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动态
铁笔生辉育匠心 妙手传承日日新——《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首发暨座谈会
时间:2023-03-28 来源: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

  《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

  赵嘉福 著 张品芳 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978-7-5439-8581-0

  2023年3月13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新书首发暨座谈会。本书作者赵嘉福先生及夫人姚卫女士,馆所党委书记楼巍,馆所长陈超,副馆所长林峻,原馆所党委书记王鹤鸣,原副馆所长周德明,馆所党政办主任余江,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复旦大学传习所导师黄正仪,原嘉定博物馆文保部主任金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张树、本书责任编辑王珺,赵嘉福先生的朋友以及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学生,馆所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馆所党委书记楼巍和本书作者赵嘉福先生共同为新书揭幕。座谈会由历史文献中心主任张奇主持。

  历史蕴千秋,石刻怜万古。作为一项中国传统技艺,碑刻传拓技艺肇始于西汉,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在全国均有分布。清人钱大昕有言:“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碑刻、传拓、修复和装裱四项技艺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碑刻是使用刻刀,在石头上镌刻文字或图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待其完成之后,将宣纸紧密贴附于上,使用拓包对宣纸进行拓墨,凸起处着墨变为黑色,凹陷处不着墨呈现白色,这一中国特有的技艺原本保存了石刻内容,将厚重的石刻变成便于保存携带的纸质文献,有利于知识的流传。拓片的装裱与字画装裱不同,因制作时尽量贴合刻石,完成后的拓片较最初平整的纸张有变形,为保留原碑文字图像的笔意和精神,托裱时要做到凹下去的留白处不伸展、不走样,保持拓片立体感。拓片修复则是对出现破损的拓片逐一修复、装帧,恢复其完整性,延长碑帖文献的保存时间。

  全面掌握这几项技艺的赵嘉福是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界的领军人物,更是当今古籍修复界能被称为“国手”之一者,以“博雅”著称。他技术全面,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镌石刻字、碑帖传拓、碑帖装裱,五项全能。他的技术风神俊逸,无论手法还是作品,都兼具艺术气与学者气。1961年,赵嘉福拜苏派石刻国手黄怀觉为师。黄怀觉精于刻裱工艺,被郑逸梅先生誉为“刀法佳妙令人莫测,为近百年所未有”。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图书馆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赵嘉福受上图委派北上进修。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期间,赵嘉福师从琉璃厂出身的“北派”国手张士达先生,边学习边实践,很快掌握了“北派”的古籍修复技法。

  兼习南北两派,从业六十余年,赵嘉福技艺日臻成熟,作品日益丰富。作为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平时即注意收集保存自己的作品。2020年,从业六十周年的赵嘉福将自己所藏的有代表性的珍贵碑刻拓片作品悉数捐给上海图书馆。但由于所修复的古籍多归公藏,碑刻原石散落各地,要出版一本有代表性的碑刻传拓作品集并不容易。经过数年的奔走和收集整理,《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已付梓,分碑刻、木刻、篆刻、砚刻、壶刻五个部分,详尽收录了赵嘉福的代表作。书中彩图可见其作品品类繁多,刀笔俱现,文气斐然。同时,海派文化追求卓越细腻,精致淡雅的风格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刻石作品均传神再现了原作的风貌。

  上海图书馆是全国古籍保护修复的龙头单位之一。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赵嘉福虽然高龄,但长期致力于此项技艺的传承和人才培养。赵嘉福的两位得意门生张品芳、邢跃华作为第三代传人,专职从事古籍修复及碑刻传拓技艺三十余年,已是业内专家,被聘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传习导师。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之后,退休后的赵嘉福受聘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导师,担任辽宁、重庆等多家省级图书馆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所导师,后又被聘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培养了大批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等。

  在上海图书馆,这项技艺不间断传承了数十年,至今是第四代。目前有专职从业人员10名,其中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所导师1名,导师助理1名,青年传承人员7名。导师张品芳被认定为上海市非遗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第六批代表性传承人。青年人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于文史及古籍修复等相关专业,每年修复完成大量的古籍和碑帖。修复过的古籍作品有《缦华楼诗抄》《瀛环志略》《说文校义》《嘉定钱氏盛泾支世系考》等,碑帖作品有《大克鼎》《大盂鼎》《城隍庙碑》《李思训碑》等,拓片作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刻石等,装裱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阅读寄语”——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纸“四丈宣”。团队承担着上海图书馆每年展及主题展的作品修复及装裱工作,如“墨彩斑斓 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展”等。在首届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中,选送的4名青年成员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近年来,上海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举办非遗技艺体验课系列公益活动,普及古籍修复、古籍装订、碑刻传拓等知识,推动非遗技艺体验走近大众。

  妙手补书,铁笔生辉。作为一本收录非遗传人代表作品的图录,此书通过大量的高清彩图,将散布在全国各地,难以短时间一览全貌的碑刻作品辑入一册,便于从业者和艺术爱好者学习参考,感受中国传统非遗的巨大魅力。朴拙可化为轻灵,借碑刻传拓技艺,很多古代碑刻原石湮失,内容却得以保存,为后世书法学习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腐朽可化做神奇,借助装裱和修复技艺,不少古代碑帖珍品得以延续至今。心细如发,艺高德范,专业严谨,求真务实。在上海图书馆,以赵嘉福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仍活跃在传道受业的舞台上,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年轻的传承者也在不断精进技艺,不畏寂寞,传承绝学,以传承、保护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开拓前行。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供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