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汪帆《书叶翩翩》连载①:孤山路28号

  编者按:本号“书卷多情似故人”栏目从今天起,陆续刊登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感悟,用轻松笔法,写时代心语。首先连续刊载浙江图书馆青年修复师汪帆(笔名汪小帆)的《书叶翩翩》。

  △小帆自述:汪帆,人称汪小帆,70后修复师。每日坐山观湖,算不上心灵手巧,却沉迷修复无法自拔,偶尔出去当当背包客,顺带访访纸。尤好旧时光里的小物件儿,偶有所得,其乐也融融。闲暇时爱拽点小文字,写不好论文,却好用轻松笔调扯扯修复生涯中的人、事、书。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在西湖的孤山之阳,左依白堤,右傍西冷桥,隔湖可望苏堤。天气睛好时,远眺雷峰塔,极目吴山天风,连阁上门窗也依稀可见。远处山峦,“以次渐远望之无极。起东北至西南,勾环相接,竟无罅隙。而渟然一碧,万顷围其中者,西湖也。”然而,对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知之者却甚少。因为,离古籍部不到50米处,就是“山外青山”的百年老店“楼外楼”;再走过50米,是利用原清行宫御花园之一部分改建而成的中山公园。除此之外,屈指数来:苏小小墓、西泠印社、“平湖秋月”、“四照阁”、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俞楼、清代七大书阁之一的文澜阁等等,太多景点,让人目花眼乱,作为夹在其中的人文地标,图书馆就显得不那么显眼,连很多老杭州人也未必知晓,即便路过,极是容易被错过的。偶有游客在图书馆的镂花铁门前探头向内张望,也会被那种“非景点”散发出的疏离气质,推得远远的,只可窥望,不能亲近。我常想,这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湖上读书环境,也是读书人的理想国吧。

白楼

  孤山馆舍中的白楼,是宣统三年(1911)在文澜阁边上开始动工兴建的,次年夏天落成,成为我国最早建造的专用图书馆馆舍之一。根据张宗祥先生撰写的《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史实》回忆,那一年2月正值钱恂先生来任馆长,他曾躬身与丁氏补抄之役,又贷书相助,一上任就天天亲自检查四库全书,他的夫人单士厘女士也一并陪同,钱馆长重“编阁目,(又)取待访书目加以更正,其全缺者曰‘待访之书’,其缺卷者曰‘待访之卷’”,编成了一种文澜阁缺书目录。在编目过程中,他觉得文澜阁坐落孤山脚下,前有西湖水汽,后有孤山湿气,易生白蚁,颇不适宜藏书。恰好,在新馆西侧一墙之隔处有一红色的德国式别墅建筑(后被称为“红楼”的来由),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造,原本是为德国皇太子来杭访问时下榻之所,结果,为当时军政要人占为宴会作乐的场所。钱馆长索性将墙打挖开,使红楼与图书馆舍连成一片,并把原藏文澜阁的书都迁到这一楼内。权势者的娱乐场所没了,当然是要不高兴的,一纸诉状告到教育司。张宗祥先生从中周旋,问当时的教育司司长沈衡山:“(红楼)应该供人聚饮或者赌博的好,还是藏书的好?”待得到“作为正用好得多”的肯定答复后,张先生又在钱馆长的陪同下,观看了红楼内存放的整整齐齐的阁书。事后,张宗祥先生带着钱馆长的亲笔书信交到教育司,会上一讨论,红楼就此定为藏书的馆屋,再无异议。诚然,此后由于种种原因,直至1916年8月13日红楼才正式由图书馆接收,这是后话了,但图书馆的前辈们,拳拳爱书之心,护书之情,却这样由红楼留存了下来。

红楼

  我,就在这样一个富有历史传承精神的文化圣地中工作了整整20年。从进入古籍部伊始,我从事了三年的古籍库房管理和读者服务,又干了三年的缩微工作。三年复三年后,迁入老馆长们为我们争下的红楼,正式开始进入了修复行业。我曾经一直认为,这一年才算是我真正开始从事古籍保护工作。其实,在书库的工作是古籍的预防性保护,缩微工作则是再生性保护,修复则可说是直面古书的抢救性保护。这整整二十年,是与“梅妻鹤子”的放鹤亭背山而靠,犹如结庐孤山的林和靖,隐逸在孤山路28号内,与我的梅、鹤——古籍整整相伴的二十年。

