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动态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前言
时间:2025-08-06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 編

開本:8開精裝

出版時間:2023年起陸續出版

前言

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是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主持,中國學術界、文化界、出版界共同推進實施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敦煌文獻全集》作爲其中的重點項目,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質量系統整理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

本書爲《敦煌文獻全集》之一種,是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一〕)藏敦煌文獻的高清彩色圖録。國圖所藏敦煌文獻編爲16579號,除去少量空號,實有16516號。以實物長度計,國圖所藏敦煌文獻是世界各機構之最,總長度達3.46萬米〔二〕。國圖藏敦煌文獻的價值,歷來爲學者所重。早在一九三〇年,陳寅恪先生發表《陳垣敦煌劫餘録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分),便提出國圖藏敦煌文獻頗具研究旨趣,并加以具體説明,指出其價值與异國及私家所藏相比不遑多讓。一個多世紀以來,大量相關研究論著也一再表明,國圖藏敦煌文獻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其中不少還有待重新認識或深入研討。

從入藏來源看,國圖藏敦煌文獻可分爲兩大部分:其一是一九一〇年甘肅解運京師部分,包括千字文號(“地”至“位”)8679號、殘卷1192號、殘片3879號等;其二是後續入藏部分,主要是“新”字號1600號,以及少量其他編號的藏卷。此外還有一些修復過程中揭下并另行編號的裱補紙。國圖藏敦煌文獻先後使用過十種編號,現在統一歸并爲BD號(即北敦號)。另外,還有少量吐魯番文書和日本古寫經,因文獻内容、形制相似,也編入BD號序列。方廣錩先生主編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録·新舊編號對照卷》〔三〕是查核各種編號之間關係最詳確、最方便的工具書,方廣錩先生所撰該書《序言》對國圖藏敦煌文獻的來源與組成、編號及其演變等情况有詳細的闡述,極具參考價值。

建館一百一十餘年來,國圖幾代圖書館員爲敦煌文獻的整理、編目、保護、修復、研究、服務和數字化等工作,付出了長期不懈的努力。整理編目是敦煌文獻研究最基礎的工作,也是富有學術性且頗爲繁難的工作。一九一〇年敦煌文獻剛剛入館,京師圖書館便開始編目,一九一一年完成賬目式的《敦煌石室經卷總目》。此後,京師圖書館還組織編纂了多種庋藏册及工作目録,包括以經名爲綱的分類目録《敦煌石室寫經殘卷詳細目録》(如《楞伽經目録》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俞澤箴先生等京師圖書館寫經室同仁,參考《大正藏》結構編纂了《敦煌經典目》。隨後,陳垣先生在館編目録基礎上,編成《敦煌劫餘録》,一九三一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該目是敦煌學史上首部正式出版的分類目録,其著録範圍與《敦煌石室經卷總目》相同,即千字文號部分。此後半個多世紀,《敦煌劫餘録》是學界瞭解國圖藏敦煌文獻的主要依據,在敦煌學史上貢獻卓著。此後,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部寫經組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編纂完成《敦煌石室寫經詳目》,對千字文號部分作了更詳細的著録和考訂;同時還整理出殘卷1192號,編纂了《敦煌石室寫經詳目續編》。可惜的是,這兩部目録因全面抗戰爆發,未能及時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入藏北京圖書館的“新”字號敦煌文獻,大部分著録於《敦煌劫餘録續編》。該目完成於一九八一年七月,共著録1065號,涵蓋了後續入藏部分的精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方廣錩先生主持編纂館藏敦煌文獻新目録,歷經二十餘年的編纂、補充、修訂,最終完成,首先陸續附載於二〇〇五年至二〇一二年出版的《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後修訂彙編爲方廣錩、李際寧、黄霞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録·館藏目録卷》,二〇一六年三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目創設“條記目録”體例,每個條目有十三大項三十九小項,囊括文物、文獻、文字等各方面的屬性,著録全面且細緻,是瞭解國圖藏敦煌文獻最爲詳盡的參考書,堪稱敦煌文獻整理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國圖藏敦煌文獻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殘損,有的殘破嚴重,難以展閲。入藏之初,京師圖書館便以傳統書畫裝裱工藝,將少數卷子加以裝裱。這種通卷托裱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敦煌文獻的原貌,損傷了原卷保存的信息,在之後的修復實踐中逐漸被摒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檢討傳統工藝并吸收西方修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及修復組經反復探討,提出了一套理念先進、穩妥可行的敦煌文獻修復方案,歸納出四個基本原則,即整舊如舊、最小干預、修復用紙有所區别、過程可逆〔四〕,并秉承“不遇良工,寧存故物”的傳統。在新修復理念指導下,北京圖書館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敦煌文獻修復工作,使得一大批嚴重殘損的文獻得以被方便地利用,大批殘片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近年來,國圖在社會力量的支持下,繼續開展嚴重殘損敦煌文獻的修復,在修復工藝、修復材料製備等方面均有新的發展。敦煌文獻得以完美呈現,修復師們功不可没。國圖在敦煌文獻修復工作中總結出的原則,也成爲古籍修復領域的基本準則,推動了整個行業的規範化、科學化發展。從古籍修復事業發展角度看,敦煌文獻修復項目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二〇〇四年六月,國圖敦煌遺書特藏庫落成并投入使用,館藏敦煌文獻全部遷入設施完善、條件上佳的新庫房,并配備了新裝具。敦煌文獻保護工作推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策劃實施,對古籍保護事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國圖藏敦煌文獻,入館之後便開始爲讀者服務,提供學術研究參考。一九三一年《敦煌劫餘録》出版後,學者按圖索驥,使用更爲方便。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圖書館拍攝了館藏敦煌文獻的縮微膠捲,并與英國開展交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又重新拍攝了一套縮微膠捲,并向讀者提供服務,同時也對外發行,爲學者查閲館藏敦煌文獻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一九八六年,黄永武先生所編《敦煌寶藏》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其中便收録了以縮微膠捲翻印的國圖藏敦煌文獻。任繼愈先生一九八七年擔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後,大力推動館藏敦煌文獻的整理出版事宜。一九九九年,江蘇古籍出版社開始出版《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至二〇〇一年出版七册後中止。二〇〇一年,國圖參與國際敦煌項目(IDP)合作,開始館藏敦煌文獻的數字化。自二〇〇五年起,館藏敦煌文獻出版工作再次啓動,國圖善本特藏部(二〇〇八年與北海分館等合并爲古籍館)與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八年更名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至二〇一二年六月最終完成《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全書一百四十六册的出版工作。任繼愈擔任主編,方廣錩擔任常務副主編,李際寧、張志清擔任副主編。出版委員會主任爲詹福瑞,副主任爲陳力。這部黑白圖録刊布了國圖館藏所有敦煌文獻,以館藏編號順序編排,各册附條記目録。該書收録完備,圖版清晰,定名準確,著録詳明,編排科學,深受學界關注與贊揚,被譽爲“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更是敦煌學界一件功德無量的盛事”〔五〕。在此,我們謹向爲國圖藏敦煌文獻整理研究、保護修復等事業付出巨大努力、作出突出貢獻的前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前輩們篳路藍縷、辛勤開拓,本書的編輯出版不可能順利完成。

