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志》第四辑出版

《书志》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集刊,受“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点资助,由中华书局出版,每年出版两辑,主要刊载海内外各收藏单位、研究机构和个人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所撰写的书志,兼及其他揭示珍贵古籍或专题文献的书目、提要、访书记等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与书志学学术史回顾、书目提要编纂经验总结等相关内容。集刊旨在揭示古籍细节、完善古籍著录、彰显古籍价值,从而深入梳理传统文化典籍、系统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向海内外各界宣传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亲近社会大众、服务学术研究。
自第二辑起,《书志》的内容主体固定为“国家珍贵古籍书志”,该栏目每一篇稿件揭示一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古籍,体例以《国家珍贵古籍书志体例》为准。该体例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制定,于《书志》第二辑刊载公布。它以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T 3792.7-2008)为原则,以撰写古籍善本书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同时参考《书志》第一辑发表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汉文古籍书志样稿》,加以修订,附以释例,适用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汉文四部典籍。

《书志》第四辑包括32篇“国家珍贵古籍书志”。书志对国家珍贵古籍进行如实而详赡的绍介:对古籍信息加以精细的客观著录,详核其书名、责任者、册数、装帧、刊印者、行款、版式、牌记、刻工、写工、刊写题记、避讳情况、序跋附录;对古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加以综合梳理,分析其版本系统、篇章分合、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对古籍的流通史与阅读史加以挖掘,著录其批校、题跋、钤印、前人书目著录、递藏源流。通过信息的揭示,展现古籍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方方面面。
本辑我们邀请到上海博物馆的同仁为我们带来一组书志。其中《叠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为宋末名士谢枋得所辑,元刻现存稀少,此本残存五卷,为徐乃昌积学斋旧藏。《欧阳文粹》《晦庵集》二书为南三阁《四库全书》零种,各自体现《四库全书》对前贤大儒文集进行编纂加工的特色。《玉华堂日记》为明代松江乡绅在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九年之间记述的个人日记,时间跨度长而富于细节,为研究明代中后期上海经济、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朝鲜赋》为明代董越奉使朝鲜所作,由于作者地位较高,作品又体现明前期台阁文学的特点,因此屡经刊刻,带动了明朝与朝鲜文化交流的新高度,上海博物馆藏本则是其中现存最早的版本。博物馆系统藏书往往不易得到展示。《书志》第二、三辑对广东省博物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有所绍介。这一次,在上海博物馆宋元古籍大展之后,这组书志从更多的角度,为馆藏古籍留下详实可靠的信息。
本辑《书志》中,不止《朝鲜赋》,尚有不少稿件体现了历史上我国对外关系与东亚国际交流的情况。其中《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为北宋徐兢记录其出使高丽见闻的著述。徐兢作为“善画者”而入选使团,但其书行世不久便“图亡而经存”。尽管如此,该书在中国中古史地文献中,仍是“图经”体裁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几乎仅存的记录外国情况的“图经”。书志所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由毛扆校以今天已经亡佚的宋乾道本,版本价值可见一斑。《[嘉靖]辽东志》为明嘉靖时期辽东都指挥史司出于实际需要而编修刊印的地方志,亦从侧面涉及明代中朝边境关系,对东北边疆史地和东亚国际关系留下切实记载。《翠屏集》则是明初名臣张以宁的文集。张以宁在元代以文章经学知名,明初洪武二年出使安南,其诗文著述随之远播东亚各国,次年卒于返程途中。书志梳理了张以宁文集复杂的版本系统与曲折的刊刻过程,由此揭示明人对东亚国际交流的关注与明代政治局势的复杂变动。《御倭军事条款》是记述明代江淮地区抗倭军队训练管理的政书,书志所述为国图藏嘉靖蓝印本,经天一阁及罗振常收藏,内容和版本均具独特价值。这些古籍体例不一,从方志、政书到文学作品,时代则自宋至明,书志所述版本系统和刊刻情况又往往延伸至清代。但它们的书志,仍旧各自体现出某个时段内我国与周边国家交流互动的某种侧面,我们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书志对这幅历史图景再加完善。
除上述书志外,本辑亦收录其他精彩稿件。经部典籍书志收有三部互相联系的《鬳斋考工记解》,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成化四年书林刘氏日新堂刻《新刊宋学士夹漈先生六经奥论》。史部典籍多有宋元旧刻:宋绍熙三年盱江郡斋刻本《历代纪年》与元至正十一年建宁路建安书院刻本《蜀汉本末》均为编年类史书,它们体现了宋元时编纂者和潜在阅读者的历史观念与知识构成。《[绍定]吴郡志》和两部《[至正]金陵新志》通过书志详细揭示宋元旧志的体例、刊刻序跋、编修始末、递藏过程及历代收藏家对它们的认识。子部典籍涉及《管子》宋刻本及与之相关的两种批校本,及天津图书馆所藏明芝秀堂刻本《古今注》。集部典籍如《斗南老人诗集》为明代书法家姚绶的抄本,《枫山章先生文集》书志详细梳理该文集的编纂、刊刻、递藏过程并揭示《四库全书》底本对该书文本演变的特殊影响,此外还有明人文集以及词作的总集与丛编。
在“国家珍贵古籍书志”之外,《书志》又设有“书目书志选刊”栏目。这一栏目主要刊载特殊类型的古籍书志,如甲骨简帛、敦煌写卷、碑帖拓片、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以及体例与《国家珍贵古籍书志体例》不同的书目、提要、访书记。在第四辑中,“书目书志选刊”栏目亦为我们带来一些特色古籍收藏。
首先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稿抄本馆藏,本辑为子部书及宋人别集稿抄本的选萃,其中不乏精品,如陈介祺题识《家塾授蒙浅语》、孙衣言校跋《刘给谏文集》、徐时栋题识《友林乙稿》。随后一组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种宋拓碑帖:北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大观帖》卷七、南宋拓《九成宫醴泉铭》,书志对碑帖的题跋、藏印、递藏、相关著录及入藏始末均有详细的揭示。最后一组为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书志摘取部分经典进行详考,从中展现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经典的关注。
《书志》集刊始终试图作出一种尝试,联结起传统的目录学、今天的图书馆工作,以及新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类型的书志,将古籍所涵盖的信息完整而多层次地呈现出来,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文献信息,对古籍的研究利用与文化宣传作出更合适的信息整合。我们同时也希望,通过《书志》的持续出版,为各收藏单位和研究人员搭建起交流古籍保护工作经验的平台。希望每一部书,都能在书志著录中得到“量身定制”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