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载体。做好古籍保护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实施,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于同年9月正式成立,挂靠福建省图书馆。到今天,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已整整走过十五年的春秋。十五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省中心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的任务部署和要求,统筹组织全省各地区古籍收藏单位奋楫扬帆,攻坚克难,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及整理出版、文献资源采访、人才队伍建设、古籍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攻坚克难,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初步完成
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普查登记是全面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建立古籍总台账,开展全国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从2007年开始,省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民族宗教等单位的古籍收藏情况,先后二十余次派员到基层馆进行调研和业务指导,足迹遍布全省各个古籍收藏单位。迄今为止,全省共有52家单位参与了此次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其中已有48家完成古籍普查登记(5家为文博系统有关单位)。据摸排调查,全省古籍收藏量近5万部,目前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登记著录的普查数据近4.7万条目,合计44.347万余册/件,完成率达92.3%,初步完成了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既定目标任务。
随着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不断推进,省中心按照《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要求,统筹指导各馆《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或《图录》的编辑出版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8家单位5部《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或《图目》出版。分别是:《福建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三明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图目》《福州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图目》《厦门市图书馆等四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为《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打下了一定基础。

《福建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书目》(全二册)
同时,在古籍普查的基础上,省中心动员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参加《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有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三家单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8家古籍收藏单位共156部珍贵古籍入选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此建立了完备的珍贵古籍档案,为进一步开展古籍分级分类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中,普查员按照“目验原书,逐册清点”的原则,对古籍进行客观著录,经认真比勘,一些年代久远、信息杳然的馆藏珍贵古籍被挖掘出来。2013年,普查工作者在对普通古籍书库进行清理和普查登记时,先后发掘出了《玉枕兰亭序玉版十三行合册》和《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二部拓本。其中馆藏《多宝塔碑》为清初墨拓本,白纸挖镶剪裱,经折装,共计二十幅,一册。全碑共有大小字2025字,但此本缺23字,所拓锋颖存真,不失精妙。此本墨拓的外镶裱纸上还粘附有清代金石学家许瀚校阅所题的签条,上面详书校勘文字;篇末附有二纸,分别为清代著名学者丁艮善及许瀚二人的题跋并钤印。正文末叶有晚清著名学者缪荃孙题款:光绪辛卯六月江阴缪荃孙观于济南泺源讲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我馆所购藏,保存完好。关于此本摩拓年代,丁氏在题记中将其定为明末清初所拓。2013年发掘出来后,此本曾经上海图书馆著名碑帖专家仲威先生鉴定,厘定为清初拓本,因有名家题留的校、跋与观款,而尤显珍贵。诸如此类的馆藏珍贵古籍因普查而被重新发掘整理出来,无疑为省馆的古籍典藏增辉添色,既是福建省图书馆乃至福建省古籍普查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实施以来的一次重要发现。

清初拓本《多宝塔碑》丁艮善题跋
二、抓住时机,推进全省古籍修复推陈出新
古籍修复是实现古籍原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省中心始终重视古籍修复工作的开展。以“裱褙组”为基础,抓住“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良机,选送年轻修复师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级各类古籍修复培训班,不断强化和提振本馆的古籍修复能力。
在国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福建传习所”于2016年在福建省图书馆设立,延聘上海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专家邢跃华先生担任传习导师,建立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传习所揭牌暨拜师仪式
省中心迄今共举办了八期培训班,传习所导师邢跃华、上海图书馆资深碑帖鉴定专家仲威及著名传拓大师、“大国工匠”李仁清三位先生先后莅闽为学员授课,全省图书馆界与文博系统共计有150多名业务骨干参加了相关培训,推动了福建省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稳健发展。经业界专家评审,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传习所第一批学徒林凤、蔡雪玲、宋丽钦等5人获准出师,另外3位古籍保护工作者王靖、林益莉、郑楠华向导师邢跃华行拜师礼,正式成为福建传习所第二批学徒。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传习所学徒出师仪式合影
同时,省中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7年在三明学院图书馆建立了“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三明学院古籍修复站”,为建构和完善全省古籍修复站点网络化布局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此外,省中心积极推动“福建古籍修复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于2017年顺利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林凤、宋丽钦先后被评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
三、双轮驱动,统筹布局古籍再生性保护
古籍数字化和影印出版,是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省中心对此十分重视。
首先,通过综合考量和规划设计,完成了专业技术设备的采购,配置了I2S高清专业扫描仪、高配置的电脑设备、数字化彩色打印系统、大容量储存设备和酸碱度检测仪等,初步建成了省中心数字化工作室,稳步提高省中心的综合实力。截至目前,省中心共完成馆藏古籍数字化十六万余帧,一是通过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完成部分馆藏珍贵古籍的数字化任务;二是作为福建省委宣传部重点项目《八闽文库》参编单位之一,结合《八闽文库》的编纂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馆藏古籍特藏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实现珍稀古籍和濒危文献的抢救性保护。
其次,结合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围绕相关题材与乡邦文献的研究,遴选一批珍稀古籍和特藏文献进行开发,予以整理出版,从而带动工作者古籍研究、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高。先后整理出版了《玉枕兰亭序玉版十三行合册》《多宝塔碑》《民国参政院议事录(1914-1916)》《民国时期福建华侨史料汇编》《福建省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闽茶文献丛刊》《林则徐云左山房二种》等十余部书籍,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同时,还积极对外寻求合作,与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宜春慈化寺联袂再造福建省图书馆藏明刻本《南泉慈化寺志》;与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作,影印出版了馆藏明淡生堂抄本《瀛涯胜览》。
古籍整理成果的出版,有利于公共图书馆进入公众的视野,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让广大民众更好地利用古籍,促进古籍保护工作。

