部署。首都图书馆将紧密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新馆建设契机,统筹一馆多址下的功能布局,在北京市古籍保护阶段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开办典籍学院等品牌项目,以开放、多元、交融、创新的文化格局,集保护珍贵文献、展示典籍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教育于一体,鼓励吸纳全民共同参与古籍事业,构建古籍知识服务体系,让典籍之美、文化之美走进每个人心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