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高端访谈】杨效雷:古籍保护学科前景乐观

  本报记者 刘晓立

  学校上下齐心协力

  藏书报:从教学单位的角度,请简单介绍一下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相关情况。

  杨效雷:天津师范大学是从2015年开始招收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专业硕士,并得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第一年招生的时候,实际上研究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了,后来为了建立古籍保护学科,进行了扩招,并邀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专家参与录取工作,最终有5名学生进入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学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为每个学生划拨了专项经费,并配备了一套古籍修复的工具。

  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确定,引起了很多学生及家长的注意,咨询者络绎不绝。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多次组织展览及修复体验活动,反响很大,一些本科生参加完活动,就打电话咨询想要报考。校外也有不少人在得到消息后打电话咨询,印象中,有一个敦煌研究院的老师想让孩子来学习,将来有机会为敦煌文献的保护和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比较特殊的是,因为平时的课程有交叉,在上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后,文博专业其他方向的七八位同学了解到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情况,也申请转换方向,最后经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商议,又接收了1名学生。所以,事实上,第一届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学生应该是6名。

  藏书报: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在天津师范大学开展得如火如荼,有什么秘诀吗?

  杨效雷:虽然从全国古籍保护的现状看,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相关的法规措施也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但是从我校来说,从学校领导到图书馆、教学培养单位对古籍保护非常重视。大家都认识到,古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籍保护是功在千秋的伟业。毕竟从数量上来说,现在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与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数量落差很大,以现有的人才去修复所有的破损古籍,几辈子也做不完;从人才层次来说,现在从事古籍保护的人才有娴熟的技能,但学历偏低,在社会的认可度上受到影响,而提高古籍保护人才的层次,正是我们高校的责任。

  古籍保护学科能独立最好

  藏书报:作为天津师大文博学科的负责人,您是否认为古籍保护学科放在文博专业下是最合适的?

  杨效雷:我觉得古籍保护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如果能独立最好。在南京召开的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也提到了古籍保护的学科地位,除了与历史文献学有关,跟化学、生物学等也有关系,如果设置独立学科,就可以根据古籍保护的需要,安排师资,提出更适合的培养方案。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把它放置在文博专业下,我们现在更倾向于历史文献的课程,虽然一些教学实践的老师也会涉及理科的部分知识,但是还缺乏必备的基础课程。目前学校倾向于建立学科融合平台,如果可以实现的话,就比较理想了,但这还只是个方案。

  当然,如果古籍保护学科不能独立,我认为古籍作为一种文物,放在文博专业下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古籍与其他文物在鉴定与保护方面是相通的。比如最近我们申请购置一种仪器——谷歌眼镜,就是受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启发。在修文物的时候,往往两个手都占着,不能进行拍照,片中就介绍了这种眼镜,戴着它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虽然片中主要讲的是修陶瓷,但是受到启发,我们觉得修古籍也是适用的。

  另外,我校还是首批设立文博专业硕士的22所高校之一,在书画、陶瓷、青铜器等鉴赏与保护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因此如果古籍保护方向不能独立的话,设在文博专业下,比设在图书情报专业下,关联性更强一些。

  专业硕士应考虑改为三年制

  藏书报: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

  杨效雷: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文献保护与修复和古籍整理与鉴定,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专业硕士学制为两年,共四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教授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少量的专业必修课;主要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学术讲座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为实践课学期,学生在实训单位学习;第四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

  由于古籍保护还没有明确的专业属性,我们参考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将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专业硕士挂靠在文博专业之下。在课程设置上,学生要修读文博专业的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等课程,还要修读历史文献与古籍版本学、古籍保护要籍介绍、古籍保护概论等专业必修课。在实践方面,则要到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进行古籍修复技艺、古籍出版与再生性保护的实训。每学期,天津师范大学还要负责组织3至5场业界专家的专题讲座。

  专业硕士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训练,毕业论文则由校内外两位导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联合指导。因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学校经费的支持,在具体授课方面,我们还聘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京津地区各图书馆、出版社及古籍保护专家承担部分理论课。例如古籍保护概论课程聘请了国家图书馆、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等业内专家以讲座和互动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古籍保护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另外,还专门开设了古籍修复要籍介绍,由天津图书馆的李国庆老师授课。

  藏书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难题和争议?

  杨效雷:学校制定的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古籍修复与出版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古籍修复与出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胜任古籍修复与出版行业的实际工作,适应古籍修复与出版以及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在两年学习时间里,学生们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学好外语,还要掌握古籍修复与出版的理论基础与实务,而且专业硕士必须有半年的实习期,还要写论文……两年时间太紧张,因此我们正在考虑改成三年制。事实上,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硕士是三年制,比如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好像也要改。

  对此,还有老师建议,学生从一入学就参与实习,因为两年时间特别短,学生反映愿意早一点儿接触实践。但一般来说,应该先学习理论,以理论联系实践,现在则是两难。即使是一起参与实习也有问题,为了留出3到6个月的实习时间,一年级的课程排得很满,只能让学生在没课的时候去参观学习,时间太紧张。

  另外就是学位论文的问题。目前我们邀请了天津图书馆的李国庆老师和万群老师,作为已经入学的6名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专业硕士的导师。万群老师之前还跟我聊起这个问题,因为教育部文博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有一些比较学院派的要求,比如毕业论文。古籍保护领域传统上重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如何较好地平衡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鼓励以研究报告、设计方案、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方案等应用型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主要形式。

  还有就是师资的问题。古籍保护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如果师资一时不完备可以暂时外聘,但长期外聘就涉及经费,所以也是一个难题。

  前景乐观,还需积极作为

  藏书报:您觉得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前景如何?

  杨效雷:我觉得前景很乐观。毕竟全国各地都需要进行古籍保护,包括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而现在培养的人才数量很少,“供需关系”紧张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的关键是要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胜任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当然这还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多沟通,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前一段时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专门给各地发文,通报了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说有需要的单位可以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系。这对学生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全国各地的古籍保护中心都知道他们的存在,以后就业更容易一些。

  藏书报:对于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效雷:关于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我校还有以下计划:购置古籍保护设备,既包括原生性保护设备,也包括再生性保护设备;从国外引进古籍保护方向博士,以充实师资;召开古籍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招收古籍保护方向留学生;申请古籍保护方向文化部或教育部重大项目。

  除了这些计划外,我认为学生的培养数据跟踪工作也很关键。由于古籍保护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是新生事物,各培养单位都缺少经验,所以跟踪和记录学员的学习和事业发展情况,例如其学习成绩、学习心得、获得的实践技能、就业情况、入职后角色转换的情况、职称职务发展情况、科研创新等情况就成为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这些数据对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和优化。

  还有一点,招收专业硕士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某一行业对口工作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如果专业硕士在对口行业内求职时,还要与其他人员在同一起点上参加诸如“事业单位招考”等遴选考试,那是对国家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所以,各培养单位应该主动联系那些有古籍保护和修复方面用人需求的单位,促使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优秀的专业硕士在就业方面给予优先录用。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