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召开“日本永青文库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汉籍专家座谈研讨会”,进一步探讨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的学术价值和捐赠意义,就做好研究、利用和推广进行充分讨论。今将与会专家发言整理如下~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李致忠
日本永青文库几辈都很重视我们的汉文化,也很看重汉籍的收藏。此次又将一些实用的藏书捐赠我馆,无疑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其中有的虽然版本不早,但却渊源有自。如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刻宋越州本《尚书正义》二十卷,便很有渊源。
尚书正义二十卷,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刻宋越州本
(日本永青文库捐赠)
长期以来,经、注、疏均各自单行,凡读一经,都要将该经之经、注、疏三本备齐,然后才能左顾右盼的一句一句地读,十分不便。宋两浙东路茶盐司看到了其中的弱点,遂组织力量,将各经注、疏经过删润,分散到相关经句之下,而后刻成经文大字,注、疏小字的版面,再刷印成书。开经、注、疏合刻之先河。表面看,这虽是刻书出版形式上的创新,实则深化了经义的研究,大大推动了经学的发展。为完成《易》《书》《诗》《周礼》《礼记》《左氏春秋》六经的合刻,两浙东路茶盐司分前后两个阶段,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先后完成了《周易注疏》《尚书正义》《周礼疏》《毛诗正义》《礼记正义》五经的整理合刻。剩下《春秋左传正义》,乃在庆元间由绍兴府知府沈作宾整理合刻完成。两浙东路茶盐司官署在绍兴,绍兴府治所也在绍兴,而绍兴古称越州,故有越州本六经之称。除《毛诗正义》散佚外,尚有五经存世,均藏国家图书馆。其中《尚书正义》,乃于清光绪十年(1884)四月始由杨守敬购归中土,有杨跋可证:
“此則中土久亡,惟日本山井鼎見之,載入《七經孟子考文》。顧其原書在海外,經師徵引疑信參半。余至日本,見森立之《訪古志》有此書,竭力搜訪。久之,乃聞在西京大阪人家。屬書估信致求之,往返數四,議價不成。及余差滿歸國,道出神戶,親乘輪車至大阪物色之,其人乃居奇不出。余以爲日本古書,有所見則必得,況此宋槧正經正注爲海內孤本,交臂失之,留此遺恨!幸歸裝尚有餘金,乃破慳得之。”“書凡裝十冊,缺二冊,抄補,亦是以原書影摹,字體行款毫不改易,固不害爲全書也。”“光緒甲申四月二十五日神戶舟中挑燈記。”
甲申,即光绪十年。因知宋越州本《尚书正义》已于光绪十年由日本回归中土。此次永青文库所捐者,即日本弘化四年据以影刻之祖本,所以说它渊源有自。
尚书正义二十卷,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后,欲览前王得失,以求治国理政之策,遂令魏征、虞世南、褚亮及萧德言等,“自六经讫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凡帝王所以兴衰者,摭拾采摘,编纂成书,名曰《群书治要》,凡五十卷。贞观五年(631)九月二十七日书成,由秘书监魏征表进于朝。帝爱其书,遂赞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赏赐有差。诸王各赐一部。日本遣唐使来华以后,亦有所获,携返东瀛。
群书治要五十卷 ,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
(日本永青文库捐赠)
《群书治要》五十卷,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相一致。南宋初郑樵所修《通志·艺文略》仍著录“《群书治要》五十卷”。但至元脱脱主修之《宋史·艺文志》,所录《群书治要》仅为十卷,已经散佚了五分之四。其后更泯而无闻,成为中华古籍中的缺典。
此书自遣唐使携归日本之后,一直被皇室奉为圭臬。十三世纪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金泽实时)得获传本,遂请中秘重写一部,庋于金泽文库。后来德川家康又得此本,遂于日本元和二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用活字排版印制此书,时已残去卷第四、卷第十三及卷第二十,且因印数太少,只在家族中传赠,并未在社会上公开发行。至日本天明元年(1781),即中国清朝乾隆四十六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此书未能广泛流布,又以金泽文库藏本为底本,付木剞劂,遂传于世。今永青文库所捐者,即此天明本。从源流上讲,天明本应属唐写本系统,亦可谓渊源有自。
天明本版行不久,便传入中国。中国自乾隆五十二年,下及道光、光绪都有刻本行世。天明本亦有翻刻。所以永青书库所捐之书,表示更多的是友情,是实用,而不是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