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福建省图书馆)古籍整理开发成果
四、访采珍籍,完善馆藏文献资源典藏格局
在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下,省中心积极开展文献征集工作,极大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完善了典藏格局。
省中心明确将历代闽刻本(主要是建本),作为馆藏古籍资源建设的重要对象,努力搜求,并予以及时采进,不断增挹馆藏建本资源。征集途径主要有以下二种:一是采撷珍籍,委托苏州古籍经营名家文学山房旧书店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闽版古籍的采访工作,共计40种463册/件,其中建本23种370册;二是高仿复制,即利用现代复制技术采取原大、原彩、原装帧,最大程度地保持所选古籍底本的原貌,委托国家图书馆高仿复制了一些国图馆藏珍贵宋元时期闽版珍本,总计34种263册闽刻本,其中建本为20种163册。积极开展原件采进工作,其中3部闽刻宋元珍本的采进意义十分重大,如购进的宋元祐五年福州东禅寺等觉院刻隆兴元年印崇宁大藏经本《大威德陀罗尼经》(存卷四)入选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外,还采进其他非书类文献,如拓片、舆图、尺牍、木刻版片以及墓志铭石刻碑板等,极大丰富了馆藏文献的形制和内容。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四
十五年来,省中心除了将3部宋刻元椠收入囊中,还采进了明清时期闽刻珍本百十余种,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提升了省馆历史文献的典藏与研究水平。
五、多管齐下,抓好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古籍保护工作行稳致远的重要因素。省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古籍保护人才培养。

第二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开班合影
一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由国家中心举办的如古籍普查、修复、编目、审校等各级各类培训班;二是通过承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如第二十六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和第六期全国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培训班,为全省古籍保护人员提供更多的研修机会;三是与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在该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开办“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课程,尝试馆院合作培养古籍修复后备人才,建设人才梯队。省中心派出林凤、金玥两位修复师负责授课,多途径培养福建省紧缺的古籍修复后备人才,现已培养了200余位学员,该项工作得到了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第二十六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开班合影
六、活态传承,多维度古籍保护宣传见实效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指示精神,省中心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策划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古籍走向大众,让大众亲近经典。
一是举办展览,以馆藏资源为中心,利用重大节日,策划举办了多次古籍保护展览展示活动。如为纪念福建省图书馆百年馆庆,在馆内首次举办了向公众开放的“馆藏珍品特展”、馆藏地方文献展览专场、“世界记忆遗产—珍品实物展”等,市民、学生踊跃前来观展,反响较大。
“福建省图书馆馆藏珍品特展”启幕
二是开展讲座与研讨会。分别邀请国家图书馆陈红彦和苏品红两位研究馆员做客闽图,分享陈清华藏书中的国宝故事和《福建舆图》的传奇故事,为福州市民带来古籍知识方面的饕餮盛宴,多家媒体到场采访并作充分报道。举办《福建省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出版暨闽台藏书文化研讨会,省内公共和高校馆的领导专家和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代表等40余人参会研讨,引起省内外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策划开展的珍贵古籍“晒宝”活动——“晒”出了部分福建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和闽县龚氏“大通楼”所藏古籍书影特展,现场还陈列展出了《福建省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闽茶文献丛刊》等馆藏文献的研究整理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福建省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出版暨闽台藏书文化研讨会在福州正谊书院举行
三是开展古籍修复技艺演示与雕版印刷传拓体验等活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中心分别与福州大学、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和三明学院策划并组织了古籍修复技艺展示与体验活动和“古籍保护 你我同行——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的主题活动,为社会大众和高校的师生们带去了古籍修复与装帧技艺演示与互动体验、雕版印刷和手抄经典书叶等项目,在场读者纷纷参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主题活动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站
四是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古籍保护宣传工作,促进古籍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传播。如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暴发之际,在官微平台上设立古籍特藏文献宣传推广专栏——“馆藏珍本”和“兰台书医”,藉此积极宣传和推介馆藏历代珍籍和古籍保护工作,受到业界同行和广大读者的肯定。
省中心旨在让公众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欣赏古籍、品味经典,既能营造爱护古籍、传承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又能充分发挥古籍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让保护古籍形成共识,助益古籍保护从小众事业变身大众事业。
十五年来,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地开展古籍保护,极大地推动了福建省古籍普查、修复、数字化及整理出版、文献资源采访、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为福建省古籍保护工作走进新时代打下了良好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中心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职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文明基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古籍保护事业上做出更多的成就和更大的贡献。
(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