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书志》|劉暢:《雅頌正音》

  《书志》(第三辑)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

  中华书局2022年5月出版

  ISBN 978-7-101-15906-6

  《书志》(第三辑)目录

  雅頌正音

  作者/ 國家圖書館 劉暢

  國家圖書館 18105

  國家珍貴古籍名録06465

  《雅頌正音》五卷。(明)劉仔肩輯。明洪武三年(1370)王舉直刻本[四库底本]。二冊。綫裝。(清)孫溶批校。徐受麌批校題識。

  【題著説明】卷端題“雅頌正音卷第一”,“鄱陽劉仔肩撰”[1]。

  【著者簡介】劉仔肩(生卒年不詳),字汝弼,元末明初江西鄱陽人。少時曾師從饒州著名文人操琬。明洪武間,經饒州知府陶安推薦,應召至首都南京,與宋濂、張丁、詹同等諸多名公鉅卿、文人雅士及著名詩僧等交遊往來,互贈詩文,並將這些詩作輯錄爲《雅頌正音》。劉仔肩後經舉薦任荆州柘林河泊官,未幾遷御史,再遷池州府同知,卒於官。《雅頌正音》之外,劉仔肩還著有《臺閣遺蹟》。其事跡見於[康熙]《江西通志》、[同治]《饒州府志》、[康熙]《鄱阳县志》等。

  【内容】全書共五卷。無目錄,每卷均以人繫詩,先題作者姓名、字號,並以小字注其籍貫於名下,再次第列其詩作。全書廣泛收錄了明初名臣及著名文人如陶安、宋濂、劉基、詹同、胡翰、危素、孟昉、熊鼎、張紳、高啟及詩僧來復、宗泐、子楩等五十餘人的詩作約二百餘首。劉仔肩本人作品亦收錄其中,列於眾人之後。其所收錄的內容較大規模地記錄、保存了明初文人交遊群體及其詩歌作品的實際情況和原始面貌。

  【刊印者】王舉直(生卒年不詳),明洪武間在南京以印書、鬻書爲業,其書坊號爲“勤有堂”。除本書外,金陵王氏勤有堂所刻印的圖書,影響較大的還有《魁本對相四言雜字》等。

  【行款版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細黑口,四周雙邊。版心中鐫“雅頌卷幾”,下鐫葉數。[2]版框18.1厘米×12.7厘米,開本26.9厘米×16.3厘米。

  【題名頁牌記】書末鐫有牌記:“右《雅頌正音》前集五卷,本/家已刊梓行世,所有後集/今將編類,四方君子或有/佳作,毋惜示及,以成盛事,/幸甚。金陵王舉直謹白。”

  【刊寫題記】無。

  【刻(寫)工】僅見宋濂序刻工盧遂良,見“序跋附錄”項。

  【避諱】無。

  【序跋附録】

  書首有(明)宋濂《雅頌正音序》,錄文如下:

  《雅頌正音》者,番陽劉仔肩之所集也。其曰雅頌者何?雅則燕饗會朝之樂歌,頌則美盛德、告成功於神明者也。今詩之體與雅頌不同矣,猶襲其名者何?體不同也,而曰賦、曰比、曰興者,其有不同乎同矣。而謂體不同者何?時有古今也。時有古今也,奈何?今不得爲古,猶古不能爲今也。今古雖不同,人情之發也,人聲之宣也,人文之成也,則同而已矣。然則曷爲謂之同?江河沼沚有不同也,水則同。陵巒岡阜有不同也,土則同。人動乎物有不同也,感則同。趨其同而舍其異,是之謂大同。曷爲知其爲大同?期歸於道焉爾。歸於道焉爾者何?世之治,聲之和也。聲之和也奈何?天聲和於上,地聲和於下,人聲和於中,則體信達順至矣。體信達順其亦有應乎?曰有。三秀榮,鳳鳥見,龜龍出,騶虞至,嘉禾生,何往而非應也。應則烏可已也。烏可已,則有作爲雅頌,被之絃歌、薦之郊廟者矣。是集之作,其殆權輿者歟?洪武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國子司業金華宋濓序。(序後有“盧遂良刻”字樣,摹刻“太史氏”陽文長方印、“金華/宋氏/景濂”陽文方印二枚)

  書末有張孟兼《雅頌正音後序》,錄文如下:

