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善本载道精研修 中华典籍源流长】——记2014年国图古籍研修班

  (美)王立 李小加

  夏日的北京,阳光绚丽,清风拂面,热情如炽。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于2014年6月25日至7月2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的第八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这次研修班得到了北美东亚图书馆理事会(CEAL)的大力支持,总共有28位学员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等地的24所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实际上是一个国际班 (图1)。


图1:研修班结业时全体学员与国图领导和专家等合影

  国家图书馆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这次研修班非常重视,特邀李致忠先生、陈先行先生、李际宁先生等古籍版本学专家授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图书馆韩永进馆长出席了开班、结业仪式并旁听了部分课程。这次研修班课程内容丰富,精心策划、组织得当,各位专家的授课精彩纷呈,讨论热烈。还组织参观了国图古籍馆、古籍保护实验室和修复工作室、国图镇馆珍藏善本特展,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近从日本回购的“大仓文库”善本展和清《龙藏》经版及重印等活动。在京期间,我们还参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古籍数字化实验室、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荣宝斋等单位,都非常引人入胜,增长见闻,启示学问。

  在研修班结业仪式上,韩永进馆长与授课专家共同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办公室主任、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国图古籍馆陈红彦副馆长、鲍国强研究员、赵前研究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方自今社长、贾贵荣总编辑等,都对研修班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的王雁行、王红蕾、庄秀芬老师等为研修班的课程安排和参观活动辛勤操劳,做了大量组织协调的具体工作。

  参加研修班是一次难得的和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感到收获颇丰。诚谢各方面朋友们的支持与合作,使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周书香墨染,紧张愉快的北京之夏。现将一些见闻和体会略记如下,欣与大家分享。

  中国的典籍文献是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之瑰宝,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财富。多年来中国政府对系统保护发展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重视。2007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统一部署,从2007年开始,用三到五年时间,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二是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实现国家对古籍的分级管理和保护;三是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改善古籍的存藏环境;四是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和基础实验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别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使中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这个项目取得了很多进展,但目前看来仍然在继续深入进行之中。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积极推进协调与国际图书馆的合作,普查流传在海外的中华古籍。正如韩永进馆长所介绍的,国家图书馆于2012年设立的“海外中华古籍调查和合作保护项目”取得了很多成果。他指出,海外中文古籍合作保护,首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调查海外中文文献典籍,建立海外存藏中文古籍目录。本次“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的举办必将促进《北美中文善本古籍目录》编纂出版项目的顺利开展,推进海外中文古籍的合作保护。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北美各馆十分重视已开展的《北美中文善本古籍目录》项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放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包括我们所在的布朗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一些海外馆,还借此机会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提交了,馆藏中文善本古籍书目数据,以供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专家进行审校编辑。

  我们知道,古籍是中国古代典籍的简称,根据中国文化部颁定的《古籍定级规则》和《古籍定级标准》,主要指书写、印制于1912年以前的普通形制典籍。古籍版本是指使用雕版、活字排版以及其他方式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通常也包括抄写的各种传本。所谓善本原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后扩展为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各种刻印本、稿本、抄本等。一般以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确定善本古籍的时代下限。古籍文献学涉及校雠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学问,需要有很深的历史文化知识基础。版本目录学的一大主旨,不仅要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更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乃至“搜讨佚亡,而备后人之徵考”。辩章学术、考镜源流被历代学者视为传统文献学科的核心命题,而古籍的保护和版本鉴定又是一门实证研究的学问和技能,需要有大量古籍文本经眼接触的实践经验为基本条件。历代藏书家、校勘学家和目录版本学家无不是埋首卷帙浩繁的古书堆里辛勤钻研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行家高手,“眼别真赝,心知古今”。往往一眼就能识别真伪,断定年限,解决版本疑难问题。这次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特邀的李致忠先生、陈先行先生、李际宁先生三位老师分别来自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都是通过长年积累耕耘,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古籍版本专家。他们为研修班精心设计讲授了印本、稿抄校本和佛经文献等古籍鉴定知识,使大家受益匪浅。

