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4-06
作者:刘家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编辑:赵洪雅
一千多年前,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传到日本后,日本借鉴中国造纸工艺并利用日本本土原料造出了和纸。日本和纸如同中国古代宣纸一样,纤维长、质地薄且强韧柔软,其寿命千年以上。由于其始终如一地保持这一特点,日本和纸被用于全世界的文物修复实践。

日本和纸
据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介绍,哥伦比亚大学韩国留学生对校图书馆修复韩国文献使用和纸提出抗议,要求使用高丽纸。这不仅是因为韩国古籍更加适于韩国手工纸修补,更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自信。杨玉良先生的梦想是,要向世界发声:中国古籍需要用中国手工纸修复。为此,他主持了开化纸技艺恢复工程。

朝鲜手工高丽纸
从理论上看,中国古籍用中国手工纸修复是科学合理的,因为古籍的最佳修复效果不仅与修复工艺相关,也要求其修复用纸最接近原纸。日本纸的原料不同于中国,日本国土面积小,地理环境与中国迥异,其纸种必然较少,怎么可能匹配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材质产生的古籍?据非官方不完全统计,仅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纸就达9大类之多,明清时期古纸已达26大类,且尚未计入少数民族地区各有特色的古纸。这些岂能为日本和纸所盖乎?

中国各类传统手工纸
在当前,要实现中国古籍用中国传统手工纸修复是有现实困难的。尽管《中国古纸谱》对古纸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有些类别的古纸尚有传人(如宣纸等),但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传统手工纸的记忆链已经断裂了。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如修复用、作画用、印书用等)的传统手工纸配方难以找全,具有这类手艺的工匠也渐稀少。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为恢复开化纸的制作记忆在全国迈开了第一步,通过查阅文献、走访民间到对古纸的成分、结构的科技分析及检测,使清初至乾隆年间的大量殿本用纸——开化纸的制作记忆恢复并仿制出来。开化纸制作记忆的恢复凝聚了科学家、学者、工匠及众多个人的共同努力。

杨玉良院士团队开发出的极薄开化纸
中国发明了纸,为什么不将已经缺失的传统手工纸制作工艺全面恢复呢?这并非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而是中国人应有的自我觉醒。这种文化自觉不仅有利于民族的自尊自信,而且也是当前抢救中华古籍的需要。从文化富国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纸也是开发我国文化产业的基础。

为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国办发〔2017〕25号《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提出了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建议国家应当摸清不同地区传统手工纸的底细,除建立名录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传人与发现已经断裂的记忆链条。除培养传人外,更重要的是对已经失传的重要传统手工纸技艺恢复立项,进行科研发现,并恢复国家记忆。继而在传统的基础上,依据当前需求开发出更多适合现代文化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