此次出版是對《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延續。爲了本書順利出版,國家圖書館組織了多方面的工作團隊。邀請著名敦煌學家方廣錩、郝春文、榮新江先生,以及國圖資深研究館員、長期參與國圖敦煌文獻編目整理研究工作的李際寧先生,擔任本書學術顧問,指導整理研究和編纂出版工作。由館領導領銜,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幾位負責人共同負責整體的統籌協調及編纂出版工作。編纂組主要由古籍館從事敦煌文獻整理的專業人員組成,包括館内從事敦煌文獻編目、整理研究、圖版拍攝整理的所有同仁,其中部分成員還參與了《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編纂工作。

本書的文獻定名、著録、編排等工作,儘可能地參考了此前編纂出版的館藏敦煌文獻目録、圖録等。目録方面,編纂組在此前多部館藏目録,特别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録》的基礎上,吸收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對文獻定名進行了一些調整。定名代表了對每件敦煌文獻性質、内容的認識,雖然文字量不大,但體現了敦煌文獻研究的進展和深度。編纂組秉承繼承前輩成果、體現新近進展的原則,逐一審訂所有文獻的定名,努力向讀者傳遞更準確、更詳明的信息。

本書以刊布高清彩色圖版爲主要特色。以往在黑白圖録中難以辨識的朱點、朱筆文字、淡墨字迹,以及因紙色晦暗而不能清晰顯示的字迹,在本書中將得到清晰呈現。彩色圖版還可爲寫本物理形態的研究,提供更詳細、更具體的依據。近年來,國圖古籍館文獻修復組還在不斷開展敦煌文獻的修復工作,原本殘破褶皺的文獻經過修復,得以更加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此次影印出版不光着眼於全面展現敦煌文獻的文本,同時也力圖全面展現敦煌文獻的文物特徵,因此全書采用高清彩印方式呈現。總之,質量更高、圖版更清晰的圖録,無疑會大幅提高研究者使用本書時獲得的信息量,有助於敦煌文獻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尤其是寫本學、書籍史等正在蓬勃發展的學術領域,取資於此的當更爲突出。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爲敦煌文獻研究打開一扇更大的窗户,研究者們據此開展更深入、更專精的研究,從而推動敦煌學的發展。同時,對敦煌文獻感興趣的公衆,包括書法愛好者,從本書刊布的彩色圖版中,獲得更佳的閲讀與欣賞體驗。

囿於編纂組的見聞與學識,書中難免存在各種問題,敬請敦煌學研究者與各界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編纂組

二〇二三年八月十五日

注释

〔一〕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一九〇九年九月九日清政府批准建立的京師圖書館。一百一十餘年來,館名歷經多次更改。一九二八年更名爲國立北平圖書館,一九二九年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并,沿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名。一九四九年,館名變更爲北京圖書館。一九九八年,更名爲國家圖書館,對外稱中國國家圖書館。本文述及不同歷史時期,根據需要采用當時的館名,泛稱多個歷史時期時一般用“國圖”指代,特此説明。

〔二〕 方廣錩:《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見《敦煌研究》二〇一四年第三期,第123—131頁。

〔三〕 方廣錩:《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録·新舊編號對照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

〔四〕 方廣錩:《〈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前言》,見《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一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5—6頁;方廣錩:《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的修復方案》,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文津流觴》,二〇〇二年第六期。

〔五〕 郝春文:《〈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五大貢獻》,見《光明日報》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二日第十版;郝春文:《評〈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見《二十世紀的敦煌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第214—222頁。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