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考
参考
古籍保护参考
2015 年第 1 期(总第 1 期)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2015年02月09日

古  籍  漫  谈

  阳海清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和古籍整理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推动和悉心指导下,各级各类图书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古籍保护热潮方兴未艾。有人说“这是图书馆古籍工作的春天来了”,绝非虚妄之语。 其实,古籍保护和利用,不只是图书馆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所系。唯有让每一名图书馆员和更多的社会成员认识古籍、了解古籍,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这次举办“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并连续举办相应讲座,其目的正在于向公众展示珍贵成果、普及古籍知识。古籍内蕴深厚,我在这里仅能粗略介绍相关情况,并且是想到哪谈到哪,无以名之,故曰:漫谈。权当本馆进一步开展古籍知识宣传的引子。

  正确认识古籍

  现今人们常将中文图书首先区分为新籍和古籍,并分别从成稿时代、基本内容、撰述方式、装帧形式和语言运用五个层面来定其界说。一般说来,凡成稿于辛亥革命以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采用传统撰述方式和装订形式、并以古代汉语写成之典籍称为古籍。这里,“一般说来”四字非常重要,因为古籍与新籍之界说并非判若泾渭。如单就成稿时代言,辛亥革命后还产生了为数不少的古籍;单就装订形式言,古籍虽多为线装,但并非仅此一种形式,且现在还有线装书出版;单就撰述方式言,传统方式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方才全线隐退,但并未销声匿迹。判定一书是否古籍,应从上述五个层面综合考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偏执一端。愚意以为,采用传统撰述方式和古代汉语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应是古籍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古籍的这种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决定古籍具有强大的功能:

  第一、古籍是记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古代文明的主要途径。

  有个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传之久远?我看,主要靠三:一是口耳相传。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比如风俗习惯,大抵如此,它是最鲜活、复制能力最强的一种文化现象。二是实物作证,包括地面实物和地下文物,以其具体形象反映当时文化。三是文献记载,古籍便是记录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载体。在这三种途径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要数文献记载最稳定、最可靠、流播也最快最广最便捷。因为口耳相传,难免讹误甚至断档、亡佚;实物作证,最终还得靠文献记载来印证,倘若文献无征,博物馆的某些文物便难能显示其相应价值。悟通了这层道理,作为图书馆古籍工作者,一种职业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一种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便会在心头扎根。或许有人会说:“卖瓜者总会说自己的瓜甜。”我说:“不,这是职业自信。而且正是这种自豪和自信,让我有了恒久动力,坚守岗位,永不言弃。”

  第二、古籍记录了先民的聪明才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借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需要继承、借鉴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这离开古籍便无从谈起。

  先说精神文明方面。众所周知,在中国五千年古代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曾造就了先秦哲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六大思想学术高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无数学者为后代留下了震古烁今的煌煌巨著,人们总是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来形容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有18—20万种,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一笔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历来为世界所嘱目。在历史发展中,这些著作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即以道德而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比如我们现在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概括、提炼得好啊!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各自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大凡多少读过一点古籍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中有些内容正是继承和融会了中华古代美德,实现了中华古代文明与世界现代文明的对接;再如,当今世界各地建立中华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有如雨后春笋,它们所传播的内容,包括古籍中所蕴含的精华。我在加拿大先后住过两年多,走访过两个城市的中华文化中心,参加过一些活动,加籍华人为弘扬中华文明所作的努力和外国人参与活动的热忱令我感动不已。在多伦多市,我还看到有人义务讲授《弟子规》、《三字经》,颇受欢迎。

