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6-07-28
作者: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林明
编辑:赵洪雅
中山大学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富甲南国,古籍和民国馆藏尤富特色。2001年,在美国岭南基金会等的支持下,中山大学图书馆启动了馆藏古籍保护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图书馆派我到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Studies,Schoolof Informatio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进修学习文献保护与修复技术。
美国德州大学的标志性建筑——UT Tower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其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源于1981年创办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服务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项目,创办人是保罗·班克斯(Paul N. Banks,April 15, 1934 – May 10, 2000)。
美国文献保护教育的创始人Paul N. Banks
保罗自1964年起在芝加哥纽伯利图书馆( Newberry Library)从事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于1971年创建纽伯利图书馆文献修复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图书馆暨信息学研究生院讲授了全美第一堂概论性的文献保护课程。此后的十年时间里,许多图书馆学院校开始教授概论性的文献保护课程,广泛开展了修复培训工作坊、研讨会等实践。
上世纪70年代的芝加哥纽伯利图书馆文献保护实验室
1978 年, 由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资助,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服务学院举办了一个为期四周的讲习班,对富有经验的图书馆员进行培训,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和管理图书馆的文献保护项目。保罗作为培训项目的带头人,改进了图书修复流程,培养了一批从事文献修复的专业馆员,还发表了大量文献保护与修复技术和教育方面的论文。在1969年美国文物保护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 Artistic Works,AIC)年会上,他发表了年会历史上第一篇有关图书修复的论文。1978-1980年,保罗担任AIC的主席。这是AIC历史上第一个职业图书修复师出身的主席。
1981年,保罗离开纽伯利图书馆,赴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服务学院,在那里创办了美国第一个授予硕士学位(或专业证书)的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开创了美国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的先河。哥伦比亚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采用的是一个全新的、扩展的文献保护概念。以往的文献保护常被理解为就是文献修复,相应的,文献保护教育也就只限于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文献修复手工艺者,传授的内容停留在技术层面,侧重介绍以书籍为主的文献修复和装订方法,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高度、较为简单。保罗从文献保护工作变化及文献保护人员角色定位的角度提升了文献保护教育的目标。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稍后的1983年,在书籍艺术出版社(Book Arts Press, BAP)的支持下,Terry Belanger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服务学院主持建立了哥伦比亚善本书学院(Rare Book School, RBS),这成为美国图书馆古籍整理教育的起源。善本书学院最初集中了一些与书籍书目相关的非学分制课程,旨在为从业人员以及其他对书籍历史与印刷感兴趣的人员服务。学院的第一个夏季学期有8门为期5天的课程。到1984年,课程表已扩展到20门课程。
1990 年 6 月,哥伦比亚大学基金会决定逐步取消图书馆服务学院。1992年学院正式关闭,善本书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这两个最具特色的专业分别迁往弗吉尼亚大学和德州大学。截至此时,学院培养了 54 名文献修复技术方向和 108 名文献保护管理方向的学生。
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在德州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年协助保罗负责哥伦比亚大学文献保护专业的卡洛琳?哈里斯(Caroline Harris)在评估搬迁地址时,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The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优势深深吸引。图书馆学院的环境、当地保护专家及图书馆员和档案馆员的良好社区氛围、以哈里·兰莎姆人文研究中心(Harry Ransom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HRC)文献修复项目为代表的各种文献保护项目,都为文献保护教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HRC是美国最重要的人文研究资料收藏中心,拥有600多万件馆藏,包括世界上最早的照片和一部完整的古腾堡圣经。
哈里·兰莎姆人文研究中心(HRC)
图片来源:http://www.hrc.utexas.edu

德州大学HRC收藏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26 or 1827)

