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文津流觞》丨刘菲、赵爱学:《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中的正字书述要》

正字书是指古代辨正文字类的字书,其内容主要是整理和辨析异体字,确定当时汉字的标准字形,规范文字的使用,促进文字的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社会动荡,而当时印刷术尚未出现,书籍的流传主要依靠手工抄写,导致俗字、讹字流行于世,文字使用非常混乱。唐代社会统一,生活安定,施行科举考试带动教育发展,开始重视规范文字使用。到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同样也对字形的稳定和规范使用提出了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重视,学者积极参与,唐宋时期正字之风异常盛行,产生了一批以《干禄字书》《佩觿》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正字书。到元明时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仍有正字书问世,尤其明代因通俗文学和白话小说兴盛,又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产生了《俗书刊误》等正字书。这些正字书辨析异俗、匡正讹误,为纠正历史上不同时期文字使用混乱、确定标准字形做出了贡献。这些字书为当时的文字规范使用提供了参考,在提倡使用规范字、限制异体字、促进文字统一方面颇有成效。而其中体现的规范理念和正字方法以及经验教训,对当前的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整理《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佩觿》《龙龛手鉴》《复古编》《字鉴》《俗书刊误》等8种历代有代表性的正字书,在国家图书馆(下文简称“国图”)古籍特藏中的存藏情况,也通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中国古籍总目》[2]、《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3]、《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4]、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5]、中国台湾中文古籍联合目录[6]、日本所藏中文古籍联合目录[7]等,附带调查国图以外存藏,以求相对全面反映此8种正字书的存世情况,为进一步利用和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图1 清抄宋本《干禄字书》

一、《干禄字书》 

《干禄字书》一卷,唐颜元孙撰。成书于唐玄宗时期。颜元孙(?—732),字聿修,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市)人。颜师古四世从孙。垂拱年间进士,历任长安尉,太子舍人,滁、沂、濠州刺史。其祖颜师古精通文字训诂,为时人推重,贞观年间任秘书少监时,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雠校楷书,录字体数纸,为正文字的楷模,时人称为“颜氏字样”。颜师古《字样》是辨正文字类字书的开创之作。颜元孙在其基础上参校是非,较量同异,编成《干禄字书》,提供规范字形,供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以及官吏书写公文参考,故名“干禄”。

该书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序编排,同声下以206韵次为序,大体与陆法言《切韵》一致。各字首列“俗、通、正”等同字异体字形,字头下指出所列字形“俗、通、正”分属情况,个别字还有注音释义。对形近容易混淆的字,也列在一起加以辨析。如同偏旁字较多,则只列一字为代表,注明“他皆仿此”或“诸同声音皆准此”等。颜氏认为“俗、通、正”三体各有所用,作者自序云:“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账、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8]

“俗、通、正”三体各有所用,既尊重客观实际,又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意见。这种正字观点符合文字发展的特点和实际使用的需要,对唐代文字的使用实践起指导作用,同时也对汉字楷书的通行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为习字、用字提供了依据,成为汉字规范的样本。据施安昌先生统计,初唐碑刻和写经中通、俗字体很常见,中唐、盛唐以后逐渐减少,正体字增加,这体现了《干禄字书》等正字书籍“提倡正字、限制异体字是颇有成效的,是唐代文字进一步趋向统一的反映。……从文字改革的角度来看确定正字和限制异体,实际上是文字规范化的两个方面。”[9]“俗、通、正”三体这种处理方法为后来的正字字书所吸收,对汉字正字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先生还指出,颜元孙在《干禄字书》所列举的字形中体现了汉字简化的倾向。以上这些都对后世正字产生了影响,直到如今当代汉字使用规范化、简体化工作依旧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当然应当注意,该书对字形、字义的辨析亦有失误,不过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虽皆不免千虑之失,然其书酌古准今,实可行用,非诡称复古,以奇怪钓名。言字体者,当以是为酌中焉。”[10]   

《干禄字书》成书后先是摹勒上石,后有雕版。刻石共有三次。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其侄颜真卿在任湖州刺史时,手书并镌刻于石。因传拓过多,磨泐严重,开成四年(839)湖州刺史杨汉公又重摹刻石。此二次刻石拓本都称为“湖本”,今皆不存。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宇文时中复摹刻于四川潼川府(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府学,人称“蜀本”,现存有宋拓本。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宝祐丁巳(1257)衡阳陈兰孙始以“湖本”镌木(国图藏此本清抄本,图1),清马曰璐据以翻刻,即四库全书底本。目前流传所见较早刻本为明嘉靖六年(1527)孙沐万玉堂刻本,国图有藏。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干禄字书》各版本[11]

拓本4种:

1.宋拓本。宋绍兴十二年宇文时中刻石。经折装,1册,每开5行9字,小字双行。(善拓6)