  古籍版本鉴定虽然首先要讲求实证,但也须有坚实的文史知识作为储备。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先生特别指出,鉴定的过程是考证与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因此,要博闻强记,尽量熟悉大量古籍书名、作者,熟记历史朝代更迭、年号纪年、重大事件,对于某些专科史和相关文化知识如科举职官、造纸印刷,书法篆刻等等也要尽量涉猎,越多越好。这样才能通过实践经验逐步培养成“一眼入神”的鉴定实战功夫。曾任上海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的陈先行先生在讲述稿本、抄本的鉴定知识时,援引了大量历史掌故和亲身经验,尤其强调古籍校勘学问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研究馆员李际宁先生对佛教经卷和历代大藏经的版本编印流传的特点做了精当深入的考证。三位老师的授课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广征博引、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风趣生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研修班重点讲授印本、稿抄校本和佛经文献这三方面,涵盖了古籍鉴定研究中最重要的对象和内容,重点突出,非常实用。尤其对我们在海外从事中文古籍管理和研究的图书馆员和学者极有启发,值得继续深入学习与实践。

  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商业采购、学术交流活动的发展,以及社会动荡、移民变迁等种种原因,现有大量中华典籍文献流传在海外。除少数私人藏书外,大部分庋藏于东亚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如北美地区现有大概50余所有一定规模并较活跃的东亚图书馆或特藏,其中相当部分藏有中文古籍 。特别是一些历史较长、资金雄厚、馆藏宏富的东亚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等,都广收博取,蒐集有数以万卷的中文古籍善本。其中包括宋元旧椠、明清精刻、方志家谱、佛道经卷、孤本奇册、绝版禁书、舆图画帙、金石拓片,等等,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这无疑成为悠久的华夏文明在北美大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实物见证。

  关于东亚图书馆及其馆藏在北美的历史发展及展望,近年来(包括笔者在内)已有不少叙述报道,见仁见智,在此不赘。这里仅就与管理利用古籍善本相关的比较突出的三方面略加阐述。

  第一个方面是“国际中文善本书联合目录”项目(Chinese Rare Books Project, CRBP)的发展及《中文善本机读目录编目规则》的制订。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自动化方面的应用,使得北美中日韩文联机编目系统应运而生。这就是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RLG,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以其 RLIN(Research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为基础开发的 RLIN-CJK 编目系统。由于很多RLG成员馆有东亚古籍善本藏书,因而创制这类编目数据成为新的需求。1988年RLG开始实施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的计划。1989年春RLG成立了由中美学术界和图书馆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 。在中美专家的大力协作下,描述中文善本书编目数据日渐增多,起了很好的示范样板作用。

