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青海珍贵藏文古籍修复项目验收会在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召开。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林世田、庄秀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修复组副组长、副研究馆员宋晶,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理事、秘书长马帅等专家对项目进行结项验收。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资深修复专家、传习导师杨利群及其团队,青海省图书馆党委委员、副馆长侯成,青海省图书馆和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古籍修复团队参会并作报告。

此次修复项目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大力支持和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悉心指导下,由青海省图书馆和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合作完成。
项目修复的珍贵藏文古籍为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药物图释白银镜》和《松赞干布遗训》,共计修复2册388页。
专家组在审核后对项目给予高度肯定,一致认为项目实施严格遵循古籍修复基本原则,修复后的书叶平整、字迹清晰,确保了内容的完整性,修复整体效果良好。
这是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首次完成国家珍贵藏文古籍修复工作项目,标志着我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迈出新步伐。

项目前夕,为确保修复工作科学规范,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帮助下,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邀请杨利群导师担任项目首席修复专家,并邀请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对修复方案进行充分论证。论证会上,杨利群导师凭借丰富的古籍修复经验,针对两种藏文古籍纸张特性、颜料成分及破损状况,对修复方案提出了细节优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修复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修复期间,杨利群导师及团队5人带领青海省图书馆和青海藏医药博物馆的6名古籍修复师坚持把修复质量摆在首位,严格遵循“整旧如旧、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的修复工作原则,科学高效地完成了全部修复任务。
经古籍修复师的精心修复,2部国家珍贵藏文古籍的保存状况得到改善,曾经被污损遮盖的藏药图像与文字清晰再现,其学术研究与文献价值得到完整保存和显著提升,这既是对珍贵藏文古籍的抢救和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珍贵多元文化遗产的守护和传承。

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中心青海传习所的重要工作内容,此次修复项目是云南、青海两省图书馆在签订《云青公共图书馆协作交流框架协议》后,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专业协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次成功尝试。通过跨地域交流合作,不仅为青海省藏文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与实践参考,更搭建起宝贵的人才培养与专业交流桥梁,进一步提升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人员技艺水平和青海传习所整体修复能力,为藏文古籍及其他民族文字古籍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
今后,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将持续加强与省内外古籍保护机构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青海省古籍修复队伍专业能力,为我省少数民族典籍保护修复工作注入新活力,助力青海在全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