  再说物质文明方面。古籍中记录了古代先民与自然界作抗争的史实和经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四大发明,饮誉世界。他如在农学、医学、天文、工艺、建筑、园林等多个领域,亦皆成就斐然。这些典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可间接提供参考。就我在湖北省馆工作的四十多年里,或所见所闻,或直接参与,利用馆藏古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例甚多。比如1954年武汉洪水之所以称为“百年一遇”,是据古籍所载,而江汉关警戒水位也是据古籍咸丰年间发大水时小孩可坐在城墙上洗脚之记述推定的。他如武钢〇七工程、葛洲坝水利工程、江汉油田、二汽、三峡等一些大型建设工程都曾来馆查阅古代地质、水文资料,并在设计、施工中发挥了参考作用。本馆曾将长江流域方志中的灾祥记载及湖北百年来的水利和抗灾史料分别汇编,受到好评。至于为编史、修志、修谱,修复古建筑,开辟旅游点等而来馆查阅者近年更是踵接不断。

  再说政治文明方面。古籍保存了几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之史实,其成败得失足资后人借鉴。《资治通鉴》这一名著之书名,直白讲明了这一作用。古籍分类表中设有“官箴”一类,其间不少论述,至今仍有教益。每当我读到古代清官史实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面对先贤廉洁,今日之贪官应该汗颜!

  至于生态文明方面,古籍中亦有涉及。不说别的,仅阅读古代写景诗、风景画,就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我们能不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吗?

  以上只是随手拈来的材料,仅凭这些,我们即可认识到古籍的宝贵价值和保护古籍的重要意义。

  湖北古籍概况

  在这方面,我想介绍两组数据。透过这两组数据,就能获得对湖北古籍的轮廓性认识。

  第一组数据是:湖北先贤究竟写过多少书?

  这本来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昔贤们曾在这方面作过探索,如蒲圻张国淦著有《湖北书征存目》,湖北通志馆编有《湖北艺文志》,阳新石荣暲、潜江甘鹏云和沔阳卢氏兄弟等也都作过研讨,但受历史条件局限,均未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大凡天下事,总有机缘在。我196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北省馆从事古籍编目与整理。初懂此役,需找拐棍,于是喜爱上了《中国丛书综录》,并进而将“古籍丛书研究”定为努力方向;一天游蛇山,来到“惟楚有才”牌楼下,伫立良久,联想起河南洛阳人与湖北黄冈人相互吹牛的笑话:洛阳人说洛阳桥高,元宵观花灯,一妇人不小心将孩子掉下,被端阳划龙舟的人接着;黄冈人说黄冈萝卜大,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开餐,一个萝卜还只吃了一半。这“惟楚有才”四字既然敢上牌坊,自然不应是吹牛。恰好这时我正在拜读张国淦的《湖北书征存目》,便想弄清湖北著作概况,意欲列出总清单,拿出具体数据,证明此语不诬。

  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虽常含不切实际的成分,但只要肯于坚守,便往往会伴随一生。果然,我在“初生之犊不怕虎”的岁月所定下的这两个努力方向,竟然朝夕相系,心无旁骛,苦守半个世纪,耗去我相当精力和几乎全部业余时间。在这两个研究领域,经历了相同的心路历程:接触日深,兴趣益浓;广蒐博采,信心倍增;深入思考,压力缠身;悉心整理,如马负重。

  所称“湖北著作”,通俗的说法,就是湖北人写和写湖北的著作。只是在此加了两个限制语:一是用古代汉语,二是成卷成册,因为我们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是古籍。在“湖北著作研究”的操作上,我用的是笨方法:查方志,找作者;查书目,证存佚。何也?理由只有一个:可靠。冀淑英先生尝谓“编目要取信于民”,也就是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诚信”。我到过的图书馆逾百,查过的文献逾千,做出的线索卡片数以万计。而今,熔史志、知见、版本书目于一炉的《湖北著作考录》已进入整理编纂阶段,《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即将付梓。根据积累的线索卡片和整理的部分款目推算,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湖北籍人所写和写湖北之著作约有6万种,至今存世者约为5000种以上,其版约在1.5万个左右。

  第二组数据是:荆楚大地现存多少古籍?

