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书卷多情似故人】郑金生:海外求书二十年——国内失传珍稀中医古籍调研回归之路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5-03
作者:郑金生(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编辑:赵洪雅

  很早听说过“礼失求诸野”,却不知古籍佚失也可求诸邻!1978年我转攻医史研究之后,才知道早在公元1092年,北宋政府就从高丽迎回了国内失传的《黄帝针经》(《灵枢经》)等珍贵古医籍。日本明治维新时,“旧学”遭贬,汉医浸废,许多珍稀汉医籍也遭冷落流散于市。其时在日本的杨守敬等有识之士借机搜罗回归了大批古汉籍,里面就有很多医书。

  1987年我赴日本参加学术会议,会上挚友真柳诚先生展示了刚整理毕的《小品方》卷子本。此书是南北朝医学名著,在唐代曾与《伤寒论》齐名,不曾想失传千余年竟在日本发现残卷!真柳先生还告诉我,1972年,伦敦图书馆注销处理一批“旧书”,其中竟有国人没听说过的明《本草品汇精要》清摹绘全本。此书被识宝的日本医家大冢恭男先生“捡漏”,才免于再度失传!这时我才知道至今还有许多珍稀古医籍流落海外,应该赶紧抢救回归。但那时咱们国家刚结束“文革”不久,回归流落海外的古医籍,还只能是存在心中的一个梦!

  1995年,时在日本研修的同行友人王铁策教授提出设想:开展调查并复制回归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课题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日本医史学家真柳诚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俩来到中国与马继兴教授及我共商此回归大业,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马教授是中医文献学泰斗,我的导师,他关注流散海外古医籍已经数十年。我时任医史所所长,有责任、也有条件负责组织这样的大课题。但从哪里寻得经费?又如何在海外开展调研并复制古医籍?谁也没有经验!

  19954月25日,王铁策教授、真柳诚教授于马继兴教授家中,与我们共同商议开展此项课题。左起依次为万芳、马继兴、马师母、真柳诚、郑金生、王铁策。

  万事开头难,难不倒有心人!第二年,我们先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亚洲中心获得了第一笔资助,当年就从日本复制回了30种国内失传的古医籍。我们采取回归一批、研究一批、及时公布一批研究成果的办法,借助媒体报道,很快在行内造成了影响。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们的课题列入重点支持项目,使我们底气更足,士气更旺。这一年我卸下了所长一职,全身心投入了这项工作。

  随着课题的深入扩展,难度也逐渐加大。没有人能告诉你哪些古医籍需要复制回归。要想用有限的经费复制更多的珍稀古医籍,就必须选准书种。虽然我们都是从事医史研究多年的学者,但平时积累毕竟有限。当最初的几十种失传古医籍复制回归之后,接下来就必须在日本开展更进一步的调查。上百家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数千种古医籍,必须一种一种与国内书目对比、考查。枯燥单调的核查,极需耐心和定力。光查书目还不够,对著录欠明的古籍,必须亲自考察原书。1999年,在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资助下,我赴日本工作了10个月,得以走访日本收藏中医古籍较多的十几家公、私图书馆,仅在日本内阁文库就逗留了大约4个月。那段时间,每日早出晚归,手不释卷,写下的古医籍经眼录就有40余万字,解决了很多学术疑难。终日里手抚先人手泽,看着前人、有的甚至是李时珍也未曾见过的珍稀古医籍,想到它们将很快回归故里再度问世,心中那份愉悦真是难以言表。到20世纪末,日本所藏古医籍调研全部完成,为此后陆续复制回归奠定了基础。

  199910月15日,我与梁永宣教授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看书,最后一个离库,天色已晚,合影留念。

  199911月,于日本静嘉堂文库访书。

  从事古医籍调研与回归当然需要经费,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咱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类型,投入少,见效快。2000年以后,国家科技部首次提供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助,帮助我们从日本复制回归了400多种古医籍,基本完成了日本调研与复制回归的任务。但海外古医籍回归的梦到此还没有圆!国家科技部此后又陆续给予资助,使我们“得陇望蜀”,把目光转向了欧美,开展更大范围的古医籍调研与回归。

  2003年,再度到日本东京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访书。

  最近十几年,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流失欧美的中医古籍调查、回归,以及整理出版业已回归的古医籍方面。欧美收藏的中医古籍数量少,藏馆分散,缺乏现成书目可查,比在日本调研的难度更大,颇似沙里淘金。若因袭日本调研模式,必然会投入多,见效少,想全靠国家支持是不现实的。为了不留遗珠之憾,我们得另辟蹊径。好在德国文树德(Paul U. Unschuld)教授多次邀请我参与他组织的中医文献研究课题,使我在德国有了立足点。借助多年学术交往建立的人脉网,我先逐步了解欧洲各国的收藏情况,发现线索,立刻前去考察。依靠互助共赢、细水长流的工作方式,我们得以完成对德、法、意、英、俄、梵蒂冈等十几个国家的初步调研,并逐书考察了德国藏的800多种中医抄本(已由莱顿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目),并回归了数十种国内失传的古旧医籍。

   2002年,于德国慕尼黑市图书馆访书

   20027月23日,于德国柏林人类学图书馆访书

   201010月4日,与张志斌教授在李约瑟研究所访书时与该所图书馆管理员莫菲特先生合影

  201111月25日,与李民教授在俄国彼得堡汉学研究所查中医古籍卡片

   201111月25日,于俄国彼得堡汉学研究所核查该所藏中医古籍

   201010月7日,与大英博物馆汉籍管理人员交谈

   201112月6日,与张志斌教授在法国巴黎汉学研究所访书合影

  在海外调研的同时,我们团队的成员配合默契,同步开展回归古医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中医古籍既是历史文献,又是应用文献,将回归古医籍影印或校点出版,供中医界使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近20年间,我们已整理出版了5套丛书(含子书130种)。我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丛书》出版后,当年即予重印,可见很受读者欢迎。当今国内中医文献相关课题越来越多地使用海外回归的古医籍,这令我感到十分欣慰。但我仍不满足,我与团队成员正努力在近期内将复制回归的古医籍(440多种、11万余叶)全部影印出版。

  人生难得几次搏。为圆古医籍回归之梦,花20年太值!我已是古稀之年,只要一息尚存,古医籍的整理研究将始终伴随着我。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