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动态
风采|修典兴藏 继往开来——天津古籍保护中心走过“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
时间:2022-12-08 来源: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

  十五周年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古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灿烂光辉的历史见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加强古籍保护,守护文献典籍,更是当代古籍保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历史上首次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为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2008年5月1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津政办发〔2008〕43号),成立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称“天津中心”)。回顾过去的十五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市政府、天津文化和旅游局的领导帮助下,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踔厉奋发;以全市一盘棋的高度,组织本市古籍收藏单位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古籍宣传推广、古籍保护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天津古籍保护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协力打造古籍保护新格局,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战略。

  一、继绝存珍 继往开来,天津古籍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一)建立古籍保护长效机制,做好古籍普查工作。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古籍资源丰富。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是在全面了解天津市古籍存藏情况,健全古籍保护工作责任制度,落实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其中的古籍普查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原文化部《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关于加强古籍普查登记审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天津中心于2008年10月起相继制定了《天津市古籍调研工作方案》及《天津市古籍登记办法》。之后颁发古籍身份证号,完善了古籍管理平台,进而以“第一次天津市可移动文物普查”为抓手实现顶层对接,同步推进,共同完成了天津市古籍普查登记阶段性工作。

  至2012年底,天津中心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天津市古籍普查基本数据库,摸清了家底。天津地区主要收藏单位及其古籍数量:

  1、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是全市古籍收藏数量最多的单位,馆藏历代原版古籍62595部,590570册。特色古籍包括自庄严堪周叔弢先生捐献四部明清善本古籍、天春园任凤苞先生捐献明清地方志、濠园徐世章先生捐献明清内府刻本、蠹斋周绍良先生捐献明清小说等。

  2、南开大学图书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现藏各类古籍27133种,276660册。内多珍籍,如宁波天一阁、山东海源阁、丁氏八千卷楼、朱氏结一庐、徐氏积学斋、天津研理楼等大家故物。

  3、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通过自主购买、校区资源整合、各方捐赠等方式庋藏1万余种,15万余册;其中明清古籍近6000种,8万余册;善本古籍1200余种,1万余册。

  4、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献20万册,其中隋唐时期写本多达300余卷,大部分为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和张叔诚先生捐献,其中的敦煌遗书尤为珍贵。

  5、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是天津最大的一所医学专业图书馆,经过数十年的搜集整理及接受部分已故老中医捐献,收藏医学类古籍达1868部。

  6、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收藏医学类古籍942部。

  7、武清区图书馆 收藏古籍总计371种,752函6090册。

  8、和平区图书馆 馆藏古籍242部。

  (二)完善古籍分级保护制度,组织天津地区各级图书馆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工作。

  天津中心以天津市古籍名录档案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天津市古籍分级保护制度,及珍贵名录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报备制度。积极组织天津地区各级图书馆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工作。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国家先后评选并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其中天津地区入选375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津地区4家单位入选。

  天津地区荣获《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08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原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津地区17种藏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天津图书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09年,天津地区61种藏品名列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南开大学图书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10年,天津地区225部藏书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13年,天津地区42部藏书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16年,天津地区14部藏书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20年,天津地区16种藏品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天津博物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三)天津市古籍普查硕果累累。

  至2020年底,全市22家古籍收藏单位6万多部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已全部完成,最多一家是天津图书馆,最少一家是仅12部的蠢斋。2012年出版的《天津地区馆藏珍贵古籍图录》,充分展现了天津地区古籍收藏的精华。同年,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协议,承担《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的编纂任务。2014年《天津图书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出版,标志着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进入成果揭示阶段。该《目录》共收录古籍数据31812条,是天津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随即,《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2014年)、《天津市十九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包括天津市和平区图书馆、天津市河东区图书馆、天津市红桥区图书馆、天津市武清区图书馆、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图书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图书馆、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书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千牛山庄(天津私人藏书家刘继辉)、蠹斋(天津私人藏书家王振良)、宝林斋(天津私人藏书家王振良),2015年)等一批成果陆续出版。

