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国图名家讲座集| 葛晓音: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

  编者按:本文系国家图书馆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讲稿《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上篇。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阅读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编《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国图名家讲座集》(全4册)

  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唐代诗坛上最耀眼的两颗巨星,他们不但都生活在盛唐,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巨变,而且曾经相遇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闻一多先生曾经说,对于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唐诗杂论·杜甫》)的一件大事。今天的讲座,我就想以这两位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当中的遭遇为主,来谈谈他们的友情和相关的诗篇。

  一、洛阳相遇和梁宋、东蒙之游

  安史之乱以前,李白和杜甫就已经认识了,而且有过一段很愉快的交往。他们的友谊是从天宝初年开始的,唐玄宗天宝三载(744)的春天,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识,当时他们见面的时候两个人的差距其实是很大的。

  先来看一下李白的情况。李白在天宝初年时,通过多种交游的渠道已经获得了轰动京师的名声。我们知道,李白是道教徒,所以他结交的也是像道士吴筠这一类的人;另外,最近的考证认为,他当时进入长安可能也得到了信道的玉真公主的推荐;根据史书,名士贺知章也是对李白大加推荐和奖誉的。所以皇帝知道了他的名声以后,就把他招到宫中,担任翰林待诏,这可以说是李白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在宫中,皇帝曾经让他写过和番书,他还上过一篇《宣唐鸿猷》。据他的朋友魏颢《李翰林集序》所说,当时家家都藏有一本他的《大鹏赋》。秘书监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还吟诵他的《乌栖曲》说: “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后来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回忆当初李白的情况,他说: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这个“狂客”指的就是四明狂客贺知章。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当时贺知章对推荐李白确实起了比较大的作用。时人还将贺知章、李白、汝阳王李琎、崔宗之等八人称为“酒中八仙”(关于这八人的说法不一样,但是前面四人即贺知章、李白、李琎、崔宗之是比较固定的)。杜甫曾经有一首很有名的诗《饮中八仙歌》,也有四句写到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关于杜甫写的这件事情,后来范传正为李白写的墓碑和宋代的《新唐书》都有记载,只是说法有点出入。《新唐书》里记载,唐玄宗坐在沉香亭上,想要李白来给他写配音乐的诗篇,这时候李白正好跟那些酒徒在市集上喝得大醉,等把李白招进来以后,左右的人用水泼在他的脸上,待酒稍微醒了一点以后,李白拿起笔来就写成了,写得又漂亮又精当,所以唐明皇很爱他的才华,几次都在宴会的时候召见李白。另外,范传正在墓碑文里讲到,唐玄宗当时在白莲池上行船,召李白来写一篇序,这时李白在翰林院里喝醉了酒,唐玄宗就命令高力士把他扶上了船。这两种说法跟杜甫诗都有一点出入,我们知道杜甫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他后来还是认识李白的,所以我想杜甫说的应该是更接近事实的。

  从杜甫的诗还有这些后来的记载里,可以看到李白在长安的三年中曾经风光无限。但是到了天宝三载的三月,唐明皇突然下诏,赐金放李白还山,不让他在宫里继续待下去了,就是赐给李白一些金子,让他还是去当他的山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也是现在学界研究的一个问题。根据后来李白的朋友魏颢为他编《李翰林集》时写的序, 是因为当时的大臣张垍向皇帝进谗言,李白自己也多次说到,他是被人毁谤才被皇帝放逐的。这个时候李白的心情非常不好,就好像大鹏折翼、天马堕地一样,还山以后他的处境和心情跟在长安宫廷里相比有了极大的落差。因为李白本来抱有很大的政治志向,他早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谋帝王之术”不是说李白自己要当帝王,而是说他希望像春秋时著名的丞相管仲和晏婴那样,为帝王谋划,替君王着想,要让帝王成为古代三皇五帝那样贤明的君主,所以他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当好君王的辅佐,使得天下安定清平。唐明皇在开元年间曾经是励精图治的,但到了天宝以后,他就逐渐懈怠了,政治越来越腐败。李白当时被放还山,使他从长安三年的迷梦当中惊醒过来,放弃了对朝廷的幻想,也看清了上层统治集团黑暗的内幕。他离开长安的时候,内心正处于一种非常失落也充满激愤的状态,这就是李白遇到杜甫时的精神状态。

