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动态
荐书 | 纵览扬州运河文化典籍精粹:《册府千华——扬州运河文化典籍展图录》
时间:2025-06-25 来源:广陵书社

ISBN 978-7-5554-2440-6

扬州市图书馆 编著

广陵书社2024年12月出版

定价:198元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之一。公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挖了第一锹。从此,扬州城与大运河同生共长,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生生不息的大运河不仅见证了扬州历史上的辉煌,也孕育了扬州繁盛的文化。扬州文化深深融入了运河的基因,留下了鲜明的运河印记。这些文化印记至今保存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里。

扬州市图书馆古籍部藏有古籍13.2万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75 种,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09 部。为展示扬州这座运河名城多元的文化内涵,国家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特举办“册府千华——扬州运河文化典籍展”。展览分扬州运河、扬州盐业、扬州园林、扬州美食、扬州刻书、扬州学派六个单元,汇集展出与之相关的代表性文化典籍。

本书由扬州市图书馆编。精选此次展览中的典籍90 种,按照展览的六个单元进行编排。一部典籍一个条目,著录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存(缺)卷、册数、行款、版式、尺寸、钤印等,以及著者简介和内容简介等内容。为能直观反映该典籍的版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每种典籍均选配1—4帧的书影。全书彩色印刷,版式精美。

这一部部运河文化典籍,组装成了一艘破浪前行的文化巨轮,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去探寻扬州运河文化的千年沧桑,体验典籍里散发出的郁郁书香,领略扬州“好地方”深厚的文化分量。

第一站

流淌千年的扬州运河

公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沟通江淮,开启了扬州2500 多年的城市史,也书写了大运河绵延至今的壮阔史诗。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入江。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齐澣开凿伊娄河。元朝时,对大运河进行了治理与修凿,裁弯取直,确定了新的运河线路。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治理淮扬间运河。清朝时,曾多次兴工疏浚运河,堵塞决口,维持通航。明清时,记述扬州运河河道流向、治水防洪、开渠灌溉等内容的著作相继出现。刘文淇的《扬州水道记》,对江都运河、高邮运河和宝应运河古今水道变迁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站 

攸关国计的扬州盐业

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在广陵“煮海为盐”,开凿了通向东海的运盐河,推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唐朝时期,扬州是当时最重要的食盐转运中心。清朝康乾时期,扬州盐业达到顶峰,涌现出众多“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盐业贸易作为扬州商业经济的中心,带动了其他商业、手工业、城市经济、住宅及园林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美食、园艺、学术、绘画、戏曲、工艺等的兴盛。盐业影响了扬州城市的各个方面。从明代到民国,扬州涌现出一批重要的与盐业相关的著作,它们描绘了扬州盐业经济下的社会生态图卷。如同治九年(1870)方濬颐补刻的《两淮盐法志》,全面记述了清乾嘉年间两淮盐业全盛时期的面貌,体例谨严,门类齐全,资料翔实,堪称淮盐“黄金时代”的盐政专书。

第三站

“园亭称胜”的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诸王所建宫苑。南北朝时期,徐湛之在扬州建造风亭、月观、吹台、琴室,这是见于史籍的扬州第一次官府造园活动。隋炀帝兴建有江都宫、临江宫等。唐代时,扬州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园林多是宅”,呈现出园林化城市景观。明代时,扬州园林逐步走向成熟,名园不断出现,叠石造山兴起。计成的《园冶》是这一时期园林理论著作的代表。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园林的发展达到顶峰,这期间扬州城内外有园林几百处,尤以湖上园林(瘦西湖)最为著名。嘉道年间,个园以其叠石造景成为佳构。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园宅建设受西方影响,在何园长廊、汪氏小苑等园林建筑中有所体现。清代也出现了较多反映扬州园林的著作。《平山堂图志》对扬州北郊到平山堂的园林名胜分别加以叙述,并附录历代艺文,具有较大影响。

第四站

“清鲜平和、浓淳兼备、咸甜适度、

南北皆宜”的扬州美食

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吃在扬州”的美誉。汉代广陵烹饪即已达到很高水平,枚乘《七发》铺陈的美食显示了扬州美食的丰富。隋唐以来,受益于大运河南北贯通,中外客商在此云集,扬州美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至清代,康熙、乾隆先后南巡,多次驻跸扬州,推动了扬州经济社会的高度繁荣,加之盐商饮食的极致考究,使扬州美食步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录了满汉席的详细菜谱。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不仅介绍了许多具体的烹饪方法,还论述了他的美食主张,其中尤以淮扬菜为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扬州的淮扬菜制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国第一宴”主要菜点即扬州师傅主理的淮扬菜。时至今日,淮扬菜仍是创新不辍,享誉海内外。2001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扬州“淮扬菜之乡”的称号。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扬州“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米粒分明、色香味俱佳的扬州传统美食——扬州炒饭成为扬州享誉世界的城市名片。

第五站

技艺高超、写刻俱佳的扬州刻书

早在唐代,扬州就刻印过元稹、白居易的诗集。宋代时,扬州府学最早刻印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现存最早的扬州宋代官刻本有北宋雍熙二年(985)高邮军署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卷。扬州刻书分官刻、家刻与坊刻。清代扬州官刻,规格高,规模大,持续时间久,影响深远,成果丰硕。官办的刻书专业机构,如扬州诗局、扬州书局、淮南书局,各有其特色,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清代扬州刻书中,家刻本数量繁多,其中“马版”“秦版”都享有盛名。清代,扬州专门从事刻书的书坊逐渐增多,有据可考的有六十余家。扬州盐商热衷于刻书,不惜斥巨资刻印各种书籍,范围遍及经、史、子、集。明清时期,许多文人都喜好刻书,与刻书活动结下不解之缘。扬州学派、扬州画派中有许多人都自刻过书,如阮元、王念孙、王引之、金农、郑板桥等。官刻本中最具代表的要数唐诗收录的集大成者——《全唐诗》,全书写、刻、印皆精,字体秀润,墨色均匀,取开化纸印制,纸薄色白而韧强,为清刻本之极品。

第六站

乾嘉学术高峰的扬州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继承与发展了汉儒治经之学,一时蔚为风气,称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由吴派、皖派、扬派三大学术流派构成,以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扬派最通。王念孙、刘台拱、任大椿,汪中、焦循、阮元、凌廷堪等分别是扬州学派初、中期代表人物,刘师培是扬州学派的殿军。扬州学派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当时的科学技术、训诂名物、编书刻书及藏书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扬州学派的成员绝大部分都著作等身。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一部专门注解三国魏时张揖所著《广雅》的训诂学名著,可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相媲美。

来源:广陵书社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