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新书推荐│书卷多情似故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周年纪事文集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8-04-18
作者/编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赵洪雅  

  《书卷多情似故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周年纪事文集》

  书卷多情似故人

  千百年的光阴,为古籍蒙上了一层朦胧神秘的面纱,而现代古籍工作者,正是揭开这层面纱的人。在他们当中,既有幕后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如古籍普查员、古籍编目员、古籍修复师,也有皓首穷经、苦心孤诣的专家学者、前辈后生。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爱书人!他们都因古籍而沉醉,也因古籍而结缘——“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曾几何时,古籍已是我们多情的老友,与我们形影相随、愁苦与共,让我们思之不倦、乐在其中。  

  书卷多情似故人 为您讲述读书人、爱书人和护书人的故事

 

《书卷多情似故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周年纪事文集》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39元  

  2010年5月的一个下午,接到群众电话,在自良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现疑似古籍。我连忙放下手上工作,了解具体情况。自良离县城30公里,再去到小山村,估计已经天黑,但是想着保护古籍刻不容缓,我和献姐急忙驱车直指自良……

  ——黄晓茜《我和古籍的深情厚谊》  

  做古籍著录和书影拍摄,前后我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时值寒冬,古籍书库里不能烤火,手在这期间长上了冻疮,我也浑然不知。

  ——陆志华《手抚古籍,我心安宁》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对库位不熟悉,对文献内容不了解,有些文献按照索书号总是找不到。我拿着读者的借书条,在书库里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穿梭,有时候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读者在阅览室桌子上睡着了,我还没有找到书,每每看到读者充满期待的眼神,特别是一些老读者用“没关系,新来的娃娃不熟悉”这样的语言安慰我的时候,我甚至在书库里不敢出来……

  ——李芬林《小楼难忘书香事 八楼再叙古籍情》  

  十年间最奢侈的事情是:我们好像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生课程。评审和培训是最好的学习的机会,同学集中跟班学习,名录申报之后就像是交卷了,然后老师告诉你:“正确答案是这样的。”打开《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对比当初整理的申报书,就好像打开上天给你精心准备的礼物。

  ——兰旻《我们的十年》   

  就我而言,一路走来,总与古籍相伴,古书沉淀百年的厚重与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魅力无时不在震撼、吸引着我。希望我前行的路上,都能延续古籍情缘。与书为伴,能爱书,护书,是图书馆人一辈子的幸福与坚守。

  ——王冬梅《我与古籍的书香情缘》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以来,我国古籍保护事业从筚路蓝缕,到硕果累累,已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者们默默付出、艰苦奉献,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积极规划设计、献言献策,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业全力参与、共同努力,为古籍保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古籍普查 

 

古籍修复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周年之际,面向全社会开展征文活动,主题围绕古籍普查、采访编目、阅览服务、整理研究、再造出版、保护修复、学习培训、宣传推广、读书修养、师友杂忆等方面,为公众搭建了一个了解古籍保护事业、抒发经典阅读激情的舞台。

古籍阅览 

  此次活动自启动以来,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除古籍保护领域的行业专家、古籍保护相关从业者以外,投稿作者还来自博物馆、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古籍修复设备企业等,更有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也加入到了此次征文活动当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大众对传统典籍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投稿作者年龄跨度较大,既有“90后”的年轻学生、从业十数年的中坚力量,也有年逾古稀、为古籍勤勤恳恳奉献一生的资深前辈。来稿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有的分享古籍阅读心得,有的抒写古籍收藏体会,有的讲述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亲身经历……字里行间,饱含着当代中华儿女有志于接续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本书即是此次征文活动的精华荟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广大读者挑选出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优秀稿件38篇,结集为《书卷多情似故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周年纪事文集》一书,以飨读者。同时,也以此书纪念“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致敬坚守在古籍保护事业中默默付出、艰苦奉献的爱书人!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