  杜甫又如何呢?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这个时候他三十三岁,在遇见李白之前,他的经历很简单。杜甫早年曾在吴越、东鲁漫游,开阔胸襟、增长见识。到了开元二十三年(735),他二十四岁,到洛阳去考进士,结果落榜了,但他也不在乎,又到河北、山东这些地方游历了几年之后回到洛阳,住在洛阳东面首阳山下的陆浑庄。遇见李白的时候,杜甫在洛阳已经生活了两年。

  根据杜甫的回忆,他当时见到李白的时候,李白正是“乞归优诏许, 遇我宿心亲”,“乞归优诏许”字面上是说李白自己要求离开宫廷,而皇帝对他很优待,就同意了,所以他才从宫里出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因为并不是李白自己主动要求归山的。“遇我宿心亲” 是说这次李白遇到“我”即杜甫,大家彼此都觉得特别亲切,这里是说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就一见如故。接着杜甫又说“剧谈怜野逸”, 李白很喜欢自己这个草野的逸人,又说“嗜酒见天真”,李白这个人很天真,又爱喝酒。这是初次见面的印象。

  五月份的时候,杜甫的继祖母卢氏去世了,杜甫要回去处理丧事, 于是两个人就约好,这次在洛阳见面以后,下次继续到梁宋一带去游览。“梁”指的是现在的开封,当时称汴州,“宋”就是商丘,天宝元年以后改为睢阳郡(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当时杜甫家里有私宅在汴州,他的祖母生前也住在此地。而和杜甫在洛阳分手以后,李白自己也到汴州去投靠他的一个族祖,他们就约好了在梁宋再次见面。杜甫处理好继祖母的丧事以后,秋天就和李白一起来到了梁宋一带,他们和另外一位盛唐大诗人高适一起共同度过了一段很快意的日子。高适也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非常好,现在文学史上谈起边塞诗派,一般都会举出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高适这个时候也很落魄,他基本上一直住在梁宋一带,这三个人的交游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是唐代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佳话。

  这三人在一起都有些什么活动呢?杜甫晚年在夔州写的《遣怀》诗中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回忆当初结识了高适和李白,大家都很看重交情,一起进酒店去喝酒。这两位本来就非常有文采,结识“我” 以后又更加畅快、喜悦,所以他们意气昂扬地登上了吹台,发怀古之豪情。“吹台”也是唐诗里经常写到的一个地方,是汉文帝的小儿子梁孝王所建的梁园里的一个平台,传说最早是“列仙之吹台”,后来梁王又增加了一些建筑。可见,他们三个人一起到酒家去饮酒,谈诗论文,登台怀古,成为了文章知己。

  另外,他们还相约去学习道教,去求仙。杜甫原来在洛阳的时候曾经给李白写过一首诗《赠李白》,他说:“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金闺”即“金马门”,指的是皇帝宫殿里的一个门。意即李白是金马门的英才,现在你从宫里脱身去隐居,你也和我们约好了要去梁宋一带游览,我们期待到时候一起去采集仙人用的瑶草,就是要去求仙的意思。李白求仙学道是很认真的,何况这次他被皇帝放逐,对政治已经失望了,所以他和杜甫分手以后没多久,就在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个叫紫极宫的道观里接受了道箓,举行了入道的仪式,等于履行了当道士的正式手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杜甫也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曾去王屋山寻访当时一位非常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的遗迹。当时他们两个人的确讨论过要去访道求仙。在三个人的这段交游当中,杜甫和李白就结下了很真挚的友谊。

  大约在第二年即天宝四载秋天,杜甫又到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去访问李白,当时李白家在鲁郡的任城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这次相见显然也是事先约好的。杜甫当时有一首诗《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写他们两人这次在东蒙碰见后一起相处的愉快时光,这首诗稍微有点长,写得比较有意思: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这首诗首先称赞李白的诗歌写得非常漂亮,而且“似阴铿”。南朝有一个诗人阴铿,山水诗写得非常好。这里说李白的诗风非常清新,像阴铿一样。如今“我”也到东蒙这里来做客,“我”跟李白好得就像兄弟一样,喝醉了我们就合盖一床被子,每天拉着手一起出去游览。同时,“我”忽然又想起来,北门那个地方还有一个隐士“北郭生”, 就是这首题目里的“范十”,所以我们一起去拜访他,等到找到这个人,大家兴致都非常高。而北郭生范十果然是一个很清高的隐士。这里杜甫说“侍立小童清”,他不直接说范十,而是说连他们家伺候他的小童也是很清高的样子,可见范十的人品更不同一般了。所以这三个人谈得非常投机,一直到太阳落山,都听到别人家捣衣的声音了,这个时候古城上也是一片暮云重重了,可见大家很投机,一直谈到了晚上。“寒杵”也是唐诗里经常写到的词汇,那个时候还没有棉布,而是生丝, 要做衣服的话就必须在石头上捣软,弄光滑,才可以裁剪制衣。