  美籍瑞典汉学家艾思仁博士(Dr. Soren Edgren)担任CRBP项目总编。在他们多年努力下,该项目成绩斐然。在《编目规则》序言中他提到,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曹淑文(这此次也参加了研修班)是该项目的第一位编目员,并为规则的修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接任编目员工作的张海惠也为规则的修订与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RLIN-CJK 于2007年并入OCLC-CJK(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中日韩文联机编目系统之前,CRBP项目创编储备了2万多条高质量的编目数据,为后继的中文古籍善本的编目工作在各馆的开展及国际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我们知道,图书馆馆运作中,编目是使读者检索获取资料的关键环节。不经过编目,再好的古籍善本也难见天日,与读者见面。由此可见,当年创建的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至今仍对北美东亚馆古籍整理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是中文善本书录、书志的编纂。中国目录学家王重民上世纪40年代就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研究整理了该馆所藏的大部分中国古籍善本,在其书志手稿于1957年由袁同礼编辑成《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在华盛顿由该馆出版。王重民另一种关于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的书志初稿则由屈万里重订,于1974年在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还有李直方于1975年著《华盛顿大学远东图书馆藏明版书录》(该馆印)。此后,某些馆藏较丰,又有资金条件的北美东亚馆,专门延请中国版本目录专家来美编制所藏善本书志。如沈津著《美國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上海辞书,1999年)收录该馆宋元明刻本,继而在另几位作为访问学者的中国目录学专家的合作下,终于完成了6卷本《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广西师大,2011年),囊括了除方志外该馆藏所有宋元明清善本总计3098种。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近年来先后编辑了《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上海古籍,2005年)、《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碑帖》(上海古籍, 2008年),以及最近新出的《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宋元珍本图录》(中华书局,2014年)等。其中也有自力更生,依靠本馆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书录或书志,这在图书馆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能够写就,十分难得。如李国庆编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录》(广西师大,2005年, 修订版2008年)、乔晓勤、赵清治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提要》(广西师大,2009年)等,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有些新出的书志提要在写作方法上也与传统的路数不太一样,主要是大大扩展了信息量,为读者提供多种的参考项,乃至对书目来源进行考辨。如沈津先生称他们编著的书志为“哈佛模式”。即每种善本均配有珍贵书影,每篇提要不仅详列该书作者、卷帙、版本、序跋、凡例、板框、行款、名人校跋及附录等信息,对作者生平、每卷內容及序跋凡例内容等均作介绍,尤其对该书版本始末、递刻情况尽量给出详细介绍和考证。并有海内外各大公藏机构收藏情况,《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著录情况,以及递藏印鉴、名人批校、扉页牌记、纸墨字体等义项的详细介绍。看起来这种写法,耗时费力,对著者的学识水准、研究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对读者来说,却可迅速获知该书各方面相关的资讯,相当方便于学术。尽管在当今网络文献检索获取极其便捷的条件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分享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似不能替代这类传统的工具参考书的作用。尤其是这种信息含量大,学术准确度高的权威性书志对于做古典研究学问还是很有帮助的。对我们这次研修的古籍版本鉴定更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其中体现的自古以来版本目录学者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钻研精神,特别值得认真学习。

  第三个方面是对中文古籍善本进行影印出版和数字化的项目。秉持“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之理念,一些大型东亚馆如哈佛燕京图书馆和柏克莱加大东亚图书馆等,都积极与中国的出版单位合作,汇编出版馆藏珍稀的善本文献向学界提供资源共享,并以这种方式使收藏于海外的珍本“回归”祖国。与此同时,文献数字化出版是21世纪全球信息时代的一大趋势,其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作用和图书资讯的检索获取的优越性不言而喻。然而数字化出版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因此要有重点的稳步开展。许多东亚图书馆利用各自的古籍资源实施数字化项目,特别是一些大馆,在这方面都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耶鲁大学近年来同复旦大学的古籍专家合作,创建了耶鲁中文善本书数据库(Chinese Rare Books at Yale Database),包括439种古籍,绝大部分是1796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善本。并对每一种提供了书影和详细著录信息,很方便查询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长春藤大学东亚图书馆扩大联席会上,据哈佛燕京图书馆郑炯文馆长介绍,在过去几年来他们已经筹资500万美元,完成了22个大大小小的数字化项目。近期的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馆藏约4000部中文善本书全部数字化,而且在技术上采用可全文逐字搜索文本的方式。这项工程如完成并为广大读者所用,将进一步极大地便利学术研究,可谓功德无量也。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由于区域、文化之差异,在各研究机构管理人员对东方文明的理解重视程度之不同,中文古籍善本的待遇在北美各馆是不均衡的。有的人在谈到北美东亚图书馆历史和现状时认为一些中小馆藏没什么“珍宝”而不值得一提。其实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或误解。众所周知,图书馆运作时常在资金、技术、时间、人手的缺乏的困境,还有管理、编目、保藏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巨大的心力。尤其是一些中小馆,经费拮据,人力不足,繁忙的日常工作已经应接不暇,往往根本无力顾及这些来自异域的中文古书。因此很多古籍善本被长期搁置,无人问津,又因没有整理编目,藏在深宫人未识。这次调查海外中文文献典籍的计划是个极好的机会,将会使不少散失的古籍善本重建天日而被发现利用。而且即使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很多中小馆的研究馆员也做出了许多方面的努力,使得馆藏资源虽不丰,却也能彰显其特色,为本地和其他读者服务。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我们所在的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以及贾德纳藏书。布朗大学的东亚馆始建于1961年左右,是在获赠的贾德纳藏书(The Charles Sidney Gardner Collection)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中、日、韩文图书书 18万3000多册,其中中文书超过15万册。西语的东亚研究资料也数以万计(在总馆书库排架),还有大量期刊、地图、微缩、音像资料以及电子资源等,是美国长春藤盟校中一所极富特色的中型东亚图书馆藏。2012年是中国农历龙年,也是布朗大学的“中国年”(The Year of China)。图书馆专门出版了中、英文两种版本的介绍布朗中文及其它有关中国研究馆藏的宣传册(图2)。


