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7-05
作者: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安平秋
编者按
高等院校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成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强大助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更是对“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7年5月25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会上,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安平秋先生对古籍保护的十年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对未来的古籍保护事业也提出了建议。来听听的安平秋先生的发言吧~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安平秋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祝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十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工作有声有色,成绩显著而实在,不是哗众取宠表面光,而是既显著又实在。这样来看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十年来的工作是恰当的。
这十年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下,我也参与了一点工作。刚才韩永进馆长的总结相当全面,主要从六个方面讲了十年来的主要工作,特别是讲到建立了机构,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运转机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他几点,在整个机制之下,形成了一个很有效的工作程序。古籍保护工作所以能够取得成绩,除了机制之外,很重要的是在行,懂得古籍收藏保护工作应该怎么做,应该抓一些什么问题去做。比如古籍存藏情况的调查,古籍分级保护制度的建立,重点古籍库房存藏条件的改善,古籍修复,特别是抢救性的修复,以及培养一支古籍修复、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这些都是关键点,抓的都非常在行和到位,这是古籍保护中心十年来取得成就的关键。
今后的工作,设想得很周全、很实在,我只提一个建议。全国性古籍工作从工作角度看,实际上分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古籍收藏和保护,这以图书馆的朋友们、专家们为基础,如果从工作领导关系看,属于文化部系统,包括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协会。第二是古籍整理和研究,属于中段,有一个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各个大学有八十几个研究所,还有五家古典文献专业培养本科生,隶属于教育部系统。除此之外,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还有一大批人,包括社科院、图书馆界,离退休的中学教师等等。第三是古籍出版和规划。这个工作目前为止隶属于新闻出版总局,有一个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它负责规划及古籍整理之后研究成果的出版。这样三个组成部分——古籍保护收藏、古籍整理研究、古籍出版规划,组成了古籍工作的整体。
所以我建议今后的古籍保护工作,更多地和另外两个部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局他们辖区之下的工作更多地结合起来,这样在第二个十年会取得更大成绩。比如说人才培养,高校系统有五个古典文献专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他们培养的本科生如果能够充实到图书馆界,充实到古籍保护领域做基础性的工作,在古籍保护系统,在古籍保护实践中,再读硕士生、博士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会学到更扎实的本事,真的本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图书馆还是古籍保护中心,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天在座的李致忠先生就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毕业的,张志清副馆长也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毕业的,从他们两位身上就可以看出我这个建议有点道理,古典文献专业学的扎实一点,将来实践工作中取得了经验,发展得会更好。
再比如说,刚才韩馆长提到我们在做的“海外中华古籍调查及数字化合作”项目。这一项目已经启动了,做了大量工作,今后还可以横向再联合相关的人、相关的机构合力来做。像这样的项目,在我看来,首先应该是域外的这些图书馆自己应该做的。比如日本静嘉堂文库,已经做了它的书目和书志;美国有些机构也做了,只有一部分图书馆没有做。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工作应该是国外哪个学校或者哪个藏书机构应该做的工作,他们所收藏的中国古籍,也就是海外汉籍的一个部分。当然,现在在我们力量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和国外机构一起做也是好的。现在做这类工作的团队很多,比如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如果能够协调好关系,不是更能见效果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