  他接着说,“向来吟《橘颂》”,《橘颂》是屈原的一首诗,赞美独立的人格,历来为人们称赏。他又说“谁与讨莼羹”,“莼羹” 也是有故事的。西晋有一个叫张翰的人,本来在朝做官,后来他看见秋风吹起,忽然想起家乡吴中一带的莼菜鲈鱼,于是就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人怎么能够被官爵所束缚呢? 他就辞官回去了。这个故事很有名,也是唐诗宋词里经常用的典故。杜甫这句“谁与讨莼羹”的意思是,能跟谁一起像西晋张翰那样到吴中去讨莼菜羹呢?就是说大家都不愿意做官。杜甫最后说,“不愿论簪笏”,特别是见到了像范十这样根本不愿意谈论官场的隐士,更让人动了“悠悠沧海情”,就是隐居沧海的心思。一般古诗当中都将隐居称为“沧海情”,来自于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如果“我”的大道行不通的话,“我”就坐着木筏子到海上去漂流了。

  李白也有一首诗记载这一次他们一起去找范十的经过,写得更好玩,叫《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写自己去找范十的路上摔到了一个苍耳丛中,苍耳上面有很多小刺,于是他浑身都扎满了苍耳子,等跑到范十家里,大家就哈哈大笑,这首诗写得很幽默。

  在这两个人的交流中,杜甫的眼光始终不离开李白,可以看出来, 杜甫是非常崇拜李白的,同时期他还写过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虽然比李白年轻,当时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个时候李白心中的震荡和痛苦,但是他对李白的心情还是有所察觉的。这次见面,他看到李白仍然还是像飘蓬一样没有归宿,也没有像先前所说的要去学仙炼丹,而是每天都在喝酒狂歌、虚度光阴,所以他说,你整天这样神采飞扬,游戏放浪,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飞扬跋扈”指的就是李白趾高气扬的样子,没有太大的贬义。这首诗其实就是和李白开玩笑,杜甫很喜欢用七绝写一些开玩笑的诗。前人都说这首诗是杜甫为李白画的一幅肖像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里看到, 杜甫对李白当时的精神状态是非常关切的。这次东蒙告别以后,李白也曾有两首诗送给杜甫,其中一首就是他离别时写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在鲁郡东边石门这个地方送别杜甫,他说: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说,我们两人在齐州醉倒后,才分别没几天就又来到了兖州,这次我们游遍了当地的风景名胜,所以盼望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够在石门再次聚会。最后李白就感叹,两个人要分开了,一个去泗水,还有一个留在徂徕山,大家都像飞蓬一样地各自飞远了,所以临别的时候我们且干尽了手中这一杯吧,可见当时李白对杜甫确实还是一往情深的。杜甫走了以后,李白又来到了沙丘,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清县,他又写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说自己在沙丘城非常地寂寞,看着城边的古树,在日落的时候秋声萧飒,他就不由得想起了离开的杜甫。可是鲁地的酒很薄,是没法让人喝醉的,而听着齐歌——据说齐这个地方歌唱得很好——但是唱得再好也是空自有情,不能够解开“我”自己的愁怀。那么“我”为什么心情这么不好呢?因为“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就好像汶水一样浩荡南下,不可遏制,可见李白对杜甫的感情还是非常真挚的。这次分手以后,因为杜甫和李白两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但是梁宋、东蒙之游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后来杜甫在很多首诗里都提到了这次交游。以上就是天宝年间李白和杜甫相逢相识的经过。