2.清乾隆嘉庆间拓本。宋绍兴十二年宇文时中刻石。整幅,1张,高189厘米,宽113厘米。正文分5列,列35行,行9字。顾广圻、铁琴铜剑楼旧藏,丁惠康捐赠。(顾专586)   

3.清乾隆嘉庆间拓本。宋绍兴十二年宇文时中刻石。整幅,1张,高168厘米,宽113厘米。正文分5列,列35行,行9字。顾广圻、铁琴铜剑楼旧藏,丁惠康捐赠。(顾专587)

4.旧拓本。宋绍兴十二年宇文时中刻石。整幅,2张,高187厘米,宽113厘米;高168厘米,宽115厘米。正文分5列,列35行,行9字。(各地10456)

善本古籍7种:

1.明嘉靖六年孙沐万玉堂刻本。半叶8行17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1册。(07970)

2.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荆山书林《夷门广牍》本。半叶9行18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单边。1册。清袁芳瑛校、周叔弢跋(17876)。另存3部《夷门广牍》本(07561、A01515、T1035:15)。

3.明末宛委山堂《说郛》本(与《佩觿》合刻)。半叶9行20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T00697:88)

4.明端始堂刻本(与《佩觿》合刻)。半叶8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3册。(A00033)

5.清顺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说郛》本(与《佩觿》合刻)。半叶9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T00698:87)

6.清初毛氏汲古阁影明抄本(与《佩觿》合抄)。半叶8行17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1册。(07971)

7.清抄宋本。半叶4行7或8字,小字双行,无直格,白口,四周单边。1册。(15171)

普通古籍8种:

1.清嘉庆九年(1804)崇雅堂刻《字学四种》本。半叶7行16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1册。(字100.5/8569:1)

2.清道光十五年(1835)朝邑刘氏刻《青照堂丛书》。半叶9行20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李元春评阅。(8070:77)   

3.清同治十二年(1873)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与《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合刻)。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424:56)

4.清同治十三年(1874)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与《五经文字》合刻)。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65317:57)

5.清同治十三年味腴山馆刻《字学三种》本。半叶7行16字,白口,左右双边。1册。(字100.5/8953:1)

6.清光绪八年(1882)刻《后知不足斋》本。半叶4行7字,小字双行字数不一,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10407:9)

7.清光绪十年(1884)鉴古书局影印同治十三年味腴山馆刻《字学三种》本。半叶7行16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字100.5/8593.1:1)

8.清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蜚英馆《古经解汇函》本(与《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合刻)。1册。(64303:16)

(二)国图以外藏本[12]

1.明刻本。1册。藏常州市图书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下文简称“古籍普查数据库”)

2.清初刻本。2册。藏重庆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3.清康熙六年(1667)陈上年刻《辑刻三种》本(与《广韵》《音论》合刻)。藏湖北省图书馆。(《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13]、湖北省图书馆网站书目数据)

4.清康熙马氏丛书楼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5.日本宽永四年(1707)跋井上氏秋闲刊本。藏日本一桥大学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6.清乾隆六年(1741)朱振祖抄本。藏南京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7.清嘉庆十年(1805)江宁王氏书局刻本。1册。藏吉林省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8.清江宁王氏书局刻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9.清嘉庆十年仁和龚丽正刻本。1册。藏温州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0.清仁和龚氏抄本。藏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台湾中文古籍联合目录)

11.日本文化十四年(1817)覆刻陈兰孙本。佚名批校。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

12.日本文化十四年(1817)东都浅仓屋久兵卫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

13.日本明治十三年(1880)东京山中喜太郎刊本。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14.清刻本。1册。藏福建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5.清刻本。1册。藏盐城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6.清刻本。1册。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7.清末刻本。1册。藏吉林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8.清抄本。丁传校,吴城、丁丙跋。藏南京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9.清拓本。1册。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图2 清嘉庆拓本《五经文字》[15]

二、《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三卷,唐张参撰。成书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张参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至代宗时期。唐玄宗时期举明经,大历年间授国子司业。大历十年(775)六月,奉诏校勘五经文字,书于太学讲论堂东西厢壁上。该书是为解决当时阅读经典和科举考试的需求,收录《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文字,故名《五经文字》。五经之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二书文字。   

全书收经传文字3235个。编排方式不以四声为序,改为部首编排法,书中《序例》云:“今则采《说文》《字林》诸部,以类相从,务于易了。”[14]把《说文解字》《字林》的540部合并调整为160部。字头多以异体字并列字头,指出出处,如卷上木部“桃图片,上《说文》下《石经》”。或以形近字并列,指出字形、读音差别,或简单释义,如卷中玉部“班斑,上从刀,分也;下从文,采也”。亦有单列字头,仅指明读音、释义,则辨正文字之外,对《五经》中常出现的字进行简单说解,起到字典作用,如卷上木部“椯,丁果反,捶也”。