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老师

  说到隐逸,比起遁迹山林的名士,我倒觉得修复师更像是侠客隐士。随身携一卷布包,素手一挥,布包舒展,内有十八般兵器,样样皆精通。写下这段话时,画面感如此之强烈,因为这段场景是真实存在的。2007年11月,上海图书馆著名修复专家潘美娣老师应邀来杭州,培训浙江的修复人员。这位满头银发,气质出众的老太太,操一口吴侬软语,随身就携带着这样一个小包裹。此工具包是潘老师亲自缝的,包内的各般“兵器”,有些上面还泛着滑熟可喜、幽光沉静的包浆,这种温和的旧气,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这件东西是有了年头的。看着她修长灵活的手指一一指点过去,向我们讲解各种工具的用处,可真是羡煞众人。要知道,13年前的修复工具可是没有现在那么丰富,不少工具可遇而不可求,还有一些工具是其它工种的替代品,甚至很多都是需要自己亲手制作、打磨的。于是,每天中午带着我们走街串巷寻找修复工具,成为潘老师修复教学任务外的额外工作。

古籍修复工具

  记得那一天,我们去了杭州延安路上的一家医疗器材店买镊子。当年镊子的价格是12块钱一把,潘老师指着镊子头教我们挑选的诀窍:“镊子的头要尖,但不能太尖,太尖容易把纸戳破,不尖呢又夹不住。还有呢,镊子头上的齿痕回去以后自己磨一磨。”想来,这是她多年使用工具的心得。本以为,镊子是流水线加工得来的,总是很容易采买到。结果,后面数次买镊子,价格越来越贵,还出现过据说是专门为古籍修复用的镊子,纳米级材质,80一把不讲价。我老是怕以后买不到合适的工具,所以每次碰到不同的镊子总是买几把,像仓鼠存粮一样的。可用了那么多年,还是潘老师带我们去买的最合适。现在我一拿起镊子,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那把。要是哪天没用这把镊子,就真的像刀客拿了把别人的刀一样,没有了安全感。那天潘老师还很惊喜地在店里发现了一整套的工具,全铜制作,各种大小的尖锐的长形针、各种薄片桃形刀、柳叶刀,才三十元一套,潘老师直呼便宜,让我们拿下。她说:“长针可钻线洞用,那种薄片,弹性还不错的,可以分拨书叶。”于是乎,这些原本是库存的工具,被我们一抢而空。事后,我才知道,这套工具是兽医包,专业的兽用手术刀。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是所收工具日渐丰富,这套工具真是很少拿出来用,偶尔用之,倒也会心生几分“金针救书”的使命感来。不过,由此可见,对于潘老师这样经费丰富的老师来说,时时刻刻、心心念念的也是哪些工具适用于工作吧。

兽医工具

  那一年,潘老师在杭州待了整整一个月,除了教我们修书,带我们买工具外,甚至还手把手地带着我们制作工具。她的“兵器包”内有一把精致的竹启子,就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巧轻薄,却柔韧有弹性,用来分启粘连的书叶是极好的。她告诉我们,找到过冬的竹子,就可以自己做一把。我是等不及了,当晚就去超市购买了一个竹制的鞋拔,第二天缠着潘老师帮我制作了两把。好脾气的潘老师也未拒绝,浸泡、破竹、削制、打磨,一气呵成。除了两把竹启子外,还附赠了两个竹刮刀。也许是我对工具渴望的眼神太过炙热,她又把自己使用多年的一把小锥子赠送给了我。

民国时期的错金老剪刀

  十多年过去了,我对于修复工具的渴求,一直没有停止过,每次出去逛街,眼神总是不住地往那些可能成为修复工具的器物上瞟。每次出去学习,也总是留意同学们手上使用趁手的工具,恨不得占为己有。一有什么新的工具出来,不管价格多高,我也舍得立刻掏钱买下。老师们赠送我的工具,我一直怀揣着虔诚之心,似乎握着他们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就像是被佛开过光的物件,拿着它们,会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那些残破不堪的书叶。一段时间,我还特别迷恋老物件,别说,还真给淘到过几件:清代的“喜上眉梢”银制针线筒、民国时候的错金老剪刀、红木绕线板、大几十年的钉书锥子。如今的我,也能像当年的潘老师一样,随身带着一卷工具,需要的时候,随时拿出使用。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上亦是泛出温厚的包浆光泽。但何时,才能拥有像潘老师他们老一辈修复师那样高超的技艺呢?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