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缮典续文脉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
2014年11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云南省图书馆设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聘任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杨利群为传习导师,为云南省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十余年来,在杨利群导师指导下,云南传习所致力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在古籍修复与保护方面成效显著。

修复基础设施迭代升级
作为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云南省图书馆历来非常重视古籍的修复与保护,由馆长分管古籍保护工作,确保工作高效推进。自2008年起,云南省财政持续为古籍保护工作投入资金,为古籍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云南省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面积达554平方米,设有古籍修复室、字画装裱室、修复培训教室及修复纸库。2025年,云南省图书馆对修复中心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的空间融合了展示与古籍修复保护主要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古籍修复工作的专业性。
近年来,云南传习所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传统修复技艺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借助先进仪器辅助修复工作,并逐年配备了除尘台、消毒柜、雾化工作台、纤维分析仪、测厚仪等设备,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双轨培养机制与人才梯队构建
云南传习所自成立后,通过师带徒、集中授课等多种方式,致力于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举办各类型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36期,培训人数达1400余人次。云南传习所采用“技术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在抢救修复古籍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古籍修复人才。
目前,云南省图书馆在全省培养了30余人的古籍修复骨干队伍,形成了古籍修复人才梯队。云南省古籍修复技艺逐渐形成了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中心,向各州(市)、县古籍收藏、研究机构及个人辐射的态势。同时,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为云南古籍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在西双版纳州图书馆建立了云南省首个文旅系统院士工作站——“云南省杨玉良院士工作站”,聚焦贝叶经保护研究,为傣文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2024年和2025年,云南传习所两批共计20名学徒顺利出师。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实践表现,已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古籍修复工作的骨干力量。

修复实践探索与理论突破
云南传习所充分发挥业务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探索古籍修复技艺。通过以干代训,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2022册115386叶,彝文古籍286册15220叶,藏文古籍2882叶,傣文古籍35册1140叶,东巴经古籍40册491叶,修复拓片90幅(68平方米)、拓印拓片851幅(约430平方米)。尤其在“纳格拉洞藏经”修复项目中,创新性运用“人工纸浆补书法”,圆满完成修复项目,发展并丰富了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同时,云南传习所还在彝文、东巴经、傣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技法上积极探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2年6月,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云南传习所古籍修复团队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的实践探索、修复技艺传承、修复档案应用等多个领域。

社会力量协同与跨界融合实践
云南传习所积极拓展保护领域,实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修复文化志愿者在行动”项目,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委联合授予“2016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2021年,依托“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实施云南珍贵彝文古籍修复项目,对双柏县文化馆馆藏彝文古籍《查姆》进行抢救修复。
2024年,获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资助,对藏于德钦县图书馆的四部珍贵藏文古籍开展抢救性修复。
2025年,在“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专项基金”资助下,实施云南珍贵东巴文古籍修复项目,对玉龙县图书馆存藏的《创世纪》《祭署(自然)类经书》等东巴文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同时,云南传习所加大对金石碑刻的保护力度,组织专业人员赴德钦县茶马古道开展古碑刻调查和拓印,为茶马古道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活化传承与文化传播
为了提升古籍保护的影响力,云南传习所策划并实施了系列宣传活动,包括“古籍修复传拓技艺进校园”“国学经典抄写进校园”“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及相关讲座等。将古籍文献、传统技艺、科普教育深度结合,进一步促进古籍活化利用。2024年,云南省图书馆“传拓技艺进校园”系列活动入选云南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未来展望
今后,云南传习所将进一步深化“师带徒”与“理论+实践”双轨制教学模式,通过建立“修复人才成长档案”跟踪培养机制,系统记录学员的学习轨迹,针对性地提升修复技能。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云南省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以及“国家级藏文古籍修复基地及技艺传习中心(云南)”等平台,深入挖掘古籍修复技艺的内涵与精髓,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广泛普及古籍修复知识,实现古老技艺与现代需求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供稿:云南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