该书针对当时经典文字书写混乱的问题,辨析读音,考正字形,对当时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好的作用,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自有《五经文字》以后才有了一定的规范。

该书最早写于太学讲论堂东西厢墙壁之上,唐太和年间(827—835)国子监祭酒齐暤、司业韦公肃易刻为木板。唐开成二年(837)刻成十二经,《五经文字》附在十二经之后,石现存西安碑林。清代以前,该书雕版印本不传,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项絪据碑本刻版,清乾隆五年(1740)马氏丛书楼又据宋拓本翻刻。目前所见存世较早的版本是清初席氏酿华草堂影印宋抄本,国图有藏。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五经文字》各版本

拓本7种:

1.清嘉庆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线装,3册,每开5行,大小字不等。(a258:110—112)

2.清至民国间拓本(与《九经字样》合拓)。唐开成二年刻石。线装,5册,每开5行,大小字不等。(a085)

3.旧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经折装。2册。存卷上、卷中。(裱本491)

4.旧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整幅,10张,高200厘米,宽66厘米不等。梁启超旧藏。(各地1949)

5.旧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整幅,10张,高200厘米,宽66厘米不等。(各地1961)

6.旧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整幅,10张,高200厘米,宽66厘米不等。(各地1967)

7.旧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整幅,9张,高200厘米,宽66厘米不等。(各地2959)

善本古籍4种:

1.清初席氏酿华草堂影印宋抄本。半叶8行14字,小字双行21字。3册。(07973)

2.清康熙五十四年项絪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半叶9行,大小字不等,细黑口,四周单边。1册。(17034)

3.清乾隆孔继涵刻《微波榭丛书三十九种》本。2册。(T00696:17—18)

4.清康熙马氏丛书楼刻、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汇印《玲珑山馆丛刻》本。6册。(T01534:1—6)。另存1部《玲珑山馆丛刻》本。3册。(T01535:1—3)

普通古籍9种:

1.清乾隆马氏丛书楼本(与《九经字样》合刻)。半叶5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3册。(1728)   

2.清乾隆抄本(与《九经字样》合抄)。有朱笔校字。4册。(67399)

3.清道光十五年朝邑刘氏刻《青照堂丛书》(与《九经字样》合刻)。半叶9行20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李元春评阅。1册。(8070:76)

4.日本天保十五年(1844)《缩刻开成石经》本。半页8行19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3册。(3432:34—36)

5.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与《九经字样》《干禄字书》合刻)。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424:56)

6.清同治十三年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与《干禄字书》合刻)。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65317:57)

7.清光绪九年(1883)《后知不足斋》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半叶5行9字,小字双行16字,白口,四周单边。2册。(10407:7—8)

8.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古经解汇函》本(与《九经字样》《干禄字书》合刻)。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64303:16)

9.民国十五年(1926)皕忍堂模刻开成石壁本。半叶5行8字,小字双行16字,白口,四周单边。3册。(636:67—69)

(二)国图以外藏本

1.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7册。藏吉林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2.清乾隆五年马氏丛书楼影宋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藏首都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3.清乾隆丛书楼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4.清马氏丛书楼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3册。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5.清丛书楼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4册。藏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6.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孔氏红榈书屋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藏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7.清乾隆三十三年孔氏红榈书屋刻本。1册。藏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8.清乾隆孔氏红榈书屋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2册。藏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9.清红榈书屋刻本。10册[16]。藏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0.清乾隆刻本。3册。藏扬州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1.清乾隆刻本(与《九经字样》合刻)。4册。藏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2.日本文化七年(1810)官刻本。藏宫内厅书陵部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13.清刻本。3册。藏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4.清刻本。1册。藏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图3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项絪刻本《新加九经字样》

三、《九经字样》 

《九经字样》一卷,又称《新加九经字样》,唐唐玄度撰。成书于唐太和七年(834)至开成二年间。唐玄度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文宗时期,曾任翰林待诏、朝议郎,太和七年奉诏覆定石经字体。据书前之序,可知编纂主旨:“(《五经文字》)传写岁久,或失旧规,今删补冗漏,一以正之;又于《五经文字》本部之中,采其疑误旧未载者,撰成《新加九经字样》一卷。”[17]书名中“九经”是指《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唐开成二年石经刻成,除上述“九经”,也刻了《孝经》《论语》《尔雅》,即后来的“十二经”,《九经字样》与《五经文字》附在经文之后。   

