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动态
130余册(件)珍贵西夏文献经修复焕发新生!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专家研讨会举办
时间:2023-02-28 来源:藏书报

  2月24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承办的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专家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夏文专家史金波,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财通证券北京分公司业务副总经理孙建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副馆长萨仁高娃,协会副秘书长吴凯,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朱振彬、刘建明等出席会议,并展开研讨。研讨会由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主持。

  据悉,此批西夏文古籍文献于2015年入藏国家图书馆,系近年来发现的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版本与装帧形式最多的一批西夏文献,经专家研判,均系历史原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这批文献极大丰富了国家图书馆馆藏,有效填补了我国西夏文文献的存藏空白,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遗憾的是,这批文献历经近千年沧桑,大多已残损严重,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判断,约80%以上可定为一、二级破损,苦于病害,多数文字已无法完整阅读,亟待抢救性修复。

  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西夏文献焕发新生

  2017年,国家图书馆启动这批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积极运作下,财通证券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自2017年至2022年,向国家图书馆新入藏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捐助公益资金数百万元。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作为项目具体实施部门,合理规划项目实施方案,总结梳理多年来修复工作经验,在项目中设立“首席技术专家”,由具有40余年实践经验的“全国技术能手”刘建明担任。工作中采用新老结合的工作模式,多名青年修复师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修复工作,并同步开展科学研究、数据检测、档案记录、宣传推广等工作。由于西夏文献晦涩艰深,为达到预定修复目标,修复过程中史金波先生作为学术顾问,全程给予关注和指导。这种工作模式,不仅保证了修复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提升了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近年来国图又一次有益的古籍保护实践。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通过5年多的努力,130余册(件)西夏文献得到抢救性修复。

  刘惠平会长在致辞中表示,项目的顺利结项,实现了公藏单位、行业组织、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多方协力、上下联动、合作共赢的格局,期待未来能吸纳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投身国家古籍保护事业,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文脉贡献力量。

  修复难度大、成果质量高,堪称典范

  座谈会上,陈红彦和项目修复团队对该项目情况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出席嘉宾现场观看修复后文献并展开点评。

  史金波先生认为,本次修复是国家图书馆第二次系统性修复馆藏西夏文献,修复状态达到预期成果。他总结本次修复工作有三大特点:一是难度大,修复前文献破损较严重,对修复方案、修复操作要求高,修复团队很好地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修复任务;二是要求高,因为文献极其珍贵,所以要求修复人员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件内容、样式、装帧等原始风貌;三是质量好,修复后的文献有很大研究整理价值,在修复过程中,所存残渣、碎片得到完好保留,对版心等细节的处理做到了合理细致。由于文献含金量高,可供研究的细节多,将对西夏学,文献学、版本学等学术研究提供实物佐证,建议尽早开展相关工作,发掘文献价值。

  杜伟生对修复团队的付出给予肯定,认为该项目是近年来古籍修复难度最大的一项,在推进过程中,学术专家的参与十分重要,尤其在修复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界深度参与有效提升了方案合理性。虽然修复过程中采取的操作技术复杂,但修复成果令人满意,期待加大成果发布和宣传展示力度,以飨读者和学界。

  “全国技术能手”朱振彬认为,修复成果较为理想。但对某些存疑之处,诸如装帧类型等应持审慎态度,建议修复人员与学者保持合作,将此次修复项目的成果规范化、科学化,避免推广中造成谬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文认为,此批文献对学界意义重大,可与俄藏黑水城文献进行对比,对西夏学有推动意义。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萨仁高娃回忆了文献的入藏过程,对文献的珍稀程度、修复效果做出评价并表示,希望专家学者继续支持,使文献得以有效利用。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顺利完成,充分体现了各方力量的良好配合,特别是来自财通证券的公益资助,有力推动了项目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项目修复团队围绕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后续整理利用、成果发布等工作提出了初步规划。

  推动成果发布与转化,共同赓续中华文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中华典籍、赓续华夏文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已经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批西夏文献的入藏和修复,大幅提升了西夏藏品数量和品类,修复项目的顺利完成,有赖于社会力量的支持,是多方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秀案例,具有示范效应,有力推进了古籍修复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为古籍保护事业储备了后续人才,同时也体现了国图人不遗余力的搜采精神与孜孜以求的守护精神。

  未来,国家图书馆将携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进一步推进对修复后西夏文献的合理利用,推动成果发布和转化,与业内分享成果,助力国家古籍修复保护事业的发展。

  (转自“藏书报”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