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汉文卷》新书分享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本书主编荣新江,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以及京津高校的专家学者、本书编纂团队成员等出席活动。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主持。

张志清回顾了馆藏西域文书征集入藏、修复保护经过和合作研究成果,荣新江讲述了馆藏西域文书的史料价值和整理研究过程,尹涛回顾与国家图书馆以及荣新江教授团队的合作历程并介绍本书编辑出版相关情况。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鸿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后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雷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游自勇、北京大学副教授范晶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子凡、南开大学副教授沈琛等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林世田、北京大学副研究员史睿、京都大学准教授庆昭蓉等编纂团队成员相继发言,围绕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在全世界现存西域文书收藏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对中古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文书整理与专题研究交互推进的学术方法、学术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文书整理本排版印刷较之以往的明显进步等方面进行分享和探讨,并对本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在文书整理方面的典范意义给予充分肯定。
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主任胡珂、主任助理李勉,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业务管理处)副院长张玮,古籍馆副馆长萨仁高娃、刘波,敦煌文献组组长常荩心等参加活动。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汉文卷》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系列出版物之一。该系列出版物是国家图书馆与学术界合作开展馆藏西域文书整理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2005年至2010年间,国家图书馆分五批征集入藏了出自新疆和田的西域文书900余件,连同后续购藏、受赠的两批2件,共编为820号。这批文献的载体有纸质、绢质、木质、桦树皮四种,形制多样,涵盖汉文、藏文、于阗文、粟特文、如尼文、佉卢文、梵文、焉耆—龟兹文、犹太波斯文等9种文字,内容涉及官私文书、书信、典籍、佛经等方面,其中30余件有确切纪年。这批文献入藏时状况不佳,大多残损严重,有的带有污迹,阅读使用都不太方便,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开展纸质文献的修复保护工作,并为木简木牍制作了装具,随后于2017年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的修复与保护》一书,总结保护修复方面的经验。
在开展修复保护的同时,国家图书馆采取与国内顶尖学术团队合作的方式,结合专家学者的力量,分文种开展各类型文献的整理研究。此前出版的整理研究成果有专著三部,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梵文、佉卢文卷》(段晴、张志清主编,中西书局,201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于阗语卷(一)》(段晴、张志清主编,中西书局,201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藏文卷》(萨尔吉、王建海、萨仁高娃编著,学苑出版社,2020年)。此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的馆藏西域文献研究论文多达80余篇,影响广泛,颇受海内外学界瞩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汉文卷》,由中华书局于2024年7月出版,收录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域汉文文书及其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为“图版释文编”,刊布文书296号,图文对照,极便于研究参考使用;下编为“研究编”,收录相关研究论文14篇,解读这批文献所揭示的于阗军政体制、税粮制度、中原文化传播等内涵。该书作为国家图书馆西域文献专藏建设的最新成果,为国家图书馆藏西域出土汉语文书的整理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为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书延续荣新江《和田出土唐代于阗汉语文书》(中华书局,2022年)开辟的方向,将和田汉文文书的整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为进一步深入认识西域历史文化、唐代西域军政体系与税收制度、中原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且至关重要的史料支持,在西域汉文文书整理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来源:国家图书馆通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