该书共收录421字,分76部,其编纂体例大致与《五经文字》相同。书前开成二年八月牒述及该书辨正文字原则:“古今体异,隶变不同,如总据《说文》,即古体惊俗;若依近代文字,或传写乖讹。今与校勘官同商较是非,取其适中。”正文各字头一般列出两个或多个异体字形,字头下辨析字形异同、正讹,指出字形出处,如人部“图片保,养也,从人从子从八。上《说文》下隶变”。有的字头仅一列一形,字头下指出错讹之形,如牛部“牟,牛鸣也。作图片讹”。又有字头仅一形,且为常见字,字头下仅说解字的结构,应是为避免误解字的偏旁,如衣部“初,从衣从刀”。大概是为了提示不要误为从“礻”旁。该书注音与《五经文字》不同,改反切法为用同音字标注的“直音”法。若没有同声的同音字可注,就区分四声,以某平、某上、某去、某入形式标注。

该书成书即附于《五经文字》之后,历代多以二书合刻合订。所收文字皆为《五经文字》所未收,解说精详,取舍精当,与《五经文字》相辅相成。此书在辨正字形、规范当时汉字使用方面有重要作用。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九经字样》各版本   

拓本3种:

1.清嘉庆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线装,2册。每开5行,大小字不等,小字双行。(a258:112—113)

2.清至民国间拓本(与《五经文字》合拓)。唐开成二年刻石。线装,5册。每开5行,大小字不等。(a085)

3.旧拓本。唐开成二年刻石。经折装,1册。每开5行,大小字不等,小字双行。(裱本492)

善本古籍4种:

1.清初席氏酿华草堂影印宋抄本。半叶8行14字,小字双行20字。1册。(07974)

2.清康熙五十四年项絪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图3),半叶9行,大小字不等,细黑口,四周单边。1册。(17034)

3.清乾隆孔继涵刻《微波榭丛书三十九种》本。1册。(T00696:19)

4.清康熙马氏丛书楼刻、清道光二十九年汇印《玲珑山馆丛刻》本。2册(T01534:7—8)。另存1部《玲珑山馆丛刻》本。1册。(T01535:4)

普通古籍9种:

1.清乾隆马氏丛书楼本(与《五经文字》合刻)。半叶5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3册。(1728)

2.清乾隆抄本(与《五经文字》合抄)。有朱笔校字。4册。(67399)

3.清道光十五年朝邑刘氏刻《青照堂丛书》(与《五经文字》合刻)。半叶9行20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李元春评阅。1册。(8070:76)

4.日本天保十五年《缩刻开成石经》本。半叶8行19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1册。(3432:37)

5.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与《五经文字》《干禄字书》合刻)。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424:56)  

6.清同治十三年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65317:58)

7.清光绪九年《后知不足斋》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半叶5行9字,小字双行16字,白口,四周单边。2册。(10407:7—8)

8.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古经解汇函》本(与《五经文字》《干禄字书》合刻)。半叶10行21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64303:16)

9.民国十五年皕忍堂影刻开成石壁本。半叶5行8字,小字双行16字,白口,四周单边。1册。(636:70)

(二)国图以外藏本

1.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7册。藏吉林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2.清乾隆五年马氏丛书楼影宋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藏首都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3.清乾隆丛书楼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4.清马氏丛书楼本(与《五经文字》合刻)。3册。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5.清丛书楼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4册。藏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6.清乾隆三十三年孔氏红榈书屋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藏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7.清乾隆孔氏红榈书屋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2册。藏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8.清乾隆刻本(与《五经文字》合刻)。4册。藏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图4 明嘉靖六年(1527)孙沐万玉堂刻本《佩觿》

四、《佩觿》

《佩觿》三卷,宋郭忠恕撰。本书成书于北宋早期。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阳人。历任国子博士、国子监主簿,通小学,除了《佩觿》,还著有《汗简》。“佩觿”之名取自《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是“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角锥”。作者自序云:“《佩觿》者,童子之事得立言于小学者也。”[18]说明此书为学童习字所用。

全书分三卷,内容为“三段十科”。卷上为“三段”,即“造字之旨”“四声之作”“传写之差”,主要申明编写主旨,全面阐述了由于字义穿凿附会、方言读音差异、形近字传写偏差等方面造成文字使用讹误歧义的现象,让学童了解文字使用中的易犯的错误,同时认识到辨正文字的重要性。卷中、卷下将形近字以平、上、去、入四声相对情况分为“十科”,即“平声自相对、平声上声相对、平声去声相对、平声入声相对、上声自相对、上声去声相对、上声入声相对、去声自相对、去声入声相对、入声自相对”。字头多为两两相对排列,也有少数并列三四字,字头下详细辨正字形、音、义的异同,注音用反切法,如卷中“平声上声相对”之“壬𡈼,上如林翻,北方干也,字中画长;下他顶翻,人𡈼然而立也,从人下土”。

该书辨别形近之字,注音、释义、辨形,简约明了,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童识字和防止日常书写错误,有别于其他正字书规范异体字等同字不同形体。郭忠恕通小学,又精通古文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洞解六书,故所言具中条理。……所论较他家精确多矣。”[19]

关于该书版本,目前所见较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六年孙沐万玉堂刻本,国图有藏。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佩觿》各版本:

