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跋整理
题跋整理
题跋集萃│《周易象义》十二卷

题跋整理:國家圖書館 李紅英
編輯改寫:趙洪雅

  先儒言《易》,有汉、宋之分。汉《易》以言象数见长,宋《易》则长于言理。《周易象义》论《易》则不分门户......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元刻《周易象义》十二卷可谓此部书的初刻初印,并留有校者季锡畴的手书题跋,弥足珍贵~

  

00211 周易象義十二卷(宋)丁易東撰
  元刻本(上經、下經配抄本)
  季錫疇校并跋
  國家圖書館藏

  1、丁易东和他的易学思想

  丁易东,字用和,又字汉臣,号石坛,南宋时人。因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自称“武陵丁易东”,可知他是武陵(今属湖南常德)人。丁易东的生平史载不详,只记载他是南宋咸淳戊辰(1268)进士,累官至朝议大夫、太守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后辞官归隐故里,入元以后,因元朝为胡人统治,所以坚决不出仕,以示其节操。曾出资创办“石坛精舍”,教授生徒,朝廷知道后,授以山长,并将其“精舍”赐额“沅阳书院”。丁易东去世后,就葬在书院附近的黄龙陂上。

  丁易东在《易》学研究上很有成就,他的《易》学著作,除了《周易象义》外,还著有一部《大衍索隐》,分别收入《四库全书》的经部和子部中。

  丁易东在提出自己的《易》学思想之前,先总结了前人言《易》之法,认为“《易》之为书,由汉以来解者甚众……大抵其义例十有二:一曰以理论《易》,二曰以象论《易》,三曰以变论《易》,四曰以占论《易》,五曰以数论《易》,六曰以律论《易》,七曰以历论《易》,八曰以术论《易》,九曰以事论《易》,十曰以心论《易》,十一曰以老论《易》,十二曰以释论《易》。”丁易东觉得“象变纷纭……统之无其宗,会之无其源”,于是“即众说而折衷之”,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以象言《易》的体系,即“三体十二例”说。

  《周易象义》因易象以明义,故曰“象义”。丁易东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汉上易集传》为宗。但又认为李氏过于拘泥,朱氏过于奇巧。故不主一家。如卦变之说则取邵雍、朱熹,变卦之说则取沈该、都杰,筮占之说则取朱熹、蔡渊等等。旁搜博引,颇具特点。此书为宋儒解《易》的最后几部著作之一,故作者能够饱览前人之说,并可综合比证,使其说解时见新意。尤其是说解互对之说,继承并发展了汉儒所倡导的互卦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易卦的应用范围,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周易象义》传本罕见,且内容仅存全书三分之—。清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有关备韵中辑出,析作十六卷。此本《周易象义》约撰成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之前,至元三十一年(1294)前后付梓,当为是书初刻初印,至为珍贵。

  2、季锡畴校并跋

  在此本《周易象义》的红格夹页中,还留有校者季锡畴的跋文,与《永乐大典》辑出内容相参校:

  (清)季锡畴跋

  吴氏曰:否泰之機,常相持也,亦常相禪也。先天之卦,泰以否對;後天之卦,泰以否斷。繼對則遠,而繼則近也。先天自乾,八卦便至泰,泰三十二卦方至否,泰易而否難也。後天自乾,十卦方至泰,泰一卦便至否,泰難而否易也。雖否而泰,泰而否,有若循環。然泰之中又有否,否之中又有泰,倚伏之機可長也。

  愚謂否不終否,否終自有傾之理。今上九不曰“否傾”,而曰“傾否”,則循之者又有人焉,不可盡諉之天也。乘否之終傾者,覆之則無餘矣。天下又豈有長否之理哉?先否,否也,先天下之憂而憂者也;後喜,泰也,後天下之樂而樂者也(在右否象下)。

  此二條大典本有,而宋本無之,附録以備參。錫疇校後記。

  (書中紅格夾葉)

  季锡畴(1791-1862), 字松耘,号范卿,清太仓人。校勘古文造诣深厚。晚年被虞山瞿镛聘用,为"铁琴铜剑楼"校勘书籍千余种,辩正异同,纠舛误,一一为之作跋尾,以精审见称。此本《周易象义》即是铁琴铜剑楼旧藏。除“铁琴铜剑楼”印外,还钤有“孙印承泽”,为孙承泽万卷楼所递传。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