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郭璞 注
精装16开
定价:140元
ISBN:978-7-5013-8578-2
《宋本山海經》十八卷,晋郭璞注,宋淳熙七年(一一八〇)池陽郡齋刻本。此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名録號〇〇七七八)。
《山海經》是一部先秦地理博物著作,其撰作并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西漢劉歆校勘古本後,編定爲十八篇。東晋郭璞爲之作注,并增入《大荒經》四篇與《海内經》一篇,改篇爲卷,共二十三卷。郭璞又注音二卷、作《圖贊》二卷(《漢書·藝文志》)。郭璞之書今已不存。現存最早刊本爲南宋尤袤池陽郡齋本。

劉歆,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沛縣(今屬江蘇)人,爲經學家劉向之子。少時即通《詩》《書》、善作文,漢成帝召爲黄門郎。漢河平元年(前二八)受詔與父劉向同校群書。學識淵博,於六藝、傳記、詩賦、術數、方技等皆有造詣。著有《遂初賦》《甘泉宫賦》《燈賦》及《移讓太常博士書》等,收入清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明代張溥輯有《漢劉子駿集》,收入清吴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父郭瑗,尚書都令史,以公正端方著稱。郭璞博學高才,好古文奇字,通於五行、天文、卜筮之術。訥於言論,而以詞賦見長。西晋惠帝、懷帝時避永嘉之亂而過江。愍帝建興元年(三一三),爲宣城太守殷佑參軍。建興三年,被王導引以參軍事。東晋元帝時,拜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後丁母憂去職守制。明帝太寧元年(三二三),由王敦起爲記室參軍。次年,王敦意欲謀逆,令璞卜筮,璞謂其必敗,爲敦所殺。平王敦之亂後,明帝追贈璞爲弘農太守。郭璞亦爲《爾雅》《方言》《穆天子傳》《楚辭》諸書作注,多傳於世。
據劉歆《上〈山海經〉表》、卷九《海外東經》和卷十三《海内東經》卷末署名,可知劉歆與丁望、王龔等共同校治此書,後經南宋尤袤歷時三十年系統校勘,於淳熙七年在池陽刻書坊池陽郡齋付梓。尤袤,字延之,小字季長,號遂初居士,晚號樂溪、木石老逸民,無錫人。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并稱爲“南宋四大詩人”。著有《梁溪集》等。

今傳郭注本《山海經》,主要由《山經》《海經》構成。《山經》又稱《五臧山經》,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部分,以河洛盆地爲核心,按不同方位記述山脉與河流、物産及其功效、地貌與礦産、山神與祀神儀式等内容;《海經》由近及遠記述了各地的异人奇事,如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亦有帝俊和黄帝相關的神話傳説。
尤袤跋文所記卷次,與郭注本一致。國家圖書館所藏宋刻本,即尤袤刻本,但尤跋已佚。國家圖書館藏明毛扆校跋之明刻本可補尤跋。毛校本共三册,據之可見毛校本之概况。上册與中册題簽云:“《山海經》,從尤延之宋本校正。”下册題簽云:“《山海經》,從尤延之宋本校正。影寫尤延之跋,并文三橋跋。”文三橋,即文彭(字壽承,號三橋)。文跋謂:“己亥六月既望,獲觀《山海經》於沈辨之有竹莊。後有尤延之跋尾,叙之甚詳。古書之流傳於世,日漸散落,而新刻又多舛謬,能不爲之三嘆!文彭。”可知文彭所見尤跋,來自己亥年(一五三九)所觀沈辨之藏本。文跋前後分别鈐有“竹塢”和“文彭印”“文壽承父”等印。尤、文之跋,毛扆均已影寫,其曰:“《山海經》向無善本,於泰興季氏見宋刻三册,係尤延之校刊者,槜李項氏故物也。有文三橋跋。滄葦殁,其書散爲雲烟。後聞歸於昆山徐氏,無由得見。近爲郡友所購,隨與借校。板心分上、中、下,其尤序、文跋亦影寫之,行數、葉數皆鈎以識之。他日從此録出,亦可稱善本矣。”跋文前後有“在水一方”與“毛扆之印”“斧季”等印。可知季振宜(號滄葦)所藏爲尤袤校定之刊本,原是項元汴(自稱槜李項,字子京,號墨林)所藏,後由徐乾學收藏。毛氏借校之宋刻本,并非國家圖書館藏本。
此宋刻本三册,第一册爲郭璞《山海經序》、目録、劉歆(秀)撰《上〈山海經〉表》、卷一到卷三,包含《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第二册爲卷四到卷七,包含《東山經》《中山經》《海外南經》《海外西經》;第三册爲卷八到卷十八,包含《海外北經》《海外東經》《海内南經》《海内西經》《海内北經》《海内東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内經》。此本諱字爲“慎”,皆缺末筆,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山海經》版本。曾爲汪士鐘(字春霆,號閬源)收藏,有“宋本”“汪士鐘曾讀”等印;後由楊以增購藏,有“海源閣”“以增私印”“關西節度系關西”等印;後由次子楊紹和(字彦合,又字念微,號協卿、筠岩)收藏,有“楊紹和”“楊彦合讀書印”“宋存書室”“世德雀環子孫潔白”等印;最後由周叔弢收藏,有“周暹“等印。一九五二年弢翁將藏書悉數捐贈,此本現藏國家圖書館。

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