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在成都开幕。会议审议了《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等议案。

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
政策资金双助力,成果斐然启新篇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来,四川省累计投入经费7000余万元,支持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助力下,四川省古籍工作成果丰硕,保护事业迈入新阶段。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古籍立法工作,多次到四川省内外多个古籍收藏单位考察调研;四川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委等部门,制定工作方案、搭建工作专班,赴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座谈立法工作;召开部门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取有关部门、实务工作者、专家学者的立法建议,对条例草案的体例结构、制度设计、重点内容等进行研究讨论。
在广泛调研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搭建起条例草案的体例结构,完善制度设计,明确重点内容。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作为起草组重要成员,深度参与条例的起草工作。
2025年5月,条例草案历经反复打磨、修订,最终定稿并提交审议。条例草案共三十三条,涵盖立法依据、基本原则、适用对象、责任主体、保护利用、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关键内容。
聚焦难点破瓶颈,法治守护促发展
条例草案坚持问题导向和务实管用原则,聚焦制度性短板、机制性障碍、老大难问题,着力破解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瓶颈难题。
构建“三个体系”,规范工作流程
为从源头上规范古籍保护利用流程,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古籍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条例草案构建了古籍保护的制度、职责与工作“三个体系”。建立古籍普查登记和专项调查、分级保护管理、征集等制度体系,为古籍保护利用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健全职责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在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中形成工作合力;理顺工作体系,规范古籍保护利用的各关键环节,提高保护利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古籍编目人员正在进行古籍整理与编目
聚焦“三个难点”,提出针对性举措
针对古籍保护与利用不足同时存在、民间收藏缺乏有效指导管理与服务、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不到位的问题,条例草案逐项提出针对性措施。明确加强分级管理、改善存藏条件、加大珍贵濒危古籍抢救修复、规范古籍修复制度等,以使各类古籍得到有效保护。明确公平对待国有古籍收藏单位和民间古籍收藏单位,鼓励和支持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古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以调动各方面对古籍保护的积极性。明确少数民族古籍征集、抢救和保护的规定,以促进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一体保护,推动民族文化交融。

古籍修复师正在进行古籍修复
强化“三个保障”,提升保护水平
在保障方面,条例草案强化了古籍存藏条件改善、人才队伍建设、科技赋能“三个保障”。明确加强古籍存藏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保存条件;建立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建立古籍相关学科专业体系,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为古籍保护利用注入新动力。

低氧气调杀虫室正在进行古籍杀虫
设置活化条款,助力古籍“活起来”
为提升古籍活化利用水平,实现让古籍“活起来”的目标,条例草案设置相关条款,明确要求古籍收藏单位应加强古籍开放共享服务,通过提供阅览、数字化、展览展示等方式,拓展古籍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强调对汉文古籍、少数民族经典古籍的整理、研究、翻译、出版;加强对古籍资源的挖掘,开发文创产品等。

读者参观“星耀长河——四川历史名人文献馆”
条例草案初步擘画出四川古籍法治保障的新蓝图,为推动新时代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四川力量。
泱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籍浩若烟海。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古籍,以法治之力守护古籍,让它更好地滋养当下、泽被后世。
来源:四川省图书馆、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