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动态
学徒成长记 | 中山大学传习所
时间:2025-10-17 来源:中山大学图书馆

2014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选取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六家单位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展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试点工作。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中山大学图书馆积极探索“现代师带徒”的方式方法,为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有序构建新模式。

中山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6月30日举行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中山大学传习所挂牌及拜师仪式,馆员张亮、邱嘉怡、杨利丽、邱蔚晴、张珊珊、陈斯洁、张怡拜潘美娣老师为师,学习中文古籍修复技艺;馆员张亮、邱嘉怡、杨利丽、张珊珊、陈斯洁、张怡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馆员张淑平拜林明老师为师,学习西文古籍修复技艺;肖晓梅老师任传习导师助理。

潘美娣、林明、肖晓梅是古籍修复领域的著名专家。

潘美娣先后师从曹有福、张士达、肖振棠等古籍修复大师,从事古籍修复工作逾60年,修复明代成化唱本、太仓明墓出土文献、宋刻《钜宋广韵》《文选》、明代登科录、敦煌文献《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二)》等珍贵古籍,著有《古籍修复与装帧》。

林明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学习,归国后长期从事西方古籍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工作,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著有《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研究》《文献保护与修复》。

肖晓梅曾在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习,多次担任各级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也是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课程实践指导教师。

2015年至今,传习所采用“师徒合修一套书”的方式,实现修复技艺的“传帮带”。三位导师与学徒合作完成了元刻本《五朝名臣言行录》、明刻本《五车韵瑞》《大明一统志》、清刻本《十竹斋书画谱》《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民国刻本《章氏丛书》等13种中文古籍共267册18227叶的修复工作,还修复了Samlade arbete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岭南大学英文学位论文等一批西文精平装书籍。

以团队形式整合力量修复的这批古籍,有的霉蚀、絮化严重,有的书叶焦脆、遍布虫洞;既有常见的线装古籍,也有蝴蝶装、带绢质书皮的金镶玉。以不同破损类型、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作实操训练,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充分考虑技艺传习的需求,采用纸张修补、纸浆修补、掏补、整托后隐补等技法,帮助学徒全方位掌握修复技艺。同时,通过集体学习、讨论,在实践中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辩证认识。

“师徒合修”传习模式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传习与规范古籍修复技艺、提高修复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针对中西文古籍的修复训练,传习所还开展了拓片制作与修复、字画装裱与修复的学习实践,既完成了馆藏各类文献的原生性保护工作,又实现了队伍建设的新跨越。

此外,导师还带领学徒参观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国家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等地,助学徒在访学中开阔眼界、互动交流,促进其自我提升和成长。

2024年5月15日,经专家评审,首批7名学徒以“全优”的耀眼成绩出师结业。同时,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李瑞琦、广东省档案馆钱婉君、中山大学博物馆耿梦瑶、中山大学图书馆秦倩滢、中山大学档案馆王鑫及何辉平等6名新学徒亦完成拜师仪式。中山大学传习所将继续采用“双导师授课制”育人模式,由林明、肖晓梅老师共同指导、传承中西文古籍修复技艺。

供稿:中山大学图书馆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