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樊川文集夹注》:从南宋人视角解读杜牧诗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

  畅通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武林无树起秋风。

  —— 唐·杜牧《登乐游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唐·杜牧《山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杜牧的诗,文辞清丽,情韵跌宕,既有友情义烈、爱情唯美,又有家国天下的厚重,江湖庙远的旷达。杜牧的诗不似李白的豪迈大气,有别于杜甫的沉郁顿挫,读起来给人一种辞句清丽、情韵悠长之感。既有优美的辞句意境,又能品出深邃的情感寄托,在唐诗中颇为少见。

  最早的杜牧诗文集注本,全球只此一本的经典古籍

  杜牧是我国晚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子,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所以他的诗文集均以“樊川”名之。唐朝时期有地名叫樊川,杜牧的祖父杜佑在此建有别墅,晚年的杜牧常居于此,自称樊川子。所以他的诗文集均以“樊川”名之。杜牧曾对其外甥裴延翰说:“以后你为我的文集作序,称为樊川集。”杜牧去世后,裴延翰编辑其诗文,果然命名为《樊川文集》。

  裴延翰编辑的《樊川文集》,共二十卷。晁公武撰的《郡斋读书志》卷十八著录的《樊川集》为二十卷外集一卷,外集不知为何人所辑。南宋熙宁间有二十二卷本现在传世。除此之外,见之于国内刻印的,还有《樊川诗集》四卷,即是《樊川文集》的前四卷删去卷一的赋三首。还有《杜樊川集》十七卷,为明末朱一是、吴玙评点,只收文和赋而删其诗,亦传世。

  其实唐末时期,杜牧的诗在民间脍炙人口,却很少有人为其诗文作注。清代嘉庆年间桐乡冯集梧曾为《樊川诗集》作注,并对其中的典故、词语、背景注释颇为详尽,书前有吴锡麒的序。冯集梧一直认为自己是为杜牧诗作注的第一人。其实早在南宋时,就有人为杜牧诗文进行校注了,只是冯集梧不熟悉罢了。而南宋人的注本就是《樊川文集夹注》。

  《樊川文集夹注》是目前国内现存有明确刊刻年代的最早刻本。此书最早被发现是在日本学者森立之的《经籍访古志》卷六中,在《日本访书志》卷十四中也有详细记载。确认《樊川文集夹注》为朝鲜刻本,唐杜牧撰,南宋人注。

  此书刊刻于明正统五年(1440)朝鲜全罗道,是现存最早的杜牧文集的刻本,鲜为人知。书后有刻书牌记:“正统五年六月日全罗道锦山开刊。”牌记后有郑坤的跋:“小杜诗古称可法,而善本甚罕,世所有者多鲁鱼,学者病之。今监司权公克和与经历李君蓄议之,符下知锦山郡事李君赖,令详校前本之讹谬而刊之。始于庚申三月,历数月而告成,公之嘉惠学者其可量哉。前通政大夫成均大司成知制教郑坤跋。”跋后有权克和、李蓄、李赖、孔硕、尹起宗、尹汉等六人的衔名。

  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明正统五年刻本

  杜牧诗集的重要校本,为深入解读传统文化习俗提供巨大研究价值

  与冯集梧注本相比,《樊川文集夹注》有优于冯注本的地方。例如:卷一《杜秋娘诗(并序)》“四朝三十载”句,《樊川文集夹注》引用《唐书》中《帝纪》里的部分文字:“《唐书》帝纪,宪宗在位十五年,穆宗四年,敬宗二年,文宗十四年,共四朝三十五年。”记述清晰详细。而冯注只写了:“《旧唐书·郭子仪传》,柱石四朝。《尔雅》,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相较于《樊川文集夹注》,记述过于简略。

  《樊川文集夹注》补充了很多冯集梧注本未注的诗作。像冯注本没有对《樊川外集》进行注释,《樊川文集夹注》补充了这部分内容。例如《樊川文集夹注》外集《奉和仆射相公春泽稍愆圣君轸虑嘉雪忽降品汇昭苏即事书成四韵》“银阙双高银汉里”句下注:“神仙蓝采和踏歌: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崔嵬。”引用了蓝采和的踏歌词作为这句诗的注释。《辞海》解释,踏歌是古代人民群众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学者考证,蓝采和事迹最早记载于南唐沈汾撰的《续仙传》:“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行则振靴,言曰:‘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樊川文集夹注》引用的蓝采和的踏歌,便是改写《续仙传》中蓝采和唱的踏歌。