图2. 布朗大学图书馆中、英文版的介绍中文馆藏宣传册。

  贾氏藏书的原主人贾德纳(Charles Sidney Gardner,1900-1966)是一位知名美国汉学家、目录学家,专长于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及中西文书目,尤其是清康熙统治时期(1662-1722年)及中国与邻国史。他在192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先后获硕士(1923年)和博士(1935年)学位。他曾分别于1924-1925年在巴黎大学,1925-1928年、1938-1939年在北京大学研修。1930-1933年任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研究的资料和搜集检查主任。1933-1937年任哈佛大学中文讲师;1937-1940年任助理教授。1943-1945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陆军特别训练计划中国语言和地域研究助理主任;1946-1947年任日本地域研究助理主任。1945-194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史教授;1947年任日本史教授。1948-1949年任耶鲁大学图书馆中国史顾问。贾德纳在美国汉学界颇有名望,曾于1949年当选为AAS亚洲研究协会主席(President,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其主要著作有: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中国传统史学](1938)、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非美国专家论远东的书目](1960),编有Union List of Selected Western Books on China in American Libraries [美国图书馆藏西方论述中国的书籍联合目录选辑](1938)等 。

  贾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搜寻到很多中文书,包括古籍,其后在五十年代又购得大量新出版的各类中文图书。他去世后,其子布朗大学约翰?贾德纳 (John B. Gardner) 教授将贾氏藏书约三万多册捐给了布朗大学图书馆,其中大部分是中文图书。藏书涵盖了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考古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由于贾德纳精通清史,所以这方面的著作尤为丰富。贾氏藏书精华大多放置于洛克菲勒图书馆三层,独立于普通书架之中央,称为“贾德纳书房”(The Gardner Room),现也是办公和参考咨询的地方。书房规模虽不大,但设计极其别致,厅内三面墙都摆放着中式书柜。这些镌刻有中文原书名的书柜内藏有经史子集共77部5000多册明清时期的线装古书以及民国版的《四部丛刊》等(图3)。这大概是海外所仅见的传统中式书房,古香古色,典雅精致,集装祯艺术和实用功能于一身,宛若亲历中华典籍之乡,时令参观者赞叹不已。有意思的是这次在研修班住宿的国图宾馆竟看到和布朗款式几乎一模一样的仿古书柜(图4)。唯一不同的是的布朗的书柜里放满了实实在在的线装古书,而宾馆里的这套里面是空的,饭厅里的装饰家具而已。不管怎么说,在这里能见到同样古韵格调的书柜,真是一种书香缘分啊。