善本古籍9种:

1.明嘉靖六年孙沐万玉堂刻本(图4)。半叶8行17字,小字双行26字,白口,左右双边。2册(07975)。另存1部万玉堂刻本。1册。(18156)

2.明万历十二年(1584)李齐芳刻本。半叶8行14字,小注28字,白口,四周单边。3册。附《辨证》一卷。(12293)

3.明端始堂刻本。半叶8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3册。(A00034)

4.明末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干禄字书》合刻)。半叶9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T0697:88)

5.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干禄字书》合刻)。半叶9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T0698:87)

6.清初毛氏汲古阁影明抄本(与《干禄字书》合抄)。半叶8行17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海虞毛氏跋。1册。(07972)

7.清康熙四十三至五十三(1704至1714)《泽存堂五种》本。半叶10行大小字不等或8行17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T04094:13、A02155)

8.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张士俊《泽存堂五种》本。半叶8行17字,小字双行26字,白口,左右双边。1册。清吴骞校并跋、翁方纲、罗有、高桂馥校,朱昌燕跋。(06002)。另存康熙四十九年《泽存堂五种》本4部。(07976、09325、A02123、T04096)

9.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砚北偶钞》本。6册。(16890)   

普通古籍8种:

1.明刻《唐宋丛书》本。半叶9行20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8502:12)

2.清乾隆二十七年刻《砚北偶钞》本。半叶6行15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4册。(7977:7—10)

3.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字学三书》本。半叶8行17字,小字双行25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字100.5/82703:1)

4.清光绪十年刻《铁华馆丛书》本。半叶8行18字,小字双行,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1册。(8620:5)

5.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影印康熙四十九年《泽存堂五种》本。半叶8行17字,小字双行24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册。(字100.5/827.1:7)

6.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清芬堂丛书》本。1册。(10344:12)

7.清宛委山堂重修《说郛》本。1册。(42169:87)

8.清高程勋辑《续知不足斋从书》本。半叶9行21字,小字双行,黑口,左右双边。1册。(7881:7)

(二)国图以外藏本

1.明万历十八年(1590)吴期炤刻本。藏云南大学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2.明崇祯刻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3.清初傅山抄本。藏山西省博物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4.日本万延元年(1860)冈本保孝写本。藏东北大学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5.清光绪十年刻本。1册。藏西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6.清光绪十一年刻本。1册。藏吴江区图书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古籍普查数据库、台湾中文古籍联合目录)   

7.清光绪十四年刻本。藏江西省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8.清光绪十四年欲寡过斋刻本。1册。藏贵州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9.清光绪十六年梅雨田慎自爱轩刻本。1册。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0.清海宁许氏影宋刻本。2册。藏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1.清吴门徐元圃刻本。藏湖南省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12.清抄本。丁傅校。藏南京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13.清一隅草堂抄本。藏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台湾中文古籍联合目录)

14.清刻本。1册。藏金陵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图5  宋刻本《龙龛手鉴》

五、《龙龛手鉴》 

《龙龛手鉴》四卷,即《龙龛手镜》,辽释行均撰。成书于辽统和十五年(997)前后。释行均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辽会同至统和年间,字广济,俗姓于,幽州(今属北京市)人。编写此书是针对佛经文字“流传岁久,抄写时讹,寡闻则莫晓是非,博古则徒怀惋叹”现状,辨正文字,以便僧众阅读佛典。该书释智光序云:“矧以新音遍于龙龛,犹手持于鸾镜,形容斯鉴,妍丑是分。”[20]故名曰《龙龛手镜》。宋熙宁年间从契丹传入,宋人重刻此书时,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镜”为“鉴”。

该书收26430余字,共分242部,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四卷,最末设“杂部”,收录难以按照偏旁归类的杂字。各部内又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序,便于检字。全书按音序排列开音序检字法先河。收字仿《干禄字书》体例,每字下标明“正”“俗”“通”“今”“古”及“或作”等。所谓“正”“俗”“通”与《干禄字书》基本相同,“今”则是指流行于当时的通常写法,规范性较强;“古”是指通行于古代但当时已不再通行的写法。字头下除标明“正”“俗”等,有简单注音释义,最后注明所收异体数量,如卷一上“人部”之“图片,古,图片,正,图片,今,他尧反,轻也,佚也。三”。该书同字于各形先注明“俗”“通”等情况,与其他字书未集中排列各形再统一说解不同,不便观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明其收字范围:“于《说文》《玉篇》之外多所搜辑,虽行均尊其本教,每引《中阿含经》《贤愚经》中诸字,以补六书所未备,然不专以释典为主。”[21]该书收集了大量俗体、异体,反映了当时汉字使用的实际情况,提供了研究汉字流变的珍贵资料,又通过标明“正”“俗”“通”“今”“古”等,对字的规范使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版本方面,目前流传所见较早的辽刻本藏于中国台湾,另有宋刻本,国图藏2部。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龙龛手鉴》各版本

