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现代作家,文史学家。“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1年与茅盾等人组织文学研究会,主办《文学旬刊》。次年主办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儿童世界》周刊。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文学。并在上海大学任教,1931年起,曾在燕京大学、暨南大学任教,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战期间留居上海,坚持进步文化工作,曾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进步书籍。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其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和《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版图史图录》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辑有《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先生喜欢收集旧书,几成癖好。20年代中期,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四马路中段的旧书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大革命后,为躲避蒋介石屠杀革命者的凶焰,他去欧州旅行,巴黎国立图书馆几乎成了他的安身之地,他每天从早到晚在那里搜寻流落海外的古籍,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郑振铎先生收集旧书40年如一日,总数达7700余种。他遇难后,由高君箴遵其遗志将全部藏书献给文化部,转送北京图书馆庋藏。郑振铎先生的藏书有其自己的特点,主要类别有历代诗文别集、总集、词曲、小说、弹词、宝卷、版画和各种政治经济史料等,范围广泛。在文艺类书籍的收藏中,他不但重视作家的别集,还特别强调总集和地方艺文类书籍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总集类书籍不但可和各家别集互相比勘,取长补短,而且还可看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流派的特色和选家对文学批评倾向,如汉魏六朝文学,除了各家别集和薛应旗、汪士贤、张燮、张溥等编校的各家别集丛书,还兼收《昭明文选》各种版本33种,《玉台新咏》各种版本8种和明人冯惟讷、刘成德、张之象、张谦、曹学佺等编选的总集。对唐宋以后和近代文学亦是如此。地方艺文类书籍搜集的有200多种。
对明清诗文集的收藏,数量可观。唐宋以来词人的著作,有明人夏言的《桂洲词》、夏日《葵轩词》、陈德文的《建安诗余》,更有明嘉靖间四川嘉定九峰书院本元遗山编的《中州乐府》,字大如钱,刻工粗犷而质朴,还有明代石村书屋蓝格抄本《宋元明三十三家词》,前后有清初浙派词人朱彝尊竹坨老人藏印,又有竹坨亲笔题识和眉端评语,后两种弥足珍贵,是其收藏中“两朵灿烂发光的奇葩。”对于曲的收藏,以1939年为限可分前后两个时间,前期他曾把收藏的精本,编为《西谛藏曲目》写刻出版,刘龙田本《西厢记》、玩虎轩本《琵琶记》、浣月轩本蓝桥《玉杵记》和孟称舜编定的酹江、柳枝二集,是其中白眉。抗战期间,为生活所迫,曾将所藏部分作价出售,后又收集补充。不仅西厢、琵琶、四梦等著名曲本不嫌重复,有见必收外,它如施惠的《幽闺记》、苏复之的《金印记》、姚茂良的《双忠记》、徐霖的《绣纟需记》、屠隆的《昙花记》、史磐的《鹣钗记》和无名氏的破窑、鹦鹉、四美、异梦等记都有版式精美插图工致的明刻本。对于历代短篇和长篇小说的收集丰富而系统。其中有最负盛名的明版忠义水浒传,是1931年同朋友到宁波在林集虚大酉山房的书架上发现的,他认为是嘉靖年间的刊本,是当时所有《水浒传》刻本中最早的, 几年后在书友的帮助下买到其中的五回,1958年北京图书馆又在上海购回其他三回。
对于宝卷、弹词、鼓词等讲唱文学的收集,既早而又齐全。他曾编了一个自藏的弹词目录,登在《小说月报》中国文学专号上,还编了宝卷和鼓词的目录。宝卷中有明写彩绘本《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和嘉靖刊本《约师本愿功德》宝卷,他认为这是流传最早的两个宝卷。弹词中名作尤多,《三笑姻缘》、《玉蜻蜓》、《珍珠塔》等,都有藏本。鼓词中也有不少罕见者,如福州本《荔枝陈三歌全传》、潘必正陈妙常村歌、潮州本《双白燕》等,还有各种南音和时调唱本。这些民间人创作,若没有他的搜访发掘,怕早已湮没无闻了。另外对于历代版画书籍郑振铎先生亦有丰富的收藏和深邃的研究。他早年注重收藏徽派版画,稍后又广收宗教画。此外,凡是木刻书中有插图的他都广收不弃。
郑振铎先生对于政治、经济史料,也留意收集。如刘锡玄的《黔牍偶存》,是明代万历末年统治阶级残酷镇压贵州少数民族农民起义的血泪记录。它如明崇祯朝《缙绅便览》,《北新关商税则例》、《闽海关则例》和明代坊本《万事不求人》,《四民备观翰府锦囊》等书,都是罕见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郑振铎先生一生节衣缩食,为国家和人民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原载:《山东图书馆季刊》199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