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高端访谈】袁行霈《人间词话》序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作者: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
编辑:赵洪雅

  对珍稀古籍善本的再造影印,可以使之化身千百,分藏各地,为学界所用,为大众共享,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目的。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手稿也已通过“再造”的形式影印出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为之作序,为大家讲述这部印制精美的《人间词话》手稿的内容和渊源~

  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仿真影印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出版,定价520元。

  今之治词学者,莫不奉王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为圭臬。此书力倡境界说,其论境界非专就词而言,复涉及诗歌、戏曲,乃至事业、学问。洞幽烛微,触类旁通,立论之高远,言辞之精辟,非常人所能及。盖其所谓境界与其所谓意境,指归一焉。“境界”一词,由来已久,见《诗·大雅·江汉》郑笺。佛教典籍中亦每见之,如《无量寿经》。至于“意境”,其大意可远溯至陆机、刘勰,而至王昌龄《诗格》始见此词。此后,以意境论诗虽不乏其人,然大力标举意境,深入探讨其内涵并构成系统理论者,当首推静安先生。在兴趣说、神韵说等词论之外,王氏独树一帜,中国诗歌之奥妙遂得以深入阐释矣。

  意境说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传统,复吸取西方文化之要义。其所谓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以及关于宇宙人生之种种论说,皆受西方哲学家叔本华等人之影响。然而,意境毕竟是中国传统诗论特有之范畴,其可供西方诗论借鉴之意义,或更重要。

  今重读《人间词话》,深感其评论词作之言语,实亦评论词人之言语也;其所衡量词之境界,要皆衡量词人之境界也。然则,欲高词作之境界,须先高词人之境界,包括胸襟、度量、气象、眼界。如不从自身修养入手,仅就词而学词,则失之远矣。

  词话之作,盖始于北宋杨元素《时贤本事曲子集》,而大盛于清,仅唐圭璋先生《词话丛编》所收已达八十五种。《人间词话》首刊于一九零八年《国粹学报》,二十年后赵万里先生复辑录其未刊稿,于一九二七年刊于《小说月报》。自《人间词话》首刊以来,近百年间大显于世,独领风骚,远非其他词话所可比拟,良有以也。

  《人间词话》内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王静安先生哲嗣捐赠之《人间词话》手稿,共二十叶。另有《静安藏书目录》九叶,《戏效季英作口号诗》一叶,今一并影印刊行,俾世之研治诗学者获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手迹。此影印本系国家财政部、文化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项目之一,国家图书馆命予为之撰序,不敢推诿,敬识如上。公元二零零一年十月三十一日于北京大学。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