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西南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办馆历史长,馆藏丰富,现有古籍14万余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历来高度重视古籍的保护和利用。近年来,学校和图书馆持续通过改善馆藏环境,加大古籍保护和整理利用,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让故纸不断散发芬芳,书香永久流传,不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美好愿景。
01、努力建好新时代的“藏书阁”
古籍文献卷帙浩繁,越千百年至今,历经时代变迁,每一册古籍都带着历史的沧桑。营造一个标准化、现代化的“藏书阁”是做好古籍保护的前提。2014年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落成,同时建成投入使用的还有面积800平方米的古籍书库,14万余册古籍悉数乔迁新居。古籍书库有樟木书柜210个,均结合馆藏古籍数量和品种量身定做。为定制符合规格的书柜,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曾多次派工作人员到访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参观学习。

现在的西南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一年四季恒温恒湿。图书馆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馆员定期巡视,确保古籍收藏环境稳定、安全、有序,努力建好一个新时代的“藏书阁”。
02、细数故纸堆中的珍贵册页
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西南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9月开始启动古籍普查工作,在资金和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于2016年年底顺利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共计清查1912年以前的古籍5814部69880册。在普查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古籍发现,其中有清光绪刻本《虫荟》3册,该书为民国时期病虫害专家刘君谔个人藏书,封面有刘君谔手书墨笔题跋,书中有其批注,甚为珍贵。
清光绪刻本《虫荟》
通过普查,西南大学图书馆既摸清了家底,也使得一批珍贵文献得以确认,并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21年年底,西南大学图书馆共有25部馆藏珍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部馆藏珍品入选《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2017年1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西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全面反映了西南大学图书馆的普查成果。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

《西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03、不断让故纸光华再现
西南大学图书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遴选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馆员学习古籍修复技术,2004年再次集中送培学习,精进、提高修复技艺,2005年正式成立古籍修复室,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古籍修复师们怀着对古籍的敬畏之心,经年累月埋首故纸堆,耐心细致地去污、托裱、修补虫洞,让一卷又一卷故纸光华再现。经过修复师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共计有106部504册30120叶古籍残卷重获新生。

对一些非常珍贵的古籍,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协助下,将馆藏年代最早的两部珍品——敦煌遗书《唐人写百法名门论义记》和南宋福建莆田郡学刻本《文章正宗》送至山西省图书馆,邀请古籍修复专家胡玉清老师对文献予以修复,使流传千年的珍贵文献再次焕发新生。
《文章正宗》修复前
《文章正宗》修复后
04、持续加强古籍的再生与利用
珍贵文献藏之于馆,更要合理利用,发挥其价值,使之能够“活起来”“传下去”。为此,西南大学图书馆不仅面向学校,还面向社会提供馆藏古籍的查询、阅览服务,同时为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献所等学院相关专业师生提供教学实习服务。
通过不断的文献挖掘整理,西南大学图书馆一批馆藏典籍得以影印出版,使得珍贵文献获得新生,惠泽学林,也有助于实现古籍的妥善保护。2014年《西南大学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选取馆藏珍贵古籍140部,以图录的形式予以展示。2015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中国古籍珍本丛刊·西南大学图书馆卷》与世人见面,收录了83部馆藏珍本古籍。同年,经整理后的民国稿本《徐乃昌日记》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为古籍版本鉴定、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清稿本《方舆考证》入选《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清抄本《巫山县乡土志》入选《重庆历代方志集成》。

《徐乃昌日记》
05、主动让古籍走近青少年
为了让古籍走近大众,尤其是让当代青少年感知古籍魅力,西南大学图书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以“线上+线下”的活动方式,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并逐步形成了“古籍书库开放日”“中华经典文献展”“传统技艺进校园”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2018年4月,图书馆举办“古籍前世今生”系列活动,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展出了不同时代、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使师生感受不一样的“故纸堆”,聆听“故纸堆”背后的故事。图书馆邀请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重庆传习所的修复师许彤讲述古籍保护及修复专题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复这一传统技艺。此外,传拓技艺、雕版印刷等活动让师生亲自操作体验,深受师生们的欢迎。为了更好服务社会,扩大宣传,图书馆还将“传统技艺进校园”活动引进北碚特殊教育学校、北碚澄江中学、北碚街头……让更多的市民和青少年体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传拓技艺、线装书制作等悠久传统技艺。同时,图书馆还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机会,将中国传拓技艺带到泰国孔敬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展示,让国外友人见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结合“4·23”世界读书日主题,近几年图书馆积极举办“古籍书库开放日”活动,平日不对外开放的古籍书库揭开神秘的面纱,迎来一批批好奇的师生,他们走进书库、参观古籍书柜,听图书馆馆员讲解古籍保护知识,一睹馆藏珍贵古籍真颜……通过此类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赓续中华文脉,做好古籍保护,图书馆人重任在肩;传承中华文化,让青年学子感知古籍魅力,图书馆人同样责无旁贷。保护好、传承好古籍,让故纸永远流传、永远散发芬芳,西南大学图书馆永远在路上!
(西南大学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