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动态
古保论坛 | 汪帆:2022那些“可圈可点”的事儿
时间:2023-02-02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专题策划

  古籍保护人的2022

  翻开岁月篇章,2022年挥手告别,这一年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五周年,也是新时代古籍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一年。4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10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同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召开全国古籍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会……这些指导性的文件和会议,对目前古籍工作的瓶颈和困惑很有针对性,提振了信心,更推动了古籍保护事业呈现新气象、取得新进步。

  回顾这一年,在日复一日的稳步推进与开拓进取中,古籍保护人有满满的成就感:他们在修复、编目、数字化、出版等方面深入挖掘;在古籍活化、破圈宣传方面频出亮点,每个人都交上了漂亮的成绩单,同时坚定了对2023年古籍工作的信念和方向。现特邀部分古籍保护人谈谈自己的2022年,这是他们的年终总结,亦可管窥古籍领域的2022。话题关乎最具成就感的成果、一些工作未完成的遗憾,更关乎充满希望的2023及古籍保护的前景展望。

  播下种子 期盼收获

  2022那些“可圈可点”的事儿

  作者 汪帆 浙江图书馆

  2022年于我来说是“好事多磨”。写了一篇关于数字化保护的论文, 将在2023年见刊;《寻纸》一书,书稿送到出版社已有近三年时间,原本预计于2022年正式面世,因疫情也延期至2023年出版;参与了一个重要节目摄制,同样将在2023年上线。总之,举凡2022年播下的种子,都将在 2023年结出果实。

  关于收获:

  授徒、传播、调研

  回首2022年的工作,也还能兜搂出那么一点儿“可圈可点”的事来。

  其一,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了中医药行业古籍馆藏单位开展“中医药古籍修复能力建设项目”的通知,浙江中医药大学承担了相应的项目建设任务。为此,校方找到浙江图书馆,邀请我们参加该项目的建设。在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统筹指导下,我们就“浙江省中医药纸质文献保护中心”筹建材料分析实验研究室、建立纸质文献修复室、构建文献保护修复档案数据管理系统、打造文献保护修复人才梯队、开展中医药纸质文献收集与保护修复研究等五大工作目标,提出了专业方案及指导意见,并积极推动项目进度。同时,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聘请我作为该中心传习导师,以师带徒,实现技艺传承。

  在这一背景下,我于2022年在浙江省中医药大学收徒,拟定教学方案,引导学员学习各类古籍破损形态、指导书影拍摄、开展破损定级;以技艺传习的现场教学模式,指导学员实践学习修复基础技艺,要求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基本功操练,为进一步学习修复技艺打下坚实基础;以循序渐进的教习方法,要求学员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及修复原则,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框架下开展修复工作,逐步提高修复水平;最后开展项目制修复,提升学员综合能力,要求学员独立完成修复全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完成修复报告。导师也要完成每个学员的教学指导报告,真正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此外,我还带领学员走出去,参加活动展览,与业内专业人士交流学习,以利其迅速成长。虽说是师徒,但在我看来,大家犹如朋友一般交流、学习与分享,他们既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具备行医资格,平日我教他们修书,遇我偶染小病小恙,他们顺手就给我搭脉问诊,金针扎穴,写方开药。医书者又能医人,或者说医人者同时能医书。在我看来,有医生做我的古籍修复学生,这种经历,前所未有,这种感受,实在是奇妙。此事,可谓我2022年的一大收获。

  其二,2022年8月,杭州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我接受邀约,参加了《你好,同学》宣传视频的拍摄。在视频中,我引领小朋友们,为他们演绎版本文化,在现场展示了古籍修复技艺。该视频发布当天,话题阅读总量冲上了1.6亿,而“70后古籍修复师课堂再现修复古籍”这一话题也冲上微博和同城热搜。有朋友说,这是我的高光时刻,可我想说的是,如果以我这样的努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古籍保护和修复,那是我的荣幸。

  其三,2022年,浙江图书馆与杭州国家版本馆签署“珍稀雕版保护工程”项目合作协议。作为项目组成员,2022年的9月和10月,我参与了写印材料的实地调研。此次我又重走了一遍当年的访纸之路,浙江开化、江西铅山、安徽泾县、福建古田、四川德格,一切还是那么熟悉,可似乎又有所变化。也是,三年疫情,有些朋友已有六七年未见,但大家依然在坚持、坚守着与古纸有关的事业,甚至还有所研发精进,此事、此情,甚好,顿觉疫情的阴霾消去许多。

  关于思考:

  民国文献纸张调研刻不容缓

  2022年的遗憾是我们还留下了很多工作没做。比如,由于我们馆面临搬迁,修复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2022年都参与到了搬迁前的清点工作之中。我分配到的任务,恰恰是民国文献清点。近一年的清点,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未来工作之重,对于馆藏民国文献的基础调研也自觉多了几分紧迫感。

  其中,民国文献纸张调研绝非易事。民国文献主要采用机械纸张印制,机械纸类别众多,包括白报纸、道林纸、铜版纸、粉报纸、溥泉纸等。由于制造工艺的区别,其酸化程度也各不相同。除机械纸外,抗战时期,在部分出版机构西迁,战火阻断交通,大后方地区纸张供给量锐减的情况下,重庆、四川、广西、昆明等地不少出版社采用的是当地手工土纸或就地取材制造的“半机械土纸”。在调研过程中,把区分民国时期不同的印刷纸张作为调研基础项目,有助于为后期开展脱酸工作,以及脱酸先后顺序的排列打下基础。

  有关民国文献酸化情况及破损状态的调研,我觉得,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借助酸碱度测试仪,分别从封面、内页、边缘、字迹处、劣化处取样检测,并记录民国文献的酸化程度。这项工作可验证不同纸张、不同部位的酸化程度,有助于分析不同印刷方式对纸张酸化程度的影响。

  二是记录破损状态。民国文献除纸张酸化导致的破损外,装帧破损(脱胶、断线、封面残破)、鼠啮虫蛀的现象也同样存在。此项目也应列入前期调研范围,为后期民国文献采取何种修复方法、何种修复材料做好准备。

  关于脱酸方法的调研,需安排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脱酸产品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脱酸方法、原理、所需费用、脱酸产品现有参考数据等,为后期的民国文献修复保护工作做好前期调研。在参与人员知识及技能储备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建立民国文献材料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但行实事,终将结果。期盼2023!

  (转自“古籍保护”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