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024年“数智赋能——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研讨会暨中华经典传习所授牌仪式在四川传媒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指导,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四川传媒学院承办。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三处副处长崔园,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王龙,以及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会议。
陈樱在致辞中肯定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四川传媒学院近年来在推进古籍保护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她表示,希望两家单位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精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荡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王龙在致辞中介绍了四川省图书馆在经典传习、古籍大众化传播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他表示,四川省图书馆未来将以中华经典传习所为依托,进一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不断滋养广大读者的心灵。
授牌仪式上,陈樱代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向四川省图书馆、四川传媒学院授牌“中华经典传习所”,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杜桂英和四川传媒学院理事长张书玉接受授牌。

现场还颁发了中华经典传习所导师和阅读推广大使证书。陈力、陈智林、霍巍、高大伦、肖平、潘殊闲、李峰等7位著名学者被聘为中华经典传习所导师。王言、董凡、海光、李丹、周东等5位杰出人士被聘为中华经典传习所阅读推广大使。

主旨发言环节,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传媒学院名誉校长、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何光伦以《数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传播——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为题作发言。专家讲座环节,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教授以《秦始皇陵,挖还是不挖》为题作学术讲座。
中华经典传习所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要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而设立的中华优秀经典传习机构,对申报单位的资质、条件等均有明确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华经典传习所”,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鼓励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教育机构、文博单位采取图书馆+书院形式,设立“中华经典传习所”。协调师资力量,选取以《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为代表的优质读本,开展经典阅读与传习工作。鼓励社会公众在优秀学者、专业馆员的带领下进入中华经典传习所学习,对中华经典进行精读、深读,乃至研究阐释;鼓励经典传习所衔接课堂教学,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有系统、有深度、有趣味的经典研学。
来源:国图通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