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学徒出师评审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季端厅举行。

本次评审,邀请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伟生,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张志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胡玉清,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邢雅梅五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朱小梅,副主任王丽丽;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显芳,副馆长黄婧,古籍特藏部主任程仁桃,副主任肖亚男,研究馆员杨健等;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暨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导师张平,与出师学徒葛瑞华、刘璐等参加评审会。

会议由黄婧副馆长主持。王显芳馆长、王红蕾主任分别致辞。

王显芳馆长首先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及各位评审专家致以热烈的欢迎,向倾注心血指导学徒的张平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接着,他回顾了七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在致力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加强古籍保护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从角色升级、内涵深化、业务拓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传习所探索与实践的全新路径。他提出,传习所不仅培养古代典籍的“妙手修复师”,也培养文化传承的“辛勤播种者”。展望未来,他指出北师大传习所将以“专业化、学术化、社会化”为目标,逐步构建长效传承机制,完善人员梯队建设,深化文化育人内涵,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定力与“破旧立新”的勇气,为中华古籍保护事业贡献北师大的智慧与力量。

王红蕾主任代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致辞。她指出,人才培养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的一项重点工作,历经18年,建立起培训班、传习所以及高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其中特别值得称颂的是传习所“师带徒”模式。传习所模式自2013年实施以来,迄今已在全国30个省,设立51个传习所,聘请40位导师,涵盖公共馆、高校馆以及民间机构。北师大传习所是北京地区首个高校传习所,当初北师大图书馆为创立传习所进行的探索与努力,犹历历在目。她肯定了北师大传习所7年以来的成果,乐见两位学徒今日的收获。十几年来,古籍保护中心一直与北师大图书馆在古籍事业的多个方面保持亲密的深度合作,她感谢北师大图书馆领导对古籍保护事业的支持,希冀将来双方能进行更好的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传习所导师张平先生首先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师大图书馆领导表示感谢。他认为,7年前北师大传习所的创立,标志着传习所模式进驻北京地区高校,具有非凡的意义。经过自身在北师大传习所的教学实践,他深刻地体会到传习所的“师带徒”模式对于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必要性。他指出,“师带徒”增进了师徒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导师的责任感,激发学徒的主动性。传习所的教学,有利于根据学徒的不同特点按需施教,并尽量根据学徒的具体工作,搭建学用合一的实践机会。随后,他对两位学徒的学习情况进行介绍,对他们的钻研精神、工作热情给予充分的肯定,希望她们以“出师”为起点,继续提高修复技艺,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为古籍保护事业奉献更多的力量。

随后,专家评审委员会现场检验学徒成果,对学徒进行提问、点评,对评审意见进行汇总,最终宣布评审结果:两位学徒成绩优良,均符合出师要求,建议准予出师结业。委员会对出师学徒的学习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对后继的修复技艺提出殷切希望。

评审会后,出师学徒向张平导师献花谢恩,张平先生也向两位学徒赠花致贺。师生合影,留驻七年教诲的点滴光阴,铭记惠泽一生的师徒缘分。
传习所成长回顾
2018年6月6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习所成立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成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北京地区设立的首家高校传习所,聘请全国知名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先生担任导师。七年来,传习所共修复明清以来破损文献137种392册17943叶,包括多种破损程度较高、修复难度较大的古籍。

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传习所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向学校师生传播古籍修复技艺和古籍保护理念。经过不懈努力,传习所成功开拓“嵌入式课堂”路径,在文学院研究生“文献整理与鉴赏方法学”课程中嵌入古籍装帧实践课,在政府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专业课堂上向学生演示雕版印刷技术与拓印技艺。历史学院“中国书籍史”“历史文献学”等课程、艺术学院书法系课程均有部分课时在古籍修复室进行讲授。

此外,历年“世界读书日”“服务宣传月”等活动中,传习所积极开展雕版印刷、传拓、线装书制作、书叶修补等活动,并拍摄制作“古籍修复与保护”主题系列视频,以更直观多样的方式,吸引更多师生走近古籍保护,感受典籍魅力。
推广古籍修复技艺,传播古籍保护理念,为修复事业储备后续力量,令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是北师大传习所的初心所在,重任所系。前路修且长,正待吾辈上下而求索。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