  二、普安郡诏和李白“从璘”事件

  下面开始正式进入“安史之乱”,讲第二件比较重要的事情—— 普安郡诏和李白“从璘”事件,以及他们两个人的遭遇。先简单说一下李白、杜甫分手以后他们各自的经历。李白当时是在梁宋和齐鲁这一带,即河南山东这一带,徘徊了十年,写了很多抨击朝廷政治腐败的优秀篇章,可以说这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到天宝十三载(754), 他决定南下,到江南这一带去周游。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他就跑去庐山隐居,这是李白大致的经历。

  而杜甫跟李白分手以后,还曾满怀希望进入长安,但是他在这个十年里却是连续地遭遇挫折。比较大的两次挫折,一次是在天宝六载,当时皇帝下诏让天下的贤才都来考试,杜甫也去考了,同时还有几个很有名的诗人比如元结也去考了。但是考完以后,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一个都不取,还给皇帝上书,恭喜皇帝说现在“野无遗贤”,天下人才都被皇上您搜罗干净了,草野之间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第二次受挫折是天宝十载,皇帝要举行祭祀天地、祖宗和老子的三大祭礼,杜甫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就很用心地写了三篇赋——《三大礼赋》,还想办法求人去投递,好不容易送到了宫里,皇帝还真看上了,觉得他的赋写得不错,就把他招进宫,让宰相当场试他的文章,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才。据杜甫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回忆,他说当时很多官员都围在旁边,当场看他落笔写文章,这是杜甫觉得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但是之后却因为宰相的阻挠,他还是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授予他河西尉这个小官,但是唐人特别是盛唐文人,是最不喜欢当县尉这种官的,因为县尉管刑法、军事,是要打人抓人的,所以杜甫就坚决不干。后来又给他换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就是一个给兵器库看大门的很小的官职。不久之后,杜甫就遭遇了“安史之乱”。

  这场大乱使得李白和杜甫两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变化的起因跟“普安郡诏”有关,因为这份诏书关系到当时唐明皇和他的儿子即后来的唐肃宗父子两代之间的矛盾。这里先讲一讲这个事情的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出逃, 在西逃的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马嵬事变”,护驾的军队在马嵬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迫唐明皇处死了杨贵妃,军队才答应继续保护他往西走。等走到甘肃地界的时候,唐明皇的儿子——当时的太子李亨就留下来,不愿意再继续走了,他说要留在这儿组织军队来抵抗叛军,唐明皇当时不得已就同意了,于是李亨就留在甘肃灵武这个地方,即现在的甘肃灵武市,而唐明皇自己继续往西南走,一直逃到了成都。这年八月份,唐明皇经过剑州普安郡(治所在现在的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的时候,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成为新的皇帝了,唐明皇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就派了两个宰相到灵武去传国宝和玉册,承认这个新皇帝,这两个宰相当中有一个就是房琯。房琯跟杜甫关系很好,两个人是布衣之交,他在普安郡的时候向唐明皇建议“制置天下之诏”, 就是下一份诏书,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唐明皇的几个皇子分别去担任各地的节度使。房琯到了灵武以后,先去传国宝玉册,因为房琯这个人名气很大,刚开始的时候唐肃宗对他还比较礼遇,后来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向唐肃宗进谗言,他说房琯曾为唐明皇制定普安郡诏,目的是让各个皇子来掌握各地的大权,分守重镇,反而让您这个太子待在这么边远偏僻的地方,可见他对上皇很忠心,对陛下您并不忠心,这样一来就等于直接挑明了唐明皇父子之间的矛盾,于是唐肃宗从此就很厌恶房琯。这件事情就好像是“安史之乱”中埋下的一个政治地雷, 使得唐朝的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派是随着唐明皇到成都去的旧臣,另一派是随着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的新贵,而李白和杜甫的命运转折都和这件事情有关。

  接下来说李白的“从璘”事件。在普安郡诏书中,皇子都分兵镇守各地,当时有一个皇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四道节度使(山南、江西、岭南、黔中),皇帝让他带兵顺着长江东下。又因为李白当时名气很大,李璘听说李白在庐山,就给李白下了征辟的书信,而且三次发信邀请他出山。李白当时正密切地关注着动乱的形势,也正为自己报国无门而焦急,所以他收到李璘的聘书以后,出于挽救天下危亡的一片热情,参加了永王的军队。

