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古籍传承着华夏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自200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新疆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以来,紧紧遵循和围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部署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自治区文化厅的直接领导,积极组织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普查、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推广等各项古籍保护工作。
一、 大力推进古籍普查,真正变“藏”为“用”
古籍普查工作启动之前,古籍大多被混淆于其他非古籍文献中,或散乱无序的束之高阁。经过深入调研,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在对本区范围内古籍文献的数量、文种分类进行充分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普查方案》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计划》。并于2010年4月8日,组织召开“全疆公共图书馆馆长暨全疆古籍工作座谈会”,正式启动新疆古籍普查工作。随后,为了将古籍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新疆古籍保护中心陆续组织成立以15个地州为单位的新疆古籍保护分中心(分中心设在各地州图书馆)。2011年4月18日,“新疆古籍保护工作厅际成员单位联席会”召开,成立了“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顺畅了沟通渠道,极大推进了新疆古籍保护合力的形成。此后,新疆古籍保护中心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协调全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教育、科研、文物等系统,全面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2012年5月8日,在基本完成新疆图书馆古籍普查的基础上,新疆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协调召开新疆古籍普查工作座谈会,新疆地区主要古籍收藏单位共商推进新疆古籍普查的可行方案。随后,新疆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古籍普查突击组分赴新疆大学图书馆、中科院新疆分院文献信息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几家古籍收藏量较大的单位开展普查登记工作。逐步完成对35万册汉文古籍及民国文献的普查及数据审校,顺利将13481条/179769册数据提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17年,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组织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由新疆图书馆书记带队、馆员作为中坚力量,开展南疆三个地州七家单位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普查工作,共计完成普查数据2500余条。至此,新疆古籍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这次大范围的普查,不仅摸清了各收藏单位的家底,还促使许多单位设立了专门的古籍特藏室,并开始注意到善本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为新疆古籍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与《新疆大学图书馆等五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18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会会议上,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荣获“2017年度古籍普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古籍普查初步完成后,新疆古籍保护中心与新疆区域内各个古籍收藏单位分工合作,逐步启动《中华古籍总目·新疆卷》编撰工作,积极为进一步变“藏”为“用”打好基础。

二、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审为基础,扎实推进全省古籍保护工作
在古籍普查的基础上,新疆古籍保护中心积极组织新疆地区古籍收藏单位申报第一到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经过共同努力,新疆地区先后有13家古籍收藏单位共10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新疆图书馆(第二批2009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五批 2016年)被原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5年6月1日,新疆古籍保护中心积极组织、协调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12家单位102部古籍完成书影拍摄,开始组织撰写书志,筹备编撰《新疆珍贵古籍图录》。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关怀下,2016年《新疆珍贵古籍图录》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重视对标“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环境、古籍库房基本设备”等方面的要求,扎实推进古籍存藏条件的改善。在新疆图书馆二期改扩建项目设计阶段,积极与基建办沟通,不断细化古籍保护各个区域的设计要求。2019年,新疆图书馆二期改扩建项目完成后,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己基本具备古籍修复室、古籍书库、古籍阅览室等完整而功能齐全的工作环境。同时,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还积极督导新疆大学图书馆以及昌吉州图书馆、吐鲁番地区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改造库房,改善古籍存藏条件,不断推进古籍保护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三、强化培训,积极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人才是基础。新疆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之初,就积极探索古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依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另一方面积极在本地区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将人才队伍建设视为重中之重。
2009年以来,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先后组织及承办古籍普查、数字化、修复等相关培训,培训人次达2000余人,分别有:“第一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普查培训班”“第八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乌鲁木齐古籍普查工作动员暨古籍普查培训班”“昌吉州地区古籍普查培训班”“第二十九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第十一期全国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培训(新疆班)”“第二期古籍数字化培训班”“第二期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第二期全国古籍保护技术培训班暨新疆古籍保护技术培训班”“古籍保护工作研修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员会古籍办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等,培训学员覆盖全疆公共图书馆、文博、科研、高校等系统的80余个收藏单位,逐步帮助古籍收藏单位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专业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有力推进了新疆古籍保护工作。



四、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古籍修复中心建设

新疆古籍修复中心于2014年10月26日揭牌成立。修复中心成立后,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2014年至今,共投入经费66万用于古籍修复人才培训、修复设备及修复材料的购置。2019年新疆图书馆二期改扩建项目正式完工,修复中心作为新疆图书馆二期改扩建重要工程,按照国家级古籍修复实验室的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古籍修复室面积74平方米,并配有古籍修复材料室54平方米及古籍修复档案室32平方米。修复设备有多功能修复台、纸浆补书机、晾纸架、压书机、裁纸机,以及修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及西文装帧古籍的起脊架、整理架等设备,并配有纸张纤维检测仪、测酸仪等实验器材。