  《樊川文集夹注》还引用了已亡佚的《天宝传歌录》。其中卷四《闺情》中“娟娟却月眉”句下,引录《天宝传歌录》,注云:“贵妃尝作十眉新妆,宫中有效之:曰连头,曰八字,曰走山,曰倒晕,曰横云,曰惊翠,曰新月,曰却月,曰柳叶,曰媚眉。”释义详细。《天宝传歌录》作者佚,文献没有记载。此书当产生于天宝或以后,应还有其他内容,但已亡佚。冯注本对此句的注释很简单,仅释其典出于梁元帝《玄览赋》“望却月而成眉”。表现了唐代上层女性的发式,这是研究唐代服饰难得的资料。

  还有关于刑具的描述。《樊川文集夹注》卷四《秋思》“热去解钳釱”句下,引《汉书·陈咸传》,注云:“钳在颈,釱在足,皆以铁为之。”冯注本则引《梁书·汉武帝纪》,注云:“钳釱之刑,岁积于牢犴。”解释角度是不同的,《樊川文集夹注》偏于细致,刑具用法明晰。二书可以相互参照利用。

  图书实拍

  《樊川文集夹注》采用通用的古籍注释方式,即双行小注。每卷之末又有添注,即对该卷中没有注释或注释不完备的字句予以补充注释。同时,其中收录的注释文字和引用的佚书,与现存有关杜牧诗文集注释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的文献记载有很大差异,对文学研究、文献校勘、史学研究都有着十分珍贵的借鉴价值。目前,国内仅于一九九七年出版过影印版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未曾出版过点校本,因此出版此书意义更加重大。

  首次揭示杨贵妃死因之谜,为杨贵妃死因提供了全新资料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流传至今,历代文人墨客耗尽笔墨,极尽浪漫之能事。但是对杨贵妃的死却往往一笔带过,避重就轻,这也让人们好奇杨贵妃之死的真正原因。《樊川文集夹注》作为最接近杜牧时期的版本,对杨贵妃马嵬坡事件的描述较之后世更具有真实的一面。

  卷二《华清宫三十韵》“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句下,引用了已亡佚的古籍《翰府名谈·玄宗遗录》中近千字的资料,详述了杨贵妃缢死马嵬驿的过程。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起兵,攻陷潼关。唐玄宗逃往成都。在行至马嵬驿时,军队发生哗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死前对唐玄宗说了很多话,但是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对此记载仅寥寥数语,情节简单,没有细节。《玄宗遗录》的成书时代离事件更近,描述更为令人信服,也有大量细节。而且细节叙述自然,逻辑严密,合乎情理,并没有穿凿附会。比如描写了贵妃对玄宗的责怨,为自己的抗争辩解:“夫上帝之尊,其势岂不能庇一妇人,使之生乎!一门俱族,而及臣妾,得无甚乎!且妾居处深宫,事陛下何尝有过失,外家事妾则不知也!”再如:贵妃是经过两次帛缢乃绝:“左右以帛缢之,陈其尸于寺门,乃解其帛。俄而,气复来,其喘绵绵。遽用帛缢之乃绝。”这些细节在以往典籍记录都是没有的,为杨贵妃研究及文学创作提供了新角度。

  《玄宗遗录》成书于《翰府名谈》之前,《翰府名谈》在成书时记录了《玄宗遗录》,却仅保留了书名。南宋曾慥的《类说》保留了十二条,《永乐大典》保留了一条,却不见有《玄宗遗录》,故两本书均已亡佚。

  《木兰诗》的对比,为现存典籍文献提供校勘依据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之一,和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全诗歌颂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高贵品质与保家卫国的无畏精神。《木兰诗》传下来的最早版本是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较大的图书馆皆有藏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多家出版社有印本。全诗六十二句,三百三十个字。其中现在的通行版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樊川文集夹注》卷四《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梦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在“弯弓征战作男儿”句下,引用了《木兰诗》作注。作注者引用时做了删减,全诗只有五十五句,二百九十六个字。《樊川文集夹注》引用的《木兰诗》与通行的《木兰诗》文字有两处明显不同。

  第一处是“唧唧复唧唧”。《樊川文集夹注》写作“促织何唧唧”。促织即是蟋蟀,唧唧是蟋蟀的鸣声,这是古代诗文常用的比兴手法。现代常将“唧唧”解释为“叹息”,并不准确,因为下文已经出现了叹息,“唧唧复唧唧”不应这样重复,这不符合古诗词的用法。

