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王水乔:云南省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与少数民族古籍修复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8-04-27
作者: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 王水乔
编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赵洪雅  

  4月25日,“2018年全国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会议”在国家图书馆召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古籍保护中心的负责人欢聚一堂,共谋“十三五”期间全国古籍保护发展大局。会上,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王水乔就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与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做了精彩发言,现整理发布如下。

  一、云南省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古籍的揭示和利用,发挥古籍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推动下,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数字化方式,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古籍,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使珍贵典籍化身千百、服务社会。  

  1.对馆藏古籍中的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云南省图书馆目前已将馆藏的2779种7652册地方文献进行扫描加工,制作成电子书,对读者免费开放使用。  

  2.积极响应“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的要求,开展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做好云南省图书馆善本数字化加工及发布工作。

 

访问网址:http://221.213.44.205/qt-zxsk.html 

  云南省馆作为首批珍贵古籍数字化试点单位,完成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遴选的46种2万多页的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为建立“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增砖添瓦。自2014年至今,云南省馆共数字化加工馆藏善本481种2110册,228045幅图像。其中139种727册95496幅图像,约6.5TB数据总量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认为这批数据有地方特色,加工规范,是云南省图书馆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购买了这部分资源做为“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资源。为我们的数字化工程提供了可持续开展的必要资金。近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又将购买云南省馆另一批善本数字化资源,所得经费使云南省馆又能继续开展馆藏善本数字化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这一重要举措,不仅为“中华古籍资源库”增加了地方元素,更为我们边疆地区解决了古籍数字化中资金紧缺的实际问题,起到了共赢的良好效果。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感谢张志清馆长长期以来对云南省古籍保护工作的鼎力支持。

 

  2017年2月28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4家单位在国家图书馆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 

  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云南省馆购置了古籍数字化发布平台,将这些数字化产品进行发布。2017年2月28日,国家图书馆与云南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在北京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扩大古籍数字资源开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此次5家图书馆共同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达1万余部,均为各馆所藏特色资源。我应邀参加了“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座谈会”,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采访。云南省馆此次发布的数字化资源共157种786册,包括大理国写本文献、现存云南最早的写本《护国司南抄》等珍品。这批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多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云南省图书馆馆藏最具代表性的古籍文献。此后,云南省馆继续把其余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在平台上,截止目前,已发布古籍数字化资源1054种2214册,其中拓片744种/册。这部分高清资源,现在已经全部在云南省图书馆官网“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上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  

  3.对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的近1600种云南本地碑刻拓片进行数字化加工。

  云南省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本地碑刻拓片,其历史时段从晋至民国,涵盖了云南各地,内容涉及云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水利建设、教育、历史人物、宗教、历史大事等。此批拓片时段长、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是难得的反映云南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各方面的珍贵材料。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原碑已经湮没,存世的拓片因此更加珍贵。云南省馆请专业数据制作公司于2016年8月底开始对这批拓片进行数字化加工,包括高精度图像扫描及数据标引。至今已完成1522种6157页拓片的数字化加工,在“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平台发布744种/册,免费提供公众使用。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图书馆还将对全省范围内的拓片进行调查搜访、整理,并进行数字化加工,着力形成云南省拓片数据库。

  “十三五”时期,云南省馆将继续深入做好“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以省级珍贵古籍数字化为带动,加强各古籍收藏单位之间的合作,通过利用现有资源以及向社会购买资源等方式,建立品种齐全、版本丰富的“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及时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免费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成绩斐然  

  2007年以来,在文化部的关心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下,在云南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图书馆暨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专业指导作用,带头做好全省古籍修复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7月,云南省图书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被国家文物局备案;2009年12月,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云南省图书馆名列其中,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图书馆;2014年10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揭牌,成为继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之后揭牌的第三家传习所。

  2012年以来,针对我省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源丰富但缺乏专业保护、亟待抢救修复的情况,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充分发挥古籍修复人才资源优势,在全省范围实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修复文化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巩固壮大了我省乃至全国的古籍修复队伍,古籍修复人才已形成梯队。同时,通过边学习、边修复的形式,抢救性修复了一批少数民族古籍,奠定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在全国的地位。

  云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分期、分批组织古籍修复志愿者深入藏文古籍藏量丰富的迪庆州图书馆和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开展藏族古籍调研,同时深入彝文古籍藏量丰富的楚雄州、丽江市、大理州、德宏州等地了解少数民族古籍的分布情况、纸张特点、装帧形式及破损状况,为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利群导师给徒弟讲解破坏性修复的彝文古籍的重修方案 

  2014年调研中,在迪庆州纳格拉藏经洞发现了一批藏文古籍,破损极为严重,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志愿者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及我省修复专家杨利群和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藏文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出一套可行的创新性修复方案,对这批藏文进行了修复。之后杨利群老师带领他的团队探索实验成功了——人工纸浆补书法,利用狼毒草根肉熬制的汁与纸浆混合后进行修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有关专家到修复现场实地考察,给予了肯定。人工纸浆补书法,对今后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4年至2017年四年中,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志愿者对这批藏经进行了精心修复,通过举办三期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修复藏经1861页,圆满完成了“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2018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在云南举办一期藏文古籍修复培训班,进一步加大藏文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力度。

 

用毛笔粘上浆糊覆盖在需要修复的页面边缘上 

  2012年,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两部修复好的彝文古籍被选送到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华古籍保护成果展”参展。2016年6月,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志愿者为迪庆州图书馆抢救修复的藏文古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抢救修复的彝文古籍均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民族记忆,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受到广泛关注。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还派人员到省内各地以及西藏、贵州、安徽、福建等省,对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用纸进行调研考察,寻找用于云南省收藏较多的彝文、藏文、东巴经、贝叶经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修复用纸,形成了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用纸特色库,也为古籍修复志愿者提供了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用纸储备。

  在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大会”上,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充分肯定了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认为“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结合培训,大力开展藏文、彝文等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工作,不断探索修复形式,取得了重要突破”。

  目前,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杨利群导师的带领下,开展东巴古籍的修复研究。2018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在云南举办一期东巴古籍修复培训班,进一步扩展少数民族古籍修复领域。

 

云南省图书馆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修复文化志愿者在行动 

  十年古籍保护路,云南省古籍保护工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13年,云南省图书馆“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志愿服务”项目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2014年10月云南省图书馆获得文化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6年12月5日,“云南省图书馆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修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获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委联合授予“2016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6年12月22日,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普查登记”项目入选文化部“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入选“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团队”。

  古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水平,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中华优秀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