德州大学HRC收藏的古腾堡圣经,于1987年以2400万美元购进
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在1992年正式搬迁到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图书馆暨信息科学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后改名为信息学院 School of Information),并更名为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Preservationand Conservation Studies)。作为搬迁协议的一部分,图书馆暨信息科学研究生院提供了两间由保罗·班克斯设计的专供图书和纸张修复教学使用的实验室,国家人文基金会也扩大了支持力度以维持项目的运作。
德州大学图书修复实验室
德州大学纸张修复实验室
德州大学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专业是一个三年制的硕士项目,分为文献保护管理(PreservationAdministration)和文献修复(Conservation)两个方向,修读的课程有所不同,但都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课程增加了数字文献保护问题以及文献保护过程中数字技术的使用,课程也不再只向项目内学生开放。可惜由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停止资助,这个连续多年排名北美第一的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在2010年停止招生,没能坚持下去。
我在德州大学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2002年8月8日,我到达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拜见了当时德州大学图书馆暨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的代理院长Donald G. Davis, Jr.。Don是图书馆史研究专家,蓄有络腮胡子,为人亲和幽默,曾担任《图书馆与文化》(Libraries & Culture)的主编。他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程焕文馆长是老朋友,曾合作撰写《Destruction of Chinese Books in the Peking Siege of 1900》(北平庚子围困时期中国图书的损毁),在1996年北京IFLA大会上发表,并在2000年访问过中山大学。
时任德州大学图书馆暨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的代理院长Donald G. Davis, Jr.访问中山大学
Don知道我是来学习文献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特意安排了文献保护与修复中心的主任David B. Gracy II担任我的导师。David是著名的档案学专家和文献保护理论专家,是个非常和善的老头,他那曾经把我弄得云里雾里的浓重德州口音,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家客厅里摆放的那套迷你火车运输系统,足有五六平米,开关开启火车开动,站台上灯光闪烁,货车装卸、加水加煤,让人彷佛回到百年前的美国西部。他说这个大玩具已经陪伴他半个多世纪,每次搬家都要花很大功夫来保护它。

与导师David B. Gracy II的合影

David B. Gracy II与他的火车玩具
除了中心主任David,还有三位专业老师:中心助理主任Ellen Cunningham-Kruppa,讲授文献保护理论和管理课程;KarenPavelka,讲授纸张修复、载体材料技术和危机管理等课程(她曾在前面提到的HRC担任修复实验室主任多年);Chela Metzger,讲授图书修复等。
Cunningham-Kruppa,曾任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主任,现任德州大学HRC副主任兼保护部主任
Ellen和Karen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保罗早期的学生。Chela大学毕业后在波士顿的北博乃得街学校(North Bennet Street School)学习图书修复技术,曾在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从事图书修复工作。北博乃得街学校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职业学校,成立于1885年,位于波士顿的北端。该校最初是为了帮助新移民学习新技能以在新的国家谋生,包括木工、壁橱制作、首饰制造等职业培训。百年来学校的宗旨并没有改变,仍以训练学生使用手工技巧与不断发展的技术、维护和推动传统工艺的发展为使命。目前设置的专业有图书装订与修复、珠宝制作、小提琴制作、古典家具制作等,全部都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美国图书馆界的古籍修复人员有相当部分来自这个学校。
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课有保护科学I和II,文献保护概论,文献保护管理,文献记录材料与技术,文献记录材料的保存与保护,灾难预防与馆藏管理等;实践课则包括纸张修复I、II、III,图书修复I、II、III,高级修复处理,修复实地调查和修复实习等。在David的建议下,我选修了保护科学I,文献保护管理,文献记录材料与技术,纸张修复I、II,图书修复I、II,一年内修完。其他的课则由老师提供教学大纲和参考资料,课余自学。由于时间和身份关系,我没能参加修复实习。美国的专业实习和我国大学生的实习不太一样。他们要经过实习单位的面试,录用后会有相当于全职员工一半工资的报酬和各种保险。
在德州大学学习、实践
我的同学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有本科毕业的,有硕士毕业的,还有从事其他工作多年的。他们大多修读过大学层次的艺术学、化学课程,以不足10%的录取比率通过入学申请,竞争还是蛮激烈的。我的到来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我是第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学员(以前曾有台湾学员),而且还具有大学图书馆的高级职位(我当时已担任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在实验室和我坐对面的小伙子Steven有一次忍不住问我:“你已经是副馆长了,为啥还要来学这个?”我说我喜欢这个专业。他似乎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同学和老师们对我都非常友好,2003年春广州非典爆发时,他们都非常关注并对我表示慰问。

