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荐书 | 刘玉才、陈红彦主编《古籍鉴定与保护》

書名:《古籍鑒定與保護》

作者:劉玉才、陳紅彦主編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北京大學規劃教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成果

作者簡介

劉玉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教材建設博雅特聘教授,兼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圖書館藏未刊稿整理研究”“兩漢經學佚籍的新輯與研究”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爲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文化史和東亞文化交流史。有《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主編之一)、《傳承與新變》、《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整理)等論著。

陳紅彦,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國社科院大學研究生導師。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鑒定專業委員會、寫印材料專業委員會、古籍整理與開發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暨文化名家人才,第十三、十四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化與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爲古籍整理、古籍保護。著有《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元本》《中國古籍裝具》《傳承與守望》等。

内容簡介

本書爲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古籍鑒定與保護”課程教材,以歷次課堂教學講義爲基礎,藉助國家圖書館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珍貴文獻支持,由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專家合作撰寫,内容涵蓋古籍出版印刷、古籍鑒定、古籍保護與修復、圖書館古籍工作諸方面,力圖勾勒中國古代書籍纂集、形制、刊印、流通的歷史,加深對中國書籍文化的理解。作爲古籍鑒定與保護領域的首部教材,本書立足學術前沿,兼具深度與廣度,不僅可藉以學習古籍出版印刷的知識,還能提高古籍鑒定的技能,指導古籍修復保護的實踐。本書圖文并茂,既可作爲教材,又可作爲古籍收藏愛好者的指南。

目録

第一章 古籍的形成

第一節 書的産生及其内涵

第二節 早期典籍的流傳樣式

第三節 漢代古籍的編次校定

第四節 古籍的結集、抄撰與編纂

第二章 古籍形制與古籍管理

第一節 古籍的界定

第二節 古籍版本類型

第三節 古籍載體及形制概述

第四節 圖書館古籍工作

第三章 宋元刻本的鑒定與辨僞

第一節 宋代刻書

第二節 元代刻書

第三節 宋元刻本的鑒定

第四節 宋元古籍的作僞與辨僞

第四章 明代刻本與鑒定

第一節 明代刻本述略

第二節 明代的刻書機構

第三節 明代刻本的鑒定

第五章 清代刻本與鑒定

第一節 清代刻本述略

第二節 清代刻本的類别

第三節 寫刻本與套印本

第四節 清代刻本的鑒定

第六章 活字印刷源流與活字本鑒定

第一節 活字印刷源流

第二節 活字印刷在傳統印刷體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第三節 活字本鑒定的任務和方法

第四節 如何區分刻本與木活字本

第五節 怎樣區分不同材質活字及泥質活字版鑒定

第六節 對幾種活字本的鑒定實踐

第七章 近代技術印本版本鑒定

第一節 鉛印本的鑒定

第二節 石印本的鑒定

第三節 珂羅版本的鑒定

第四節 銅凹印本的鑒定

第五節 孔版印刷—蠟版油印本

第八章 古籍寫本與鑒定

第一節 稿本概述

第二節 抄本概述

第三節 批校本概述

第九章 敦煌遺書與佛教大藏經鑒定

第一節 敦煌遺書的鑒定

第二節 佛教大藏經鑒定

第三節 鑒定佛教大藏經版本的幾個問題

第十章 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概説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自源文字

第三節 借源文字

第十一章 域外漢籍版本的鑒定

第一節 東亞漢籍與域外漢籍的界定

第二節 日本本的鑒定

第三節 朝鮮本的鑒定

第四節 越南本的鑒定

第五節 改裝本、代刻本和外銷書

第十二章 古籍的鑒賞與收藏

第一節 古籍雕版技藝

第二節 稿抄本的書法藝術

第三節 古籍插圖與版畫

第四節 古籍刻書用紙

第十三章 古籍裝幀與修復實踐

第一節 古籍裝幀技藝

第二節 古籍修復設備、工具與材料

第三節 古籍裝具

第十四章 古籍保護的科技基礎

第一節 古籍保護的概念與原則

第二節 紙張的概念及性質

第三節 古籍用墨

第四節 影響古籍保存的因素

第五節 古籍保護科技手段

第十五章 古籍數字化加工與創意開發

第一節 古籍數字化是時代之需

第二節 如何開展古籍數字化

第三節 古籍數字化業務實踐

第四節 古籍數字化成果的推廣應用——古籍元素文化創意工作

第五節 結語

編後記

編後記

中國是古典文獻大國,現存漢文典籍幾近二十萬種之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種語言的文獻可與之相提并論。如此浩如烟海的典籍,既是承載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産,又是維繫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而未曾中斷的紐帶。對之進行鑒别、管理、研究和利用,是古典文獻專業培養人才的重要目的。