1.宋刻本。半叶10行,大小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1册。仅存卷二。(07326)

2.宋刻本。半叶10行,大小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5册。卷二配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09589)

3.明影宋抄本。半叶10行,无格。3册。(07982)

4.清刻本。半叶8行,大小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6册。清李慈铭跋。(A02127)

普通古籍8种:

1.清乾隆三十五至四十九年(1770—1784)刻《函海》本。半叶8行字数不等,小字双行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4册。(8383:52—55)

2.清乾隆刻《函海》本。半叶10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2册。(37618:23—24)

3.清嘉庆十四年刻《函海》本。3册。(10329:34—36)

4.清道光五年(1825)刻《函海》本。3册。(10330:36—38)

5.清末刻《函海》本。半叶10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双鱼尾。4册。(40551:45—48)

6.清虚竹斋刻本。半叶8行字数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6册。(字139/617.1)

7.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涵芬楼影宋《续古逸丛书》本。3册。(字139/617.2)

8.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四部丛刊续编》本。3册。(10801:71—73)

(二)国图以外藏本

1.辽刻本。钱塘罗氏旧藏。藏中国台湾。(《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

2.宋嘉兴府刻本。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古籍总目》)

3.日本元和间古活字印本。藏日本宫城县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4.明刻清补修本。藏上海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5.清初抄本。藏上海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6.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经井斋影宋抄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7.清乾隆万卷楼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22])

8.清嘉庆袁氏贞节堂抄本。3册。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9.清嘉庆刻本。6册。藏福建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0.清刻本。姚觐元录,钱保塘批校。藏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1.清刻本。3册。正文第一叶、卷四尾叶为手抄补配。藏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2.清刻本。8册。孙丹阶题识。藏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3.清刻本。3册。藏黑龙江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4.清刻本。4册。藏苏州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5.清刻本。5册。藏温州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6.清刻本。10册。藏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7.清刻本。1册。藏嘉善县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8.清刻本。6册。藏新疆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9.清刻本。3册。藏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20.清末刻本。2册。藏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21.清抄本。藏浙江图书馆。(《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

22.清抄本。存三卷。藏辽宁省图书馆。(《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中国古籍总目》)

图6  元至正六年(1346)吴志淳好古斋刻本

六、《复古编》 

《复古编》二卷,宋张有撰。成书于宋大观四年(1110)[23]。张有,字谦中,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宋徽宗时期,浙江湖州人。该书以《说文解字》为本,辨别文字正俗,以复《说文解字》之古,故名“复古”。

书中收录俗字与古字相违者共3000余字,按四声分别编排。以《说文解字》为准,字头为篆文,字头下为相应楷体字形(有的为篆文隶定字形),以及释义(多据《说文解字》释义),再指出其别字、俗体,指明其“非”。下卷附有辨正6篇:联绵字、形声相类字、形相类字、声相类字、笔迹小异字、上正下讹字。分别辨正异体字、形近字、音近字、俗体字、讹字形、音、义之异同。

该书以复《说文解字》之古为目的,辨正严格,强调《说文解字》在统一规范文字方面的正统地位,且“剖析毫厘,至为精密”[24],指出了不少异体字,如“尼—图片”“舆—图片”,以及同音字,如“余—予”。但因过于笃信《说文解字》,没有认识到文字发展演进“趋简”等客观规律,以致泥古偏执。只要通行字体与小篆不合的,多认为是别字、俗字。颜元孙《干禄字书》序文曾言“总据《说文》,则下笔多碍”[25],认识要高明得多。盲目复古,尤其是根据篆体隶定字形,相当于生造了从未使用过的新字形,据此排斥已经形成的通行写法,严重脱离文字使用实际。如“戎”字以“图片”为正,此实为“戎”字篆体隶定字形,非通用字形,只存于字书。与此类似,清末民国时,学者多以篆体隶定字书写,不过是个人偏好,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文字发展规律。该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否定分别文,无视文字的分化演变”[26]。即不认同根据不同用法分化出来的分化字,以“奉”为正,以“捧、俸”为非。这不符合客观实际,也违背汉字发展演变的客观事实。总的来说,《复古编》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当时限制异体字使用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于该书版本,目前所见较早的版本是元至正六年(1346)吴志淳好古斋刻本,藏国图(图6)。常见本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葛鸣阳据桂馥、程晋芳等藏抄本刻本、清光绪八年淮南书局翻刻葛氏本等。

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复古编》各版本

善本古籍6种:

1.元至正六年吴志淳好古斋刻本。半叶7行,小字双行24字,白口,左右双边。2册。明杨哲跋,周叔弢跋。(07977)

2.明崇祯四年(1631)冯舒抄本。半叶6行,白口,左右双边。2册。明冯舒跋。(03378)