  永王当时驻镇江陵,手里的兵权很大,而且江淮地区的租税、赋税也全都堆积在江陵。李璘的儿子一看这种情况,再加上李璘周围也有一帮人劝说——现在天下大乱,但主要乱在中原、关中一带,南方很平安,又有这么多的财税——他们就建议李璘去占据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等像东晋那样把江南占了,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这明显就是和唐肃宗分庭抗礼,唐肃宗听到这个消息,就下令让李璘回成都,李璘抗命。当时的江陵长史李岘很聪明,他一看情况不好,就借口生病辞了官,自己跑到灵武去见唐肃宗,唐肃宗就去招高适来商量。为什么要招高适呢?这里要对他的情况做一点补充说明。

  高适和李白、杜甫原来在梁宋之游中是好朋友,和李白、杜甫分手以后,他就一直在梁宋一带,本来也非常落魄,后来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封丘县尉的官,但是他说“鞭挞黎庶令人悲”,整天就是打老百姓,他不愿意做这个官,就辞官了。到了天宝后期,他也一直这么落魄,跟杜甫依然有点来往。高适这个人比较正直,他有政治头脑,也有军事才能,安史之乱之前,他去投奔哥舒翰,做了幕府书记,哥舒翰守潼关的时候他也在,哥舒翰打了败仗,安禄山的叛军冲进了潼关,潼关失守以后,高适就只好往西逃,在路上遇到了也在往西边逃跑的唐明皇的仪仗,他就跟着唐明皇到了成都,被任命为侍御史、谏议大夫,但是在制定普安郡诏的时候,高适坚决反对房琯让各个皇子分别镇守各地的主张。所以当唐肃宗听到永王叛变时,他知道高适是反对普安郡诏的,就把他招来议事。

  高适分析了江南的重要性,并断定李璘肯定会失败。唐肃宗就派高适担任淮南节度使,统领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等十二个郡,和另外两个节度使一起去讨伐李璘。很快李璘就失败了,这个时候李白逃到江西的彭泽县,被关在浔阳的监狱里。当时有两位官员——崔涣和宋若思,他们觉得李白很可惜,就想为他洗刷罪名。宋若思当时的官职是御史中丞,他在带兵去河南的路上经过浔阳,就把李白放了,还请李白给他参谋军事,同时他还向皇帝上书说李白是一个可用之材, 但是朝廷根本就不回答。到第二年李白还是因为胁从永王璘的罪名, 被长久地流放到夜郎了,幸好在流放夜郎的半路就遇到了大赦,回到了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和岳阳。后来他又去了金陵、宣城还有溧阳,在现在的安徽和县这一带来往,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他的族叔李阳冰家,去世时六十二岁。

  李白从璘这件事可以说是他一生中非常大的事情了,以前的诗论家、历史学家都对这件事情有所评论,也多有争议。宋代的人就批评李白说:“诗人没头脑至于如此。”(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 说他怎么这么没脑子,居然会跟永王璘造反。而更多的人还是为李白辩护,说他是被永王胁迫的,李白也在一些回忆这件事的诗篇里说自己是“迫胁上楼船”。当然我们说这只是他失败以后的自我辩解。我觉得从李白当时写的诗篇来看,他更多的是在理直气壮地申诉自己从璘的理由,他说当时就是因为天下大乱,他希望能够施展才能,廓清中原,所以才跟随永王璘。这些诗都很长,我只截取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能说明他当时精神状态的句子。比如他在《南奔书怀》里说: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这里他用了“祖逖”的典故,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在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时候,祖逖率领他的亲人朋友到江淮一带去避乱,他当时被朝廷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后来他在公元317 年率部下北伐,渡江时中流击楫,就是拍击船桨,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就是立志收复中原的意思。所以他的北伐得到了各地人民的响应,几年以后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使得石勒再也不敢南侵了。另外李白这里说“感遇明主恩”,就是感遇君王的圣恩,他也希望像祖逖一样“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李白才追随了永王璘的军队。

  另外还有一首,就是他流放到夜郎途中写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回忆自己被流放的这件事情,解释当初为什么要跟从永王璘: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葅。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