自2018年起,修复中心定期检查古籍存藏状况,对破损严重的古籍进行科学、规范的抢救性修复,并积极搭建新疆古籍修复学习交流平台、做好本区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修复培训工作,有利推进新疆地区古籍修复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开展。在拓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上,修复中心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依托国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专家,积极培养古籍保护人才(2010年至2012年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到国家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术;2015年至2016年,分别选派工作人员赴中山大学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培训班,先后派出共9人次参加各类修复技术培训班,丰富了古籍修复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眼界,逐步培养了一批修复人才。

五、开展古籍整理,尝试推进古籍资源转化利用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文献整理和研究探索,相继编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民文古籍提要》,并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紫金文库”提供《毳庐诗草续编》影印出版的底本,积极为新疆问题的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2020年,结合文献优势以及古籍修复工作实际需求(少数民族抄本古籍修复需用与原本相同的桑皮纸),新疆古籍保护中心积极申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委托课题《桑皮纸的新时代运用》(项目号:20WLT2010)。该项目将“新疆桑皮纸”放到造纸史中去考察,从“纸—造纸法—造纸技艺下移民间—纯桑皮造纸法兴起(就地取材)—造纸技艺在民间保存”的脉络出发,正本溯源,进一步厘清了“新疆桑皮纸”的特点。项目组去新疆和田墨玉县调研后,向当地文化馆和“国家级”新疆桑皮纸传承人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方志、民国文献中有关桑皮纸记载,在与内地桑皮纸的对比中勾勒出新疆桑皮纸传承的“浇纸法”在造纸史上的地位和独特价值,并在手工桑皮纸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该报告被收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版的《2020年新疆文化和旅游调研课题成果汇编》,供学术研究和非遗推广交流之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挖掘中华悠久历史典籍,彻底掌握新疆地区现存古籍和民国出版物的收藏情况,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计划重点组织编撰《新疆地区古籍联合目录》和《新疆地区民国书刊联合目录》两大基础工程,切实为研究新疆问题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提升新疆地区古籍与民国文献的文献保障水平,为“文化润疆”提供有力抓手。
六、加强古籍宣传,让传统文化生动活在当下
2010年8月20日至10月20日,“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在新疆举办,展品文献内容之丰富、语种之众多、时间跨度之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献展览史上是首屈一指的,极大推动了新疆古籍保护工作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以此为契机,新疆古籍保护中心陆续策划并组织“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丝路华彩 册府流韵——新疆图书馆特藏文献展”“光辉历程——建党百年红色文献展”,并从国家图书馆积极引入“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展览读过的经典”特藏文献展、《甲骨文记忆》等展览,进一步激发了古籍事业发展活力。此外,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还积极组织协调新疆地区珍贵古籍亮相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2010年6月12日至7月12日)、“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2011年1月26日至4月10日)、“中华医药典籍展”(2011年5月18日至6月26日),以及由五省区图书馆承办的“丝绸之路西北地区珍贵典籍展”(2014年5月23日)等展览。通过展览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根脉。




为了配合线下展览,2020年起,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还在微信、微博平台陆续推出“古籍微书院”(普及古籍装帧、版本知识、中华传统节日节气等)及“文献赏析”专栏。其中,“汲古润今 新疆图书馆特藏文献赏析”专栏,通过馆长推荐、专家推荐的方式向大众介绍《新疆图志》《续修乌苏县志》等涉及新疆历史沿革、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的文献,以史为证,生动展示新疆自古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文献赏析”专栏,则通过古籍善本书影鉴赏,以及“鲲鹏之化”“庄周梦蝶”“濠上观鱼”等故事典故,“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阆源真赏”“开卷一乐”等琳琅满目的藏书印,引导读者走进古籍的世界,增强社会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作。
此外,新疆古籍保护中心还走进新疆大学文学院、乌鲁木齐市第64小学、乌鲁木齐97.4交通广播等,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乌鲁木齐市第64小学”“古籍保护与装帧——走进新疆大学”“书籍装帧艺术手工坊”、“二月二 龙抬头”访谈、“慎终怀远清明日”“端午华彩·装帧流韵”讲座,以及“甲骨文展览”小讲解员培训、“甲骨文字雕版印刷体验”等读者活动,进一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助力公众在润物无声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将牢记总书记对于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