3.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葛鸣阳刻本。半叶5行,大小字不等,或9行16字,白口,四周单边。3册。(19049)   

4.清乾隆四十六年至正葛鸣阳刻本。半叶5行,大小字不等,白口,四周单边。2册。附校正1卷,附录1卷。(17186)

5.清抄本。半叶5行,大小字不等,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单边。2册。(07321)

6.清抄本。半叶6行,字不等,小字双行,无格。1册。(07322)

普通古籍6种:

1.清乾隆四十六年葛鸣阳刻本。半叶5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3册。(字139/557)

2.清光绪八年淮南书局刻本。半叶5行,字数不等,黑口,四周单边。3册。(161228)

3.清光绪八年淮南书局刻本。半叶5行,字数不等,黑口,2册。(143693)

4.清光绪十三年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本。半叶7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2册。(143861)

5.清光绪十八年香山刘熽芬小苏斋刻本。半叶5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6册。(字139/557.2)

6.民国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935—1936)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三编》本。4册。(10804:34—37)

(二)国图以外藏本

1.明刻本。清冯龙官跋。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2.清乾隆四十五年京师琉璃厂刻本。藏武汉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3.清乾隆刻本。4册。藏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4.清乾隆刻本。3册。附校正1卷,附录1卷。藏吉林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5.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2册。附录1卷。藏天津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6.清嘉庆七年刻本。3册。附校正1卷,附录1卷,曾乐轩稿1卷,安陆集1卷。藏辽宁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7.清嘉庆二十年(1815)抄本。1册。藏天津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8.清嘉庆刻本。6册。附校正1卷,附录1卷。藏广州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9.清嘉庆刻本。2册,不分卷。藏吉林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0.清道光十五年莫友芝抄葛氏本。藏上海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11.清同治十二年抄本。徐康校。不分卷,藏上海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12.清同治十三年桂中行抄本。藏南京图书馆。(《中国善本书目》)

13.清同治十三年抄本。藏上海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14.清光绪二年(1876)淮南书局刻本。3册。附录1卷。藏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5.清光绪七年(1881)袁江安济抄本。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台湾中文古籍联合目录)

16.清抄本。2册。陆绍曾跋。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7.清抄本。6册。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8.清抄本。丁丙跋。藏南京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9.清抄本。2册。藏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20.清刻本。3册。藏绍兴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21.清刻本。2册。藏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22.日本明治(1868—1912)中新潟市嶋直太郎抄本。藏日本新潟县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图7 清康熙《泽存堂五种》本《字鉴》

七、《字鉴》 

《字鉴》五卷,元李文仲撰。李文仲,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元仁宗、英宗时期(1312—1323),长洲(今属江苏苏州市)人。据卷首颜尧焕等人的序文,该书是为补正其伯父李伯英《类韵》而作,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为依据,以六书辨正字形,考订沿袭之谬,对此前诸家字书均有驳正。

全书以四声统领206部,分五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每一字头下,先标反切注音,后引用《说文解字》说解字形字义,然后辨明正、俗、讹字体。对此前诸家字书,如《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佩觿》《增修互助礼部韵略》等书精当之处能善加引用,各书错漏之处能一一驳正。

该书作者于文字形体的正谬区别甚严,侧重从文字本源辨正文字,分析形体注重结构,同时尊重文字流变的规律,承认一些当时的通用字,“经史承伪日久,难遂罄改俗”,不一味拘泥古法,对当时的汉字规范化使用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后世正字书产生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云:“大旨悉本《说文》以订后来沿袭之谬,于小学深为有裨。……深得变通之宜,亦非泥古骇俗者所可比也。”[27]

目前所见该书较早的版本为清初抄本,国图有藏。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其书久无传本,康熙中朱彝尊从古林曹氏抄得,始付长洲张士俊刊行之云。”[28]张士俊刻《泽存堂五种》本后该书才易得。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字鉴》各版本:

善本古籍3种:

1.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半叶8行19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2册。清何煌校。(07983)

2.清康熙张士俊刻《泽存堂五种》本(图7)。半叶8行19字,白口,四周单边。1册。清吴骞跋并临钱馥校注(01956)。另有《泽存堂五种》本2部。(07984、T04094:17—18)   

3.清道光五年许梿研经书塾刻本。半叶7行19字,黑口,左右双边。2册。(12295)另存许梿研经书塾刻本1部。1册。(A02125)                      

普通古籍6种:

1.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泽存堂五种》本。半叶8行18字,小字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2册。(字100.5/827:17—18)

2.清道光二十年(1840)巴县刻《字学三书》本。半叶8行18字,小字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2册。(字100.5/82703:3—4)

3.清光绪十年刻《铁华馆丛书六种》本。半叶8行19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1册。(8620:4)

4.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影印《泽存堂五种》本。半叶8行18字,小字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1册。(字100.5/827.1:8)