我的学习时间很有限,希望能在一年内学习更多的东西。于是,我选了很多课,几乎每天都有,实践课更是一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幸好租住的公寓离学校比较近。虽然房租较高,但有时间可以随时到修复实验室加班。我的晚间和周末常常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由于我是访问学者身份,中心专门给我安排了办公室,晚间也可以去办公室和资料室看书。
在修复实验室工作
除了忙碌的学习,老师的严谨和规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美国已实现了图书修复从传统手工艺传承到大学正规教育的完美转变。老师会详细讲解和演示每一项技术的做法,会教授如何根据不同的修复对象和目的选择最适合的修复方法,未经实践检验的修复技术严禁直接用于藏品的修复。不仅如此,对于修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也非常严格。例如,修复档案记录要完整,制定修复方案一定要和馆藏管理人员协商,严禁食物进入实验室,记笔记只能用铅笔等。
我记得我曾犯了一个无心的错误,Karen老师那严肃的表情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第一次上Karen老师的纸张修复课,她很关心的问我午餐怎么解决。我说我带了午餐,就放在实验室门旁的书包里。她一听,马上一脸严肃的告诉我以后不可以将食物带进实验室,即使我将午餐装在饭盒里,即使我套了两层塑料袋,即使我的书包只是放在实验室的门旁。她说,虽然包装得很严实,但食物散发的气味还是会将老鼠、蟑螂等吸引过来,所以食物一定要放在实验室外面的厨房里。为了方便师生用餐并严格遵守实验室的食物管制规则,学校专门在实验室外设置了一个小房间,配备冰箱、餐桌、微波炉等,供师生存放食物和用餐。事情虽小,但给我的触动很大。

德州大学图书馆内的提示牌

德州大学图书馆内的展示橱窗。上层两种是可以带入图书馆的,其他均禁止携带入馆

德州大学图书馆内的文献保护宣传橱窗
求学期间,还有两件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刺激。
一次是老师讲解修复用纸,拿出一张很薄的手工纸称它为日本纸(Japanese Paper)。我一看,这不和中国的手工纸一样吗?造纸是中国人发明的,这纸也和中国的纸一样,怎么能叫日本纸?我还发现,实验室材料库里各种厚度、原料的日本纸有十多种,美国的修复材料供应商目录上提供的品种更多,全部标为日本纸,而且价格昂贵。我当时很为美国人的“狭隘”和“偏见”愤愤不平,中国的手工纸更好更便宜,你们为什么不用呢?
日本纸样手册

日本构皮厚纸(Kozo paper)
回国后我拿日本纸的纸样和国内的手工纸一比较,才发现了差别。日本纸的厚度规格有很多种,比较厚的用来补西文古籍的缺页和封面,比较薄的是用来连口和补裂。中国的手工纸普遍较薄,与薄的日本纸相比也相差甚远:日本纸的纤维又细又长,而且非常均匀;日本纸的厚薄非常均匀,即使是薄得几乎透明也能保持均匀;日本纸非常精致,边角和中间没有任何差别。后来我又收集到一些各个时期、各个地区日本纸的纸样,以及日本纸生产和销售的画册。有了这些比较,我才意识到日本纸在国际上取代中国纸是必然的。虽然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但日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纸张生产技术早已超越中国。

日本桑皮纸

日本三桠皮厚纸

日本三桠皮纸
另一件事也和日本相关。一天,美国小伙Frank(他现在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文献保护部的组长)向我介绍修复用的浆糊,说商品名叫Zen Shofu。他认为我这个东方人应该知道这个东西,因为它来自日本。遗憾的是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后来一查才知道,原来这个Zen Shofu是日本一种高度精炼小麦淀粉的商品名,在日本和西方广泛用于纸张修复、粘结纸板和皮革。
Zen Shofu Wheat Paste
由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在西方人的眼里,在很多方面代表东方文化的是日本,而非中国。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够造成的。
我于2003年7月回国,我们馆的改扩建工程刚刚开工,一切都在混乱之中,但古籍保护与修复项目还是有条不紊的开展着。那年3月建立的古籍修复实验室,在工程建设的嘈杂中坚持着工作。
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邀请美国德州大学专家前来访问并举办“中美文献保护与修复高级研讨班”学员合影
2004年12月,我的美国老师Don、Karen和Chela应邀来到中山大学图书馆访问,并举办培训班,开启了我馆古籍保护与修复培训的先河。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完工,古籍修复实验室的面积逐步扩大,达到450平方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成为国内高校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