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高端访谈】乔秀岩教授:从赵万里出发,将宋元版研究提高到新的层面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4-03
作者:乔秀岩

 

  编者按:

  2016年12月,为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事业和馆藏善本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铜像落成,并安放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内。其时,国家图书馆举行铜像揭幕仪式暨赵万里先生版本目录学研讨会,欲邀请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乔秀岩先生参会。得知乔老师身在日本,未便出席,遂向约稿。乔老师慨然允诺,赐以大作。2017年1月,《藏书报》专版报道赵万里先生铜像落成一事,将乔秀岩老师文章同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一并刊载。惜版面所限,删节较多。今值清明,正是缅怀先哲、砥砺后人的日子,本公众号现将乔老师的文章全文发布,谨以此,向赵万里先生,和老一辈文献学人们致敬。

 

  名人銅像一般都不會令人高興或喜歡。一個銅像固定的表情,做得再好也無法代表歷史偉人的豐富意涵。有些人物沒有顯赫事跡,銅像卻做得很氣派,也不免掃興。我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與銅像風格之間,通常都有嚴重失衡。看到趙萬里銅像,我生平第一次對銅像感到興奮。這座銅像做得太好了!

  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所立赵万里先生铜像

  赵万里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照片

  今日的宋元版研究,以《版刻圖錄》為典範。隨後趙萬里受到打擊,研究條件被剝奪,阿部隆一、尾崎康遵照《版刻圖錄》體現的方法,對日本、臺灣所藏宋元版本進行全面細緻的調查,公布詳細的調查報告,推進宋元版研究有顯著貢獻。近十多年來,資料條件有顛覆性改變。直接調查宋元版原件越來越困難,而複製圖像的大批出現,尤其經過電子化,使學者很容易瞭解各種版本的大致面貌,也能進行簡單的比較。結果不少非版本學專家都撰寫討論版本的文章,版本學界變得非常熱鬧。現在需要真正的版本學專家,對宋元版本展開新的研究,獲得一套更精準的系統認識。

  赵万里先生名著《中国版刻图录》(图片来自网络)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七輯開設「趙萬里專題」。蒙主編沈乃文老師不棄,筆者忝為編委,與盟友葉純芳一起撰寫一篇《學版刻圖錄記》塞責。拙文認為當今學界對宋元版本的認識框架即由趙萬里一手創建,而且趙萬里的認識有很多變化,幾經調整沒有形成最後定論,其中仍然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文中提到《廣韻》避不避「眘」字,《版刻圖錄》中兩說歧見,當初以為趙萬里最早沒注意,後來才發現有避「眘」字,阿部隆一從後說,認定為孝宗朝刊本。刊物排版之後,想到這問題恐怕較複雜,趙萬里有可能故意留兩說。從刻工、字體等綜合考慮,《廣韻》應該是高宗朝刊本,但避「眘」字說明是孝宗以後刊本。其實,趙萬里認為南宋初刊的版本,阿部隆一認為孝宗朝刊本的例子很多,除了拙文中後來補注提到的《春秋經傳集解》外,筆者正在編輯影印本的《周易正義》單疏本也如此。阿部認為刻工出現的時間有一定的幅度,也有同名異人的可能性,而避諱可以確定時間上限,避「慎」字不可能是高宗朝刊本。究竟如何,刻工、避諱兩方面都需要進一步討論。

  乔秀岩、叶纯芳伉俪发表在《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七辑上的《学〈中国版刻图录〉记》

  鑑定宋版最大的問題是補版的認定。無論是趙萬里還是阿部隆一,他們分析刻工時都有分辨原刻與不同時期補版,但辨認很難精準,所以他們的認定都有不少失誤和很多疑問。有些非專業學者,參考各種刻工表如《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之類二三手資料,輕易討論刊刻時間,實在不足據。鄙意應該由張志清老師、陳紅彥老師等專家擬一個計劃,對重要的宋版進行逐葉認定,在網絡上公佈書影的同時,公示專家的認定,就每一葉說明該葉為原版還是補版,刻工名誰何,然後讓大家共同討論。這樣才能積累真正可靠的刻工信息,才有希望將宋元版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上。另外,避諱問題也需要重新討論。避諱如果在修補部分,自然不足以討論原版刊刻時間。就算在原版上,避「慎」字也有可能是後來削掉末筆。所以單純少末筆的避諱不足以論刊刻時間,只有以缺筆為前提設計的字形(倒數第二筆撇的位置偏右)才能作為孝宗朝以後刊刻的確證。

  我們的出發點是趙萬里,不會是別人。趙萬里搭起了今日我們的宋元版概念,確定了鑑定研究的方法,同時留下了各種各樣重要問題(請參拙文《學版刻圖錄記》)。衷心希望我們的版本學專家重新審查趙萬里的版本學,參照阿部隆一、尾崎康在趙萬里的框架下發展的成果,發現問題,探索有效並且可靠的方法,一步一步解決問題,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宋元版本。作為一名愛好者,筆者渴望宋元版研究有新的突破,只能寄希望於來往北圖的版本學專家。我幻想趙萬里以銅像的形態站在那裡,每天向每一位專家學者發功,誘導、督促他們推進宋元版研究。趙萬里還沒死,所以需要銅像。只有宋元版研究提高到完全不同的層面上,趙萬里才可以結束歷史使命,超度為古人。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