2007年,國家决定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經過調查發現,由于歷史欠賬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我國古籍保護存在古籍底數不清、破損嚴重、修復手段落後、保護和修復人才匱乏等狀况。修復人才當時全國不足百人,相對于需要修復的千萬册古籍文獻而言,可謂杯水車薪。而古籍鑒定人才相比修復人才更加匱乏,存在明顯的人員青黄不接。既往古籍鑒定和保護存在着理論和實踐嚴重脱節的現象,文獻專業的學生甚至教師都難以見到珍貴古籍原件,成爲擅長版本鑒定的古籍專業人才無從談起。古籍鑒定幾乎成爲冷門絶學。

有鑒于此,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支持下,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自2007年春季開始古籍鑒定與保護方面課程建設,致力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掌握古籍版本知識,以緩解古籍鑒定與保護人才青黄不接的狀况。課程内容設計涵蓋古籍出版印刷、古籍鑒定、古籍保護與修復、圖書館古籍工作諸方面,力圖勾勒中國古代書籍纂集、形制、刊印、流通的歷史,加深對中國書籍文化的理解。課程采取課堂教學與觀摩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課堂教學主要傳授古籍出版印刷、古籍鑒定、古籍保護的基礎知識,觀摩實踐則重點培養觀察鑒别和操作能力。國家圖書館宏富的館藏以及實踐經驗豐富的行家裏手,彌補了北京大學傳統理論教學的不足。國家圖書館的專家結合館藏敦煌遺書爲代表的寫本、宋元明清刻本、活字本、批校題跋本、佛經、道藏等古籍,指導學生們瞭解這些珍貴文獻的特徵,不僅内容兼具深度與廣度, 而且許多知識源自親身實踐,非課堂教學與書本所能提供。跨學科、跨界的教師、教學内容配置,還拓展了傳統文獻學的領域。古籍保護修復方面的教學和實踐,使學生對文獻相關的造紙、材料、檢測技術以及修復倫理、修復理念、修復技法、古籍裝幀等文本内容以外的形式也有所認知,有益于今後的專業學習和研究方向的選擇。

總之,通過課程的教學與實踐,使學生體認不同時期的古籍風格,學習古籍鑒定的方法,瞭解古籍修復、古籍數字化與創意開發等相關領域知識,培養起從事古籍工作的興趣,以至成爲具有專業水準的古籍鑒定與保護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能夠走出象牙塔,到收藏單位面對日常在地庫保護的文物級藏品,聽取業内專家剖析古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特點,講述鑒定的方法,獲得了大量依賴教科書與版本學所無法得到的直觀認識,提高了鑒别版本的技能。目前,此課程教學模式,已被多所高校效法,并受到圖書收藏單位的歡迎,顯示出其示範性和應用效果。

古籍鑒定與保護課程教學團隊包括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和其他方面的專家,人員具有不穩定性,教學活動組織不易。爲了充分吸收前期建設成果,合理安排教學内容和教學方式,非常有必要趁熱打鐵,編寫一部專業教材,以保障課程的内容穩定和持續開設。因此,我們以歷次課堂教學的講義爲基礎,藉助國家圖書館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珍貴文獻支持,編纂了這部《古籍鑒定與保護》教材。教材撰稿者主要是歷次現場教學的專家,爲加强内容的覆蓋範圍,還特别邀請了上海圖書館的陳先行先生和復旦大學的陳正宏先生加盟。我們希望完成一部立足學術前沿,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古籍鑒定與保護教材,藉之不僅可以學習古籍出版印刷知識,還能提高古籍鑒定的技能, 指導古籍修復保護的實踐。形式則是圖文并茂,既可作爲教材,又可作爲古籍收藏愛好者的指南。全書各章節撰稿人分工情况如下(按章次順序):

劉玉才(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第一章、編後記

陳紅彦(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二章、第三章

趙前(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四章

謝冬榮(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五章

艾俊川(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鑒定專業委員會委員),第六章、第七章

陳先行(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第八章

李際寧(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九章

薩仁高娃(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十章

陳正宏(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第十一章

拓曉堂(原中國嘉德古籍善本部總經理),第十二章

杜偉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十三章第一節

朱振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十三章第二節、第三節

田周玲(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第十四章

趙大瑩(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研究館員),第十五章

由于分工撰稿,作者專業背景不同,書寫風格有别,我們雖然力求整齊,恐仍存在諸如内容交叉、觀點齟齬之處,難以達至盡善。但是學校教學和業界對該教材的迫切需求,已不允許細細打磨,姑且先行印出,留待今後繼續修訂。希望專業同道和教材使用者,不吝指正,以利完善再版。

古籍鑒定與保護課程從規劃設計至今,歷經多輪次教學,其間得到國家圖書館張志清副館長和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兩任主任董洪利、廖可斌教授的大力支持。已故董洪利教授不辭體衰,親自帶領學生赴國圖上課的情景,思起令人淚目。在教材編纂告竣之際,謹向他們表達由衷的敬意。參與教學和教材撰稿的諸位同人,都是在本職工作之餘,完成此項額外的任務,亦向他們的精誠協作表示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助理、典籍與文化事業部主任馬辛民編審自始至終關心該書的出版,博士生張鴻鳴協助組織教學、整理書稿,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劉玉才 陳紅彦

2023年8月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