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古保论坛】“文献保护与修复”书评值得鼓与呼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2-20
作者: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林明
编辑:赵洪雅

  作者/ 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林明

  在我国,文献保护虽然是文献保藏机构的重要职能,但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比较落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大范围开展的各类古籍保护项目促进了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古籍、民国文献和其他特色文献的保护需求仍远远未能得到满足。文献保护与修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特殊路径,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职业群体的迅速扩大。我国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曾指出,“古籍修复行业是个小众行业,而且是小众之中的小众”,此话不假。之所以是“小众”,除文献保护与修复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在于颇具古风的知识传承模式——文献修复与保护一直秉以“师徒相授”为核心,手把手传授技艺,师傅一张嘴、一双手,终究限制了学徒的数量,但也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导师潘美娣

  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导师助理肖晓梅

  近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开始培养硕士层次的古籍修复与保护人才,在技艺传承方面尊重并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以师承制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以确保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与此同时,作为当代文献保护与修复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我们同样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着力探索现代学术知识交流模式在这一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本期“爝火书评”栏目聚焦于“文献保护与修复”,从国外众多的专业著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评述和推荐,这是我国专业期刊第一次以“文献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系列书评,必将对这一探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正在进行修复的古籍

  “文献保护与修复”系列书评由主持人肖鹏倡议,由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周旖副教授负责实施和征稿,过程艰辛,但仍然孜孜以求,这种精神值得后来者继续发扬。保雯、马泳娴、覃潇颖的《国际文献保护书目推荐》采用短书评形式介绍国际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专业著作,为本领域提供了纵览式的书目指引;蔡晓萍和于沛所评介的两本著作,分别从馆藏和文献中心的视角进行阐述,为实践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余辉评介的《图书馆馆藏的预防和保护:抗菌实用指南》则是一本技术导向、操作性强的专业性论著。这些图书涉及的议题均是我国较少涉及甚至完全空白的领域,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促使我们构建相应的教材和研究体系的绝佳模范。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大图书馆、香港歌德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期全国西方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

  从知识管理视角来看,在文献保护与修复领域,传统的、手心相承的教习模式重视“隐性知识”的传递,而以框架化思路与理论化术语撰写的各类教材、著作和研究论文则聚焦于“显性知识”的传播。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承接传统优秀技艺、适合现代学术生态的综合性文献保护人才。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图书馆论坛》2017年第2期》)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