  这个亦向无准确统计,至今还只能拿出个大致数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进行文献资源调查,湖北省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145个收藏单位“共有线装古籍12.57万部(种)148.49万册以上,其中善本书5400多部”。如今全国古籍普查正在进行,其调查报告尚未出炉。与上次调查相比,虽其整体格局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但由于调查面扩宽、近20年各馆藏量上升、家谱和史志之类文献备受青睐,估计湖北全省公藏古籍总量或可达到180万册以上。

  综观我省公藏古籍来源,大致包括各馆自购、接受划拔、社会捐赠、土改没收四个渠道,而以前三个渠道为主。唯其如此,故整体质量较为齐整,具有以下特点:

  (1)经史子集兼收,类属大体齐备。

  (2)非以版本取胜,但求适用为先。

  (3)不乏明清善本,资源价值弥珍。

  (4)前贤苦心经营,乡邦文献宏富。

  湖北公藏古籍之数量与质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属于中等靠前。倘若将京、沪、苏、浙、津列为第一方阵,湖北当属第二方阵,大致可与辽、吉、鲁、皖、豫、湘、桂、川、渝等相埒。就单位而言,据全国首次文献资源调查统计,湖北省图书馆之古籍藏量位居第十。

  透过以上两组数据,我们不难感受到这样几点:

  一是湖北先民对中华民族文化之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足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续创辉煌。

  二是湖北公藏古籍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文献资源和精神财富,足以引起重视,加强保护,悉心整理。

  三是前贤在搜访、积聚、保护上作了呕心沥血的努力,足以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继其志,续其绪,承其业。

  图书馆的责任

  自古以来,古籍的搜访、积聚、保护、整理、揭示、利用就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而今,其中许多要务历史地落到了图书馆身上、落到了图书馆员肩上,这是既光荣又艰巨的职责。一切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图书馆员,理当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敢于担当,积极投身、关注、支持古籍保护工程,做好相关工作。当前要务有五:

  (1)完成古籍普查。

  这是一项摸清家底、弄清省情的基础性工作。谨请各藏书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给予重视和支持;凡参与工作人员,则宜发挥自觉性,加强责任感,克难而进,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湖北省图书馆界有着优质完成全国性统一文化工程的传统,此事不能落后。

  (2)搞好古籍保护。

  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文化工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艰巨性、连续性。既要抓好延续性保护,也要抓好再生性保护。现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我们应抓住机遇,努力做好自身工作。现代化保护设施、技术的采用,使保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古籍藏量少的单位,其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关键是现代化条件上不去。在确保所有权属不变的前提下,可否采用珍、善本书委托代管?我看在地、市范围内不妨一试。

  (3)加强宣传教育。

  各馆可以采用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办展览、设展柜、搞讲座等,来宣传、普及古籍知识。让民众分享历代文化成果,增强古籍保护意识;让古籍脱去神秘色彩,使藏于其中的文字活起来。

  (4)继续充实馆藏。

  湖北公藏古籍积聚,仍有较大扩展空间。各馆应妥善安排购书经费,逐年有所补充。要做好地方历史文献缺藏书目,以便有针对性地搜访、配置。线装古籍可能会更加价昂难求,宜多购置整理本、影印本、缩微品、电子版。对于大馆来说,补充新版提供流通,不失为保护线装古籍之重要一途。必须看到,今日属“大路货”的某些线装书,若干年后就会成为善本、成为文物。

  (5)培养专业队伍。

  目前图书馆古籍专业人才明显青黄不接。历史文献之保存、整理、利用恒久不息,其人才队伍不可断档。培养一名合格的、称职的古籍人才难能一蹴而就,各馆领导对此应有清醒认识,适时做出规划,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支学识、技能优异,具有敬业精神的队伍。

 

  作者简介

  阳海清,1938年生,湖南湘乡人。1961年9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分配到湖北省图书馆工作,1987年12月至1998年8月任副馆长。曾任特藏部副主任、科研服务部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版本研究组副组长、《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中国古籍总目》常务编委、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辑出版委员会常务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编、参编、审校、纂述逾千万字。著有《中国丛书综录补正》等。

  此篇据阳海清先生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的讲座录音整理。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33 号

  国家图书馆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100081)

  联 系 人:赵洪雅

  电 话:010-88545570

  电子信箱:gjgjbhzx@nlc.gov.cn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