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跋整理
题跋整理
题跋集萃│《尚书正义》二十卷

小知识

  大家还记得“两浙东路茶盐司”和“经疏合刻本”吗?在前几期我们介绍《周易注疏》十三卷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以其拥有的财力,率先解决经、注、疏三者合刊一事,使读者可以手持一书便将经、注、疏一览无余,在出版史上颇负盛名。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尚书正义》二十卷同样也是“两浙东路茶盐司”出版的一部“经疏合刻本”,且还有一段流失海外、失而复得的经历,快来一起看看吧!

  00221 尚書正義二十卷 (唐)孔穎達撰

  南宋初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

  楊守敬跋

  國家圖書館藏

  1、大经学家——孔颖达

  关于本书的作者——孔颖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是隋唐之际的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孔颖达长于经学,唐太宗贞观中,受命领衔编撰《五经正义》,也称为《五经疏义》。正是在他编订《五经正义》的过程中,排除了经学内部的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五经正义》在内容上摒弃了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也正是由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成为经书定本,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尚书正义》,即是《五经正义》中的其中一部。

  2、孔子后裔的古文情结

  在我国的经学研究中,素来有“今古文之争”。何谓“今文”与“古文”呢?简单来说,“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即大篆或籀书。

  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再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除“今文经”之外,在秦朝焚书之时,一些儒生冒死将部分儒学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里。这些经书到了汉代陆续有所发现。特别是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以广其宫室,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包括《尚书》在内的大批藏书。这些藏书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

  曲阜孔庙中的“鲁壁”。相传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为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居时,闻有丝竹之声,发现古文竹简。“鲁壁藏书”引发了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今古文之争”,其文化意义重大而久远。此壁为明代重建。

  对于“今文经”与“古文经”孰是孰非的问题,也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那么,孔颖达在整理经书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呢?孔氏于《书》采用古文《尚书》,于传采用孔安国传。为何这样做?大概与孔颖达自诩是孔子后裔、孔安国玄孙有关~由于古文《尚书》相传出于孔府宅壁,又传说为孔安国所传,所以,作为后辈玄孙的孔颖达当然是以先祖为标杆,选择古文《尚书》为底本啦。当然,这或许只是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孔颖达自己在《尚书正义序》中写到的:“古文经虽然早出,晚始得行。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江左学者咸悉祖焉。近至隋初,始流河朔。”这就是说,古文经虽晚出,但是更为可靠。孔颖达曾师事刘焯,认为注《尚书》者惟刘焯、刘玄最为详雅,一如《尚书正义序》所说“焯乃织综经文,穿凿孔穴,诡其新见,异彼前儒,非险而更为险,无义而更生义。”出于这两个原因,孔颖达选择古文《尚书》来“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繁而增其简”。

  3、五经合刻的来历

  此前在介绍《周易注疏》时也提到过,南宋以前,各经经文、注文、疏文均各自单行,故有所谓白文经、单注、单疏本之称。每读一经,必先将经文及其单注、疏预备齐全,检读起来极为不便。

  到了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率先以官府之力,合刻经、注、疏为一书,前后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五经的合刻。在今存《礼记正义》书后镌有黄唐跋文,可以获知其合刻的经过:

  黄唐跋

  《六经疏义》自京、监、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乱,览者病焉。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缺。绍熙辛亥仲冬,唐备员司庾,遂取《毛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雠正,用锓诸木,庶广前人之所未备。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未暇,姑以贻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

  这里所说的“本司旧刊”,其中就有《尚书》,其编法就是“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也就是经、注、单疏的合刻本。至于“本司旧刊”之“旧”指何时,从其所刻《易》、《书》、《周礼》三经中的讳字现象,可以判断当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书中“構”字及与此字相关的同音嫌名字都缺末笔,显属避讳,而南宋孝宗赵眘的“眘”字及与此字相关的“慎”字,则不作缺笔讳。这说明前三经的刊刻尚在高宗朝,还未及孝宗时。

  4、流失海外,失而复得

  不单如此,这部《尚书正义》还有一段流失海外,又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此部《尚书正义》曾长期流落日本,清光绪十年(1884)四月始由杨守敬购归中土。

  杨守敬像

  杨守敬是我国清末民初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光绪年间,杨守敬第六次会试不中,无奈之下,遂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招请,作为使馆随员出使日本。当时,日本正值维新之际,提倡新学,睡弃旧学,古典汉籍更是被看作落后的象征而随意抛掷。于是,杨守敬得以大量购进许多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仅一年时间,竟购求到三万多卷古书。此部《尚书正义》便有杨氏跋文为证。

  卷首杨守敬跋

  宋槧《尚書注疏》廿卷,末有紹熙壬子三山黄唐題識,稱“六經疏義,自京、監、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便於披繹”云云,是合注於疏,自此本始,十行本又在其後。惟十行本板至明猶存,世多傳本,此則中土久亡,唯日本山井鼎得見之,載入《七經孟子考文》。顧其原書在海外,經師徵引,疑信參半。余至日本,見森立之《訪古志》有此書,竭力搜訪,久之乃聞在西京大阪人家。囑書估信致求之,往返數四,議價不成。及余差滿歸國,道出神户,親乘輪車至大阪物色之,其人仍居奇不出。余以爲日本古書,有所見,則必得,況此宋槧正經正注,爲海内孤本,交臂失之,留此遺恨。幸歸裝尚有餘金,乃破慳得之。同行者皆待於神户,方詫余獨自入大阪,及攜書歸來,蒼皇登舟,莫不竊笑癖而且癡,而余不顧也。書凡裝十册,缺二册鈔補,亦是以原書影摹,字體行款,毫無改易,固不害爲全書也。光緒甲申四月廿五日,神户舟中挑燈記。宜都楊守敬。

  黄唐跋是紹熙壬子,《七經孟子考文》於《禮記》後載此跋,誤“熙”爲“興”,阮氏《校刊記》遂謂合疏於注在南北宋之間,又爲山井鼎所誤。此附訂於此。(後鈐“楊印守敬”印)

  如此宋刻重宝,失而复返,实可谓学林幸事,也不失为一段佳话了~

  题跋整理│國家圖書館 申軍

  提要撰寫│國家圖書館 李致忠

  編輯改寫│趙洪雅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