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国图名家讲座集”,《格致·考工·源流——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即是“经史子集”四本中的“子部系列”,正题名中“格致”是“科学”一词在汉语里的最初翻译,来源于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考工”则出自另一部儒家经典《考工记》,这本书是我国技术史的开山之作。而“源流”就好理解了,三个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科技史,正是如此,中华科技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国图名家讲座集》(全4册)
如何用十二讲向听众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史,这是策划者颇费一番心思的。把十二讲的目录看过一遍,就可以知晓基本涵盖了传统科技文明的方方面面:数理化天地生农医以及技术史,读者得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开宗明义,第一讲是策划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的报告,他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单的推选说起,着重谈了如何以全球史和创新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传统科技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即要综合考虑科技发明创造的原创性、先进性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当然还有史学最基本的原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让我们把视野从“四大发明”拓展开去,一幅“新”的科技史画卷就在眼前豁然展开。
当中美贸易战中大豆采购成为热议话题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有一种时空易位的感觉,事实上大豆是由中华先民驯化栽培的,在古代是五谷之一“菽”。还有一种说法,上个世纪美国唯一一项自中国引进的技术就是杂交水稻,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水稻也是我们的祖先的发明,它现在雄居世界三大主粮之首,养活了全球60%的人口。美国的独立战争直接起因是“茶叶税”,可以说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西方科学家一直赞叹中国作物种类的丰富,早在19世纪美国政府就通过外交渠道请求和清政府互换书籍和植物种子,后来美农业部还派专家到中国收集地方志和农业相关典籍,这些书后来都移交给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栽培植物的发展与传播”一讲还有更多内容,等待读者去发现,比如奇异果也即猕猴桃的故事。
如果说5G通信是当代的高科技,那么五千年前的高科技又是什么呢?书里的一讲就是解说上古时代的高科技——琢玉技术。众所周知,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早期礼制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简体的“国”字中间还特意用了“玉”这个字。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身上如何凝聚着高科技呢?这是因为玉石的硬度很高,而先民尚未掌握金属工具,玉器的加工制作非常困难。比如一些玉器中间有细到毫米级的狭长钻孔,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目前还无法解释。可以说上古玉器、商周青铜器、瓷器和丝织物是世界各大博物馆里代表传统“中国制造”的豪华品牌。除此之外,先民还曾创造了辉煌的钢铁文明,使得两千年来,在北半球农牧分界线南侧的汉文明得以一次次击退北方游牧文明的侵扰,引弓弩而北面,控长城之内外。

清华简《算表》
说了不少技术,我们再谈谈书中科学方面的内容。古希腊运用数学模型揭示物质世界规律的观念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我国传统数学没有诞生古希腊几何学那种演绎体系,而是沿着一种算法体系的道路在不断发展。“清华简”中两千年前的《算表》就是典型例证,算术中最难的是乘除法,而乘法九九口诀就是我们不自知的强项,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英国政客竟连个位乘法都无法对答如流时,多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这可是我们小学低年级就要倒背如流的。可以说《算表》是一种强大的计算工具,支撑了古代科学家强大的计算力,祖冲之能运用割圆术计算π到小数点后7位应该与这种强大的算术工具不无关系。在我国古代最复杂高深的计算需求来自于天文历法的推算,天学和王权密不可分,所谓皇权天授。古人相信世间万物的治理与天上星辰的运行有种神秘的联系,天学乃是探索和掌握这种神秘联系的伟力。正是这种观念推动着传统历算之学的不断发展。这揭示了一个道理,科学与技术不同,它的发展往往背后有一种观念支撑和推动。我们听了太多古希腊雅典学园的故事,似乎科学的发展靠的是人们无功利的好奇心,这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在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并没有紧密结合,技术因为实用性被不断推动向前发展,而科学探索需要更多的投入,又不能为人们带来什么实际好处,一直依赖王权或者神权的资助。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唯数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唯理论的学说,即世间万物依据一个先验的理念世界展开,能把握世界本质的只有人类的完美理性。古希腊对自然界的探究很大程度上基于这一理念,将揭示世界本质规律作为人类终极目标,在此观念的驱使下,耗时耗力也在所不惜。而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人们不再缅怀科学昔日的辉煌。在中世纪伊斯兰科学的黄金时代,也曾出现过持有类似唯理论观念的教派,他们得到神权的认可而获得大力资助,造就了科学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真正使唯理论重归欧洲的乃是中世纪不断发展的经院哲学,其中孕育出探索真理即是理解上帝的神学思想,才为后世科学在欧洲的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大的推力,最终导致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
在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之前,人类文明的中心始终位于欧亚大陆,而近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周遭文明相互交流砥砺,成为世界文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同时东亚和南亚也有文明崛起。于是从几千年前开始,在亚洲大陆东西之间就存在着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与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重合,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贸易的驱使下开辟出来。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依赖于牵星术、指南针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同时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科技知识的交流和传播。除以上内容外,书中还包括法医宋慈以及复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等精彩内容。由于这部讲座集是根据实况整理的,所以与同类书相比,行文有一种娓娓道来而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同时它图文并茂,让读者尽得开卷之乐。
李约瑟先生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现代科技是大海,那么世界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发展出的科学技术则像众多河流,最终“百川朝宗于海”。而中华科技文明正是其中的黄河长江,她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她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内容刊载自《科技日报》7月10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