图3: 美国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贾德纳藏书中式书柜


图4: 北京国图宾馆餐厅仿古中式书柜

  早在2002年左右,我们就试图对这批古籍进行调查整理,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近两年来才有可能通过对古籍回溯编目和整顿书库、清理积压资料,大体上摸清了贾氏藏书中古籍善本的具体状况。去年夏,国图古籍专家刘波先生专门来布朗审校了一部分较早的善本目录数据。现可知布朗东亚馆藏有明清古籍刻本、抄本等共约243部,7500册,其中自明代至乾隆六十年(1795)的善本57部,1644册,包括明刻本十余部276册。最早的大概是刻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的《重校正唐文粹》100卷。其它明刻本包括《重刻校正增补皇明资治典则》、《昭代典则》、《弇州史料》、《皇明法传录》、《皇明大政纪》、《宪章录》、《吾学篇》、《东西洋考》、《筹海图编》、《皇明大事记》等。一些清刻本、写本也较有特色,如日本东京弘章堂元祿十二年(1699)的和刻本《大明一統志》等。此外,还有相当一大批民国期间的线装古籍等有待编目。布朗图书馆的特藏部也极有可能藏有中文古籍善本,尚需进一步整理。

  我们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太古旧的稀世珍宝,但也举办过几次中文古籍善本展览以揭示馆藏和宣传中华文化,如“穿越世纪的文化精华--东亚图书馆藏展”(Cultural Essence over the Centuries: An Exhibition from East Asian Collection,2003)、“东亚图书艺术展”(East Asian Book Art Exhibition,2010)、“来自神州大地的文化艺术--布朗大学中文馆藏特展”(Culture and Art from the Divine Land: 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llections in the Year of Dragon,2012)等都很受欢迎。古籍善本也为研究生教学提供了新鲜资源。前些年笔者曾和布朗艺术史系的教授共同指导了一位布朗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使用的主要资料就是本馆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刻本《国学礼乐录》。近来布朗美国研究系教授Evelyn Hu-DeHart(胡其瑜)、Caroline Frank,和Robert Lee 等发起“亚太打造美洲---走进全球历史”(Asia-Pacific in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s: Toward a Global History)的数字化研究项目,选用了中文古籍明万历刻本《东西洋考》和清乾隆刻本《琉球國志略》等书中的文字、图像和地图等。不难预见,今后将会有更多教学研究和数字化项目用到这些古籍善本。

  近几年来回国开会参访都感触良多,这次更不须言。笔者每次返美后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在图书馆做演讲汇报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格外受欢迎。所谈的主题分别为:2009年:“全球思考--一位图书馆员的中国之旅”(“Thinking Globally: A Librarian’s Trip to China”);2011年:“移动中国—一位图书馆长的速写”(“Mobile China: A Curator’s Quick View”);这次的是:“寻古乘今—一位图书馆长的2014中国之旅”(“Tracing Ancient Rarities and Riding Current Trends: A Curator’s Trip to China 2014”)。心系故土的书香情怀在跨越大洋的文化交流中也随之而一次次得以陶冶和升华。

  作为炎黄子孙,血浓于水,遥望神州,乡情难却。身在海外,却也能徜徉在中华古籍善本、佛典墨香之中,真是一种天赐的缘分和福分。这些鸿篇巨制中蕴藏积淀了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精髓,如不尽心研读,慧眼识玉,何以鉴赏,何以传承,又何以交流?每每展卷,界破虚空;青简芸帙,道深意浓;思逸神超,常乐我净。典雅瑰丽的中国传统典籍文化,令人向往,令人陶醉,更令人神思。

  作者简介:

  王立,美国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高级研究馆员,宗教学博士。
  李小加,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流通与资源分享部资深专家。

  注 释:

  中国古籍保护网:http://pcab.nlc.gov.cn/
  参见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 http://www.eastasianlib.org/
  钱存训:“序言”,《中文善本机读目录编目规则》,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编(Maintain View, C.A.,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2000),pp. v-vi.
  艾思仁:“序”,同上书,p. iii.
  http://www.library.yale.edu/digitalcollections/eal/
  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美国中国学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年,第104-105页。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