  第二处是“卷卷有爷名”。《樊川文集夹注》写作“卷中有爷名”。北朝的政权按人名征兵,有的放矢。“卷卷有爷名”,木兰的父亲名字出现十二次,这是不应有的重复。“卷中有爷名”,木兰的父亲的名字只出现一次,合情合理。

  最新的苏轼注文,为完善苏轼文献提供重要资料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苏轼的作品有十几种,经、史、子、集各部皆有,被认为已基本辑录完整。其中广为人知的是,苏轼曾为《广成子》作过注释,此后再没有发现他为其他作品作过注释。

  然而《樊川文集夹注》中却引用了已亡佚的《诗史》残句二十几处,其中七处为苏轼所注,即《东坡诗史补注》。例如:卷一《皇风》“何当提笔侍巡狩”句下注云:“《东坡诗史补注》:‘李斯曰:丈夫如提笔鼓吻,取富贵易若举杯。’”;卷四《题乌江亭》“卷土重来未可知”句下注云:“《诗史》:虎狼窥中原。《东坡补注》:徐庶曰‘今虎狼辈窥觇中原,不可不备,一日或聚啸而起,卷土归矣’。”由此可见苏轼的作品前人并未辑全。

  图书实拍

  首次引用已散佚典籍《十道志》部分资料,为研究唐代地貌和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十道志》是唐代武周时梁载言所撰共计十六卷,是唐代全国地理总志,为后世研究唐代地貌和疆域等提供了宝贵的重要史料。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道四蕃志》十卷”,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十道志》十三卷”,今存王谟《重订汉唐地理书钞》所收辑本止二卷 , 另有王仁俊《经籍佚文》中《十道志佚文》一卷。而《樊川文集夹注》中对《十道志》的引用多达五十八条之多。

  比如《樊川文集夹注》卷一《池州送孟迟先辈》一诗就引用四条《十道志》的资料,其中“昔子来陵阳”句下引用《十道志》“宣州有陵阳山”。“仲秋往历阳”一句引用“淮南道和州历阳”。“同上牛矶歇”引用“宣州有牛渚山”。“九衢林马挝”引用“长安有六街九陌”。

  《樊川文集夹注》引用的五十八条内容均不见于任何有关记载过《十道志》的典籍中,说明这五十八条记录是全新的,尤其我们关于《十道志》佚文的记载总共有四百五十六条之多,这对研究整理《十道志》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首次引用多部已散佚的经典古籍

  《夹注》注释中征引文献丰富,引用典籍多达三百多种,皆为元代以前之书,其中五十多种书已经亡佚,如《春秋后语》、《诗史》、《诗传》(汉毛苌)、《唐六典》、《唐宋诗话》、《广绝交论》、《玄宗遗录》、《灵宝度人经》、《北狄传》、《老子内传》、《职林》、《翰府名谈》、《松窗录》等。引用的这些文献对现存典籍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古籍辑佚工作指明了方向。

  精美制作,还原典籍的古色韵味

  《樊川文集夹注》遵循古书体例,采用繁体竖版、自右向左的书写格式,纯质纸印刷,夹注清晰可见,方便读者阅读。封面采用精装裱糊的右翻书设计,尽最大可能保持古籍的原貌,还原古代典籍古香古色的韵味,力求读者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品味字里行间诗人流露出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

  闲暇之余,捧一本《樊川文集夹注》,跟随杜牧的诗文体验人生百态,于字里行间品味杜牧的家国情怀!

 

  出版:辽宁美术出版社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 29 号

  邮编:110001

  印刷:辽宁一诺广告印务有限公司

  厚度:52mm

  图书尺寸:293mm×227mm

  印张:42.5

  字数:330 千字

  页数:680 页

  版次:2023 年 4 月第 1 版

  印次:2023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314-9220-7

  点校整理者简介

  韩锡铎,研究馆员。1964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曾任辽宁省图书馆业务副馆长。1987年至2000 年为政协辽宁省委员会 5 至 8 届委员,1992 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 年被聘为辽宁省文史馆馆员,2014 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现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评委会委员,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员。

  他致力于中国古籍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和图书馆学的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潜心钻研,著书立说,是东北地区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古籍文献研究领域也是首屈一指、闻名遐迩的资深专家。他积极传播中国传统典籍文化,为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出版专著3部,有《小说书坊录》《八仙系列小说》等;主编图书 6 部,最有特点的是《中华蒙学集成》及《重辑嘉兴藏》;参编图书多部,有《中国兵书集成》《中国古籍善本目录》等;古籍整理3 部,有《圣武记》《震泽先生别集》《五杂组》;点校小说 6 部;发表文章 130 余篇。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