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书志》|陳才《晦庵集》

  晦庵集

  上海博物館圖書館 陳才

  上海博物館707.122/111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2765

  《晦庵集》一百卷;《续集》五卷;《别集》七卷。(宋)朱熹撰。清乾隆內府寫南三閣四庫全書本。一冊。包背裝。存一卷:卷七十三。

  【題著説明】卷七十三卷端首行頂格題“欽定四庫全書”,次行低一格題“晦庵集卷七十三”,再次行下題“宋朱子撰”。

  【著者簡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遯翁,謚曰文。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縣),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歷任同安主簿、樞密院編修官、知州、提舉浙東茶鹽公事、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等職。《宋史》有傳。朱熹得二程之傳,又吸收周敦頤、邵雍、張載之長,集理學之大成,自覺以接續孔孟道統自任,成爲近八百年來學術史、文化史、思想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學者,對孔子學説及儒家思想的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著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詩集傳》《儀禮經傳通解》《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資治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録》《伊洛淵源録》《小學》《周易參同契考異》《楚辭集注》等,其門人輯其言論爲《朱子語類》《朱子語録》《朱子語略》等。

  【內容】本冊爲南三閣《四庫全書》零本。卷七十三爲“雜著”,計八十葉。內容包括《讀余隱之尊孟辨》和《胡子知言疑義》兩部分,是朱熹對余允文《尊孟辨》、胡宏《知言》的評論或辨析。

  【刊印者】清内府寫本。

  【行款版式】朱絲欄鈔本。半葉八行,行約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版心上記“欽定四庫全書”,魚尾下小字雙行記書名“晦庵集”、卷數“卷七十三”,再下記頁碼。版框20.8厘米×13.9厘米,開本27.7厘米×17.2厘米。

  【題名頁牌記】無。

  【刊寫題記】冊末護葉有“總校官編修臣吳裕德/編修臣胡榮/校對監生臣劉淇”。冊前護葉黃簽不存。

  【刻(寫)工】無。

  【避諱】“弘”字缺筆,“曆”字作“歷”。避清高宗諱。

  【序跋附録】無。

  【批校題跋】無。

  【鈐印】卷端甲面右上鈐“古稀/天子/之寶”白文方印,卷末乙面右上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書目著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録:“《晦庵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宋朱子撰。《書録解題》載《晦庵集》一百卷、《紫陽年譜》三卷,不云其集誰所編,亦不載《續集》。明成化癸卯,莆田黄仲昭跋稱,《晦庵朱先生文集》一百卷,閩、浙舊皆有刻本。浙本洪武初取置南雍,不知輯於何人。今閩藩所存本則先生季子在所編也。又有《續集》若干卷、《别集》若干卷,亦併刻之云云。是正集百卷,編於在手。然朱玉《朱子文集大全類編》稱在所編實八十八卷,合《續集》《别集》,乃成百卷,是百卷又不出在手矣。《别集》之首有咸淳元年建安書院黄鏞序,曰:‘先生之文正集、續集,潛齋、實齋二公已鏤版書院。建通守余君師魯好古博雅,搜訪先生遺文,又得十卷,以爲别集,其標目則一仿乎前,而每篇之下必書其所從得。’是《别集》之編出余師魯手,惟《續集》不得主名,朱玉亦云無考。觀鏞所序在度宗之初,則其成集亦在理宗之世也。此本爲康熙戊辰蔡方炳、臧眉鍚所刻,眉鍚序之,而方炳書後題曰‘朱子大全集’,不知其名之所始。考黄仲昭跋及嘉靖壬辰潘潢跋,尚皆稱‘晦庵先生集’,而方炳跋乃稱朱子故有大全文集,歲月浸久,版已磨滅,則其名殆起明中葉以後乎?惟是潢跋稱《文集》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與今本合,而與潢共事之。蘇信所作前序乃稱百有二十卷,已自相矛盾。方炳手校此書,其跋又稱原集百卷續集十卷别集十一卷,其數尤不相符,莫明其故,疑信序本作百有十二卷,重刻者偶倒其文,而方炳跋則繕寫筆誤,失於校正也。方炳跋又稱校是書時,不敢妄有更定,悉依原本,即續、别二集亦未依類附入,頗得古人刊書謹嚴詳慎之意。今通編爲一百一十二卷,仍分標《晦庵集》《續集》《别集》之目,不相淆亂,以存其舊焉。”

  【遞藏】此本當自南三閣而流落民間,再至上海博物館,惟其間具體遞藏信息不詳。

  【其他】此本略有水漬和殘損,舊有修復。原書絹面不存,亦有改裝。正文有六十七處白灰塗改,其中六處爲替換違礙文字,六十一處爲改正書寫錯誤。

  【按語】

  1.此本或爲文瀾閣本,詳情可參見陳才《上海博物館藏四庫全書本〈晦庵集〉殘本述略》[1]。

  浙江圖書館藏文瀾閣本《晦庵集》缺原抄本卷七十三。《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載文瀾閣本《晦庵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別集》七卷的版況爲:“原抄卷一至十三、十五、三十至四十五、四十七至五十七、六十五至七十一、九十、九十二、九十五下,續集卷一、四、五,補丁抄。”[2]

  2.《四庫全書》收録諸書的作者中,除先秦諸子和道家方外之人外,被尊稱爲“子”者,漢代以後唯朱熹一人。乾隆修《四庫全書》,雖明確主張調和漢宋,然仍十分尊崇朱熹。

  3.除《四庫全書》本外,《晦庵集》重要版本還有:宋刻元明遞修浙刻本《晦庵先生文集》(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元明遞修閩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圖書館藏)、明天順四年(1460)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一年(1532)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

  4.《晦庵集》現代整理本有:朱幼文、劉永翔等整理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3],經重新修訂後收入《新訂朱子全書(附外編)》[4];又有郭齊、尹波點校本《朱熹集》[5]。

  参考文献

  [1]陳才《上海博物館藏四庫全書本〈晦庵集〉殘本述略》,《上海博物館集刊》第13期,上海書畫出版社,2022年,第420—431頁。

  [2]浙江圖書館編《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1頁。

  [3]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10年修訂版。

  [4]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新訂朱子全書(附外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5]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