5.清光绪十六年刻《清芬堂丛书四十九种》本。2册。(10344:13—14)

6.清抄本。5册。(字139/684.1)

(二)国图以外藏本

1.清初抄本。清朱彝尊跋,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籍总目》)   

2.日本文化六年(1809)长谷川长诚写本。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3.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4册。藏重庆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4.清道光二十年巴县知静阁刻本。4册。藏新疆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5.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韩杨氏知静阁刻本。藏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

6.清光绪十一年吴郡徐元圃刻本。6册。藏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7.清光绪十一年刻本。藏江西省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古籍普查数据库)

8.清朱氏曝书亭刻本。1册,藏南京图书馆。(该馆网站书目数据)

9.清刻本。藏南京图书馆。(《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

10.清刻本。2册。藏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1.清刻本。1册。藏金陵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2.清末石印本。1册。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3.清抄本。5册。杨绍廉题记并校。藏温州市图书馆、瑞安市文物馆。(古籍普查数据库)

14.日本旧抄本。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

图8 《四库全书》本《俗书刊误》

八、《俗书刊误》 

《俗书刊误》十二卷,明焦竑(1541—1620)撰。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应天府江宁(今属江苏南京市)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除《俗书刊误》,另著有《易筌》《庄子阙误》《国史经籍志》《焦氏笔乘》等书。明代通俗文学非常发达,白话小说也很兴盛,俗字俚语在书面使用中也变得频繁,社会用字较为混乱,文字使用又到了一个亟须规范的时期。作者有感于当时“学者师心无匠,肆笔成讹,盖十居六七者有之”[29],遂作《俗书刊误》辨正字体,为当时规范汉字使用提供依据。

该书共十二卷,前四卷以四声为纲统领部首,共分76部,收录俗字、讹字,加以辨析,指明正字;卷五考字义,收录40余字,字头下详细论述其字音、字形、字义;卷六考骈字,罗列异体字;卷七考字源,收录历代文献中总结的生僻字;卷八考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卷九考字音相同,字形字义不同的同音字;卷十考字形同音异,即多音字;卷十一考俗用杂字;卷十二考字形相近易伪。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学术眼光下字与字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

该书考辨详密有据,又切于实用,能认识到汉字发展规律,在依据古书纠正当时俗字讹文的同时,也不拘泥古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辨最详,而又非不可施用之僻论,愈于拘泥篆文,不分字体者多矣。”[30]

此书版本目前所见较早的是明万历间见过斋刻本。国图藏本及其他藏本目录如下。

(一)国图藏《俗书刊误》普通古籍1种

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934—1935)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2册。(10609:495—496)

(二)国图以外藏本

1.明万历见过斋刻本。藏福建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库、《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2.清抄本。藏浙江图书馆。(《中国古籍总目》)

3.清乾隆间朱丝栏抄四库全书本。藏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台湾中文古籍联合目录)

刘菲(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赵爱学(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本文刊发于:《文津流觞》(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185-210页。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 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巴蜀书社,1997年。

[4]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编:《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 http://202.96.31.78/xlsworkbench/publish(2021-10-30检索)。

[6] 台湾中文古籍联合目录, 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Search/Index/2(2021-10-14检索)。

[7]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联合目录,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2021-10-14检索)。

[8]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明嘉靖六年(1527)孙沐万玉堂刻本。

[9] 施安昌:《唐人〈干禄字书〉研究》,《颜真卿〈干禄字书〉》,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95页。

[10]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85页。

[11] 国图藏各版本条目后括号内为藏品索书号,拓本与善本古籍藏白石桥总馆,普通古籍藏文津街分馆。

[12] 国图以外藏本条目后括号内为版本信息来源。

[13] 《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作清康熙五年(1666)。

[14] 〔唐〕张参:《五经文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项絪刻本。

[15] 此本割裱装帧顺序有误,卷端书影左右非连续,中间所缺部分误装在“机”“杼”字之后。

[16] 此条著录似有问题,《五经文字》内容当不至于有二十二卷10册之多。新疆大学图书馆网站书目数据亦如此,存疑。

[17] 〔唐〕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项絪刻本。

[18] 〔宋〕郭忠恕:《佩觿》,明嘉靖六年(1527)孙沐万玉堂刻本。

[19]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088页。

[20] 〔辽〕释智光:《龙龛手鉴·序》,清虚竹斋刻本。

[21]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097页。

[22] 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http://rbdl.calis.edu.cn/aopac/pages/Search.htm(2021-10-16检索)。

[23] 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葛鸣阳刻本陈瓘序。

[24]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093页。

[25] 〔唐〕颜元孙撰:《干禄字书》,清初毛氏汲古阁影明抄本。

[26]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27]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100页。

[28]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53页。

[29] 〔明〕焦竑撰:《俗书刊误·序》,《四库全书》本。

[30]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106页。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