  半夜水军来, 寻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他的意思就是说,当时叛军攻入中原以后,老百姓的尸骨都堆成了山,整个国家的命运就悬在哥舒翰一个人身上,但是潼关又失守了,虽然哥舒翰带了几十万的军队,却等于是打开了关门,放入了这帮叛逆。这些叛逆攻破两京以后,把朝廷大臣都当奴婢、犬羊一样地使唤,而那些忠心耿耿的人都被他们杀了,剁成了肉酱。这时两个皇帝都出游了,两京也变成了废墟,天下的人心都不知道归到哪里,而贼势又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过来。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在庐山这个地方发现半夜突然有水军过来,就是永王璘的水军,而浔阳插满了唐朝军队的旗子。因为“我”有点虚名,所以被虚名耽误,人家就胁迫“我”上了永王的楼船。永王还赐给“我”五百金,可“我”根本就不要,“我”“辞官不受赏”,结果反而还把“我”贬谪到夜郎去了,他是觉得很冤屈的。他的意思就是,他参加永王的军队,既不是为了财富,也不是为了官职,就是因为在当时人心没有归宿的情况下,只有永王远道前来,自己就只好到永王的军队当中去寻求报国的机会了。

  但实际上联系李白在跟从永王时期写的那些诗歌来看,可以看出, 李白并不是被胁迫的。他写过一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十一首七绝写得非常好,诗中李白以唐太宗建立功业的精神去鼓励永王,他说:“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就把永王水军的楼船沿江东巡比作是唐太宗当初去打高丽。李白还说:“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这就更明显了,说永王您先在江陵这个地方去开王子的府邸,下一步就可以去占领金陵了,这在唐肃宗看来不就是一个叛逆的计划么?但是这些诗李白都写得非常意气风发,一点都不勉强,这就说明李白当时对永王实际上是暗含着挽回国运、成就大事的希望的。从唐代历史来看,唐太宗、唐明皇原来都不是法定的太子,都是在平定叛乱当中成为皇帝的,所以李白就算有这种想法,就算是希望永王成就大事,在今天来看也不算是什么叛逆。只不过李白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和永王这个人,永王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中兴之主,只是一个平庸无能的野心家,成则王侯败则贼,李白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李白的失败可以说再次证明了他在政治上太过天真的弱点,也正因为这样,他对于自己“从璘”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也一直估计不足。他刚刚被宋若思释放,就要求宋若思为他向朝廷上书,在他自己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里就说,希望朝廷“收其希世之英,以为清朝之宝”。李白是这么天真,他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始终满怀着救国救民的热情,甚至他后来被关在监狱里了,也并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里我想举一首诗,我觉得这首诗非常感人,就是李白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当时他听说有一个张秀才,要献给高适一个灭胡的计策,李白觉得自己认识高适,所以就给他写推荐信,诗中有这样一段话: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高适当时跟李白是什么关系?高适是带着兵来剿灭永王的人,是抓李白的人,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朋友了,但是李白毫不在意,他说只要高适能够用“你”的计策去消灭胡寇的话,哪怕“我”这次玉石俱焚,“我” 也不会感到冤屈。“我无燕霜感”用的是《淮南子》中的一个典故, 就是很有名的邹衍,本来对燕惠王很忠心,但是燕惠王左右的人说邹衍的坏话,燕惠王就把邹衍关起来了,邹衍因为很冤屈就“仰天而哭”, 当时五月的夏天还为此降下霜来,李白这里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自己也很冤屈,但是只要高适采用了张秀才的计策的话,“我”就不会再感到冤屈了。后来李白出来以后,还曾经给当时的布衣丞相张镐写了一首诗,《赠张丞相镐二首》其二,向他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去从军杀敌的志愿,他说: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自己天天夜里都抚着宝剑吟诗,希望能够参加平定叛贼、澄清洛阳的大业。一直到临死的前一年,这时候李白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还想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平定史思明之乱。李白这种为国献身的赤诚愿望、不计个人恩怨的高尚品格和百折不挠的进取之心,是李白最伟大的精神。

  未完待续

  《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篇》目录

  葛晓音、张鸣、刘勇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

  于迎春 《诗经》中的“变雅”

  傅 刚 《左传》如何读

  常 森 诸子三著:《论语》《庄子》《韩非子》

  钱志熙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葛晓音 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

  杜晓勤 元白“盛唐记忆”之异同

  张 鸣 “指出向上一路”的东坡词

  张 剑 唐宋古文运动的三重维度

  李 简 元杂剧公案剧中的奇思巧构

  李鹏飞 绵延千年的想象力:文言志怪传奇小说的奇幻世界

  潘建国 《西游记》的结构与寓意

  刘勇强 作为小说标准的《红楼梦》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