  天津图书馆普查成果

  《天津市古籍保护十周年纪念图册》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关于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具体要求,天津中心积极开展起《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的编纂工作。在普查登记目录的基础上,以每一个古籍收藏机构为独立单位,在原有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分类、行款等著录事项,丰富了书目内容。2018年,天津中心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的编纂工作。《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是在收录全市21家收藏单位,60350条古籍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编撰,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和科研价值。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与天津图书馆馆长李培签署《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的任务书

  二、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踔厉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至今,天津中心积极履行职能,开展古籍业务培训,培养古籍专门人才。一方面,组织各藏书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各项专业培训,内容涵盖古籍编目、鉴定、普查平台审核与管理、古籍修复、碑帖编目与鉴定、传统文化推广等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本中心优势资源,自主举办具有高度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古籍修复技艺高研班、《中华古籍总目》编纂等,参加人员遍及全国。仅古籍修复培训班七次,涉及培训学员253人次,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余家藏书单位。这些工作确为藏书单位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能独立完成普查、保护、修复等专业工作的中青年工作者,为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的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础。

  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培训

  (一)天津古籍保护人才特色团队建设

  1、天津图书馆:作为百年历史的天津图书馆,长久以来拥有一批“爱书如命”的前辈馆员一直用心典守着馆藏文献,从事着他们默默为之奉献一生的古籍保护事业。“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天津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于2008年成立“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2008年3月,入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被原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天津传习所。2015年,获文物局颁发“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17年5月,天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得到业内和国家的一致认可。如今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有受过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古籍保护和科研人员15人,古籍修复技艺今已形成特色。

  天津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古籍修复优势资源“走出去”卓有成效。按照“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须重点承担珍贵古籍修复任务的要求,一直以来,天津图书馆严格遵守古籍修复行业标准,明确古籍修复原则、程序、方法和工作责任。在严格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机会增加修复实践,多途径的“合作积累”无疑是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科学开展,提升保护技艺水平的良好保障。近年,天津馆在“天津图书馆馆藏周叔弢先生捐赠敦煌文献”“宋元刻书残叶整理、保护与研究项目”“北京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整理碑拓项目”“天津杨柳青木板线稿修复”“北疆博物院珍贵西文文献保护与修复”等较大文保科研项目中,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科学理念,利用本馆纸质文献保护实验室的专用仪器设备,累积大量真实数据,以期今后在纸质文献保护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研究。

  天津图书馆珍贵古籍修复成果

  2、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之前,天津市古籍修复力量较为薄弱,仅以南开大学图书馆为例,其馆藏线装古籍已逾两万种二十七万册。2007年之前仅一名修复人员。后经发展,目前校图书馆的修复室面积已有300余平米,修复人员增加到4名,年修复量也在逐年增长。近几年,采购使用纸张纤维检测仪、纸浆补书机、字画清洗机、染纸机、裱画机、高清摄像修复仪、电动压书机等专用设备。2020年6月成功获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传习所”,借助校历史学院、文学院及天津图书馆的相关力量,持续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师生中推广古籍修复整理技能、古籍修复技艺、文献装帧艺术、目录版本学等相关理论与技艺,支持学生实践体验,推广书籍文化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

  南开大学图书馆——修复技艺传习中心

  3、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2015年1月,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支持下,三家单位联合协作培养“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开始正式招生。自2020级起改为“古籍保护与传播”方向。截至2022年9月,已培养毕业44名研究生。2018年5月9日,天津师范大学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是继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之后成立的全国第二家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院旨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籍保护学科体系,培养古籍保护方面的高级人才,成为中国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

  4、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国办全日制艺术类高职学院。学院以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和服务天津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为宗旨,为文化艺术单位及社会各界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专科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2008年,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市考古队、杨柳青画社签订联合办学合作协议,在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中开设古籍修复技术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该专业至今已走过15年,毕业的学生70%以上进入到京津冀等国家级图书馆等文博单位工作。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三、嘉惠当代 泽被千秋,古籍数字化工作走向纵深。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天津中心通过“中华字库项目”、《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和《中华古籍书目丛刊》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的扎实推进,进一步加快天津地区古籍数字化建设。天津图书馆承担的“中华字库项目”,是我市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在整个工程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为该工程提供了800余万面明清图书图像。二是奠定了天津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古籍数字资源,尤其是明清古籍资源。三是建立了“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数据资源库”,用于发布馆藏历史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四是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项目,为全国古籍资源库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在线发布

