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雍典籍,有我守护
南京大学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

妙手出新,守望百年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近40万册,善本近3万册。2008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南京大学图书馆历来重视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其古籍修复技艺传承有近百年历史。
南京大学图书馆独创的“古籍、书画、纸质文献纸浆修复工艺” (2006年)与“纸质文献剖夹加固修复方法”(2013年)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5年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2023年正式获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南京大学传习所”。2016年,获得江苏省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南京大学古籍修复技艺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获批成立“古籍保护与活化技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

科技助力,装备齐全
传习所面积达400平方米,分为文献修复区、材料存储区、实验检测区、展示区、教学区五个区域。传习所配备专业古籍修复设备与工具,拥有环境控制设施与安全设施,并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相关检测分析研究。传习所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责权清晰,工作效率高;拥有独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传习与修复工作的正常运转。

名师领路,心手相传
2024年,传习所聘请国家级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老师为导师,对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学徒陈婧、张百慧两位青年修复师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拥有文物修复、档案修复专业背景,系统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修复技艺专项培训并获专业资质。二人深耕古籍修复工作已有十余年,完成多件馆藏珍贵古籍的修复方案设计和修复工作。
2024年,修复旧抄本《道书》获得江苏省古籍修复技艺大赛一、二等奖,并受邀参加“古韵芳华 盛世重光:新时代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特别展览”。
同年,在朱老师指导下,传习所成功申报了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在对馆藏一级破损古籍《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的修复过程中,极大提升了学徒的水平。

文化育人,创新发展
传习所在传承古籍修复技艺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推广,努力实现以文化滋养心灵、以教育培育新人的目标,为古籍未来培养储备新生力量。举办多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与古籍修复展览,培养师生文化素养;开设劳育课程,培养交叉型人才;与南京艺术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培养专业修复人才;举办中学生学科营,培养兴趣型人才;与兄弟院校交流推广,培养业务型人才。
南京大学传习所致力于保护与传承的,不仅仅是古籍的物质形态,更是历经五千年沧桑而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让古籍在传承中重生,让文化在守护中永恒。
供稿:南京大学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