  南开大学图书馆文献数字资源获奖证书

  2017年2月28日,天津图书馆参加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4家单位在国家图书馆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此次活动中天津图书馆在线发布馆藏古籍影像1000部,以明清刻本为主,所发布古籍品种和版本极为丰富珍贵、文献价值更高,天津图书馆用实际行动践行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之后又陆续在线发布馆藏普通古籍影像5834部,有效协调了典藏与利用的矛盾。

  开展天津图书馆馆藏稿抄本古籍数字化项目。借助“中华字库项目”的开展,天津图书馆利用积攒的珍贵古籍数字化信息和锻炼出来的数字化团队,又进一步开展了2021年度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天津图书馆馆藏稿抄本古籍数字化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项目,对挖掘稿抄本文献价值、活化古籍文字开发利用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与各区图书馆联动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2022年7月13日,天津图书馆与河东区图书馆签订古籍数字化项目协议,揭开了天津各区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序幕。与区图书馆开展古籍善本数字化项目是古籍工作的一次重要创新,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全区、全市乃至全国读者的古籍数字阅读需求;二是标志着天津地区古籍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的初步建立,可使各区馆藏善本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统一,在未来有效对接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同时有利于天津地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实现开放共享;三是能够推进天津地区古籍保护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加速古籍整理利用的转型升级。未来这一项目将在全市铺开,进一步激发天津地区古籍事业发展活力。

  四、科技保护 聚焦价值,加强古籍活化利用和传播。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指导文化发展、推进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需要做好古籍保护宣传工作,深入挖掘典籍文化资源。

  (一)天津市各古籍保护单位深入挖掘中华古籍的深厚文化内涵,先后主办、承办或参与了“我与中华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非遗进校园”等,今已基本形成导向正确、配合有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古籍保护工作宣传机制。以天津市古籍收藏机构为平台,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展览、互动体验等活动,拓展了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示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2018年,为纪念“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周年,展示天津古籍保护十年成果,由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天津师范大学承办了“天津地区古籍保护成果展”。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天津市图书馆馆长、天津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李培出席并讲话,校长钟英华致辞。国家图书馆、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等单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在校图书馆、部分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天津古籍保护十年成果展

  “我与中华古籍”大展

  为增强社会公众对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了解和认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从2015年至今,天津中心每年都会参与一些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如“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大赛”“寻匠取法——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活动。此外,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交流,天津馆连续参加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每届联展都会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精选了三地非遗项目中最具代表性和体现非遗最高技艺水平的传承人作品,展示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天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艺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上述活动中重点推介中国传统古籍修复与保护技艺,为普通市民带去较为新颖丰富的实践内容,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古籍修复——这项指尖上的非遗项目有了新的认知,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天津古籍保护历年活动、宣传剪影

  在举办古籍修复展览的同时开展古籍修复互动体验活动,使公众能够亲身体验古籍修复及传拓等相关技艺的魅力。组织全市古籍保护单位联合举办古籍专题展览、古籍知识讲座辅导、经典诵读、互动体验、技能竞赛等方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此外还积极配合我市媒体拍摄录制古籍修复技艺宣传片,在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展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加强天津市古籍整理出版支持力度,组织全市古籍保护单位深入挖掘馆藏古籍文化内涵,完善古籍影印、整理出版管理制度,加强影印出版和整理出版工作,提高古籍研究、保护和利用水平。

  天津地区古籍保护出版成果

  2015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天津地区图书馆编印旧版书目汇刊》,收录天津辖区各级图书馆早年编印部分馆藏旧版古籍目录,包括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3家公藏目录,6家私人藏书目录,5种专题目录。其价值一是为拓展业务,开展古籍征集、购藏提供依据,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二是将旧版古籍目录化身千百,为学者所用,具有研究价值;三是通过不同阶段目录对比,掌握馆藏增减、递藏、流通情况,具有实证价值。

  2021年5月,天津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和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天津卷》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天津博物馆、天津图书馆等作为主要编纂单位选派专家和业务骨干共同参与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初稿的编纂和书影采集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一份力量,对于宣传好天津这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城市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新时期古籍保护工作,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