  鄱陽劉汝弼所輯《雅頌正音》若干卷,多名公卿之作,而林泉之士亦頗見一二焉。譬工師之於大木,必徂徠新甫是求。蓋徂徠新甫實松柏之所產也。今京師者,四方人材所萃,汝弼采詩,苟不於此焉,是舍徂徠而求松、離新甫而取柏也,其可乎哉!雖然,聖朝以神武混一寰宇,九夷八蠻莫不梯航入貢,聲詩之作,此惟其時。故觀汝弼所采,春容乎長篇,鏗鏘乎短韻,其氣昌而腴,其體正而雅,非純於治世之音者歟?昔鳳凰鳴於岐山,說者以爲文王治化之感召,理不可誣。今天下之士,得陶寫性靈,以鳴國家之盛,其與生文王之時者,夫又何遠歟?鳳鳥之祥,不過一物之靈,於其鳴也,或尚知美之,況人爲萬物之靈者歟?此集之輯,亦以不敢後之歟?抑余聞承平之世,山川草木咸成文章,不特名公卿而已,林泉之下,豈無奇作足以攀盛唐而追漢魏者?汝弼尚多采之,庶幾成一代之盛典。余非知詩者,嘗與汝弼游,知其博學有識,去取甚嚴,可以垂後而傳遠,故相與一言之。汝弼之詩,間亦附見,意欲承教於君子[3],然其雅麗典則,豈所謂善鳴者歟?王君舉直不沒人善,取以鋟諸梓,其亦好義之士也歟?洪武三年冬十二月既望淛河張孟兼序。(序末摹刻“白石/山房”、“張氏/孟兼”二陽文方印)

  【批校題跋】

  本書批校題跋共有四類:

  其一,書前護葉次葉甲面有佚名題寫的書名“雅頌正音”,其下題有“□□笏”字樣,二者均字跡模糊,難以辨識。

  其二是《四庫全書》總校官孫溶的批校,又可分爲兩種情況:1.直接用墨筆在原文上圈點、校對,並附批校意見,大多是對《四庫全書》抄錄格式的意見;2.在書葉上貼附浮簽,在簽上以墨筆校對文字,下署“總校孫溶”朱字。

  其三,在部分毀損嚴重的書葉上,有據它本補錄缺失文字的朱筆抄補。其字跡與孫溶批校或有相似之處,但尚難確定是孫溶所爲。

  其四是藏書家徐受麌的題記和批校。

  書前護葉首葉甲面題有書名“雅頌正音”,下以小字題“五卷共乙冊、明劉仔肩編”,題名右側有徐受麌題識一條,錄文如下:

  《提要》謂明初諸家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藉以略存梗概。其時武功初定,文治方興,仔肩擬之雅頌,固未免溢美,要其春容諧婉,雍雍乎開國之音,存之亦足以見明初之風氣也。此本猶洪武時舊刻,歲久刓敝,頗有糢糊佚脫之處,無別本可校。今悉姑仍其舊焉。(下鈐“徐”朱文圓印、“端甫”朱文方印)

  乙面亦有徐受麌題記兩條,錄文如下:

  1.劉汝弼一應鶴書,旋集都人士詩爲《雅頌正音》,而以己作附之。殆游大人以成名者。是時許中麗仲孚則編《光岳英華》,偶桓武孟則編《乾坤淸氣》,賴良善卿則編《大雅集》,沈巽士偁則編《明詩選》。雖擇焉不精,然草昧之初,干戈甫戢,風雅未墜於地,至今得存,不可謂非羣賢揚扢之功也。右錄朱彝尊《靜志居詩話》。

  2.總校孫榕[4]簽十七條,今只十一條,佚其六矣。麌識。

  徐受麌批校數量甚多,大都位於各葉天頭處。其內容多爲抄錄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對本書所收詩人詩作的評點,並附己見於後,間或亦有對孫溶批校的批評。

  【鈐印】

  書前護葉徐受麌题識下鈐“徐”朱文圓印、“端甫”朱文方印。後葉甲面下方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九□…□/士兩江總督高晉送□…□/雅頌壹部/□□壹□”[5]朱文長方木記。其左上方有“有 全”字樣朱文長方印,右上方有“集”字樣朱文圓印。

  卷首《雅頌正音序》首葉上方有滿漢文“翰林院印”朱文大方印。版框右下鈐有“端甫/過目”左白右朱方印、“徐”朱文圓印、“北京/圖書/館藏”朱文方印。

  第一卷卷端鈐“莪齋”朱文方印、“徐”朱文圓印、“端/甫”朱文方印、“臣受/麌”白文方印。

  第四卷葉二甲面天頭批校下署名“徐受麌參”,並鈐“端/甫”朱文方印。

  第五卷卷末鈐“端甫/過目”左朱右白方印、“徐”朱文圓印。

  書末牌記下方鈐“臣受/麌”白文方印、“端/甫”朱文方印、“北京/圖書/館藏”朱文方印。

  【書目著錄】

  1.(清)《四庫采進書目·兩江第一次書目》:“《雅頌正音》五卷,明劉仔肩著。一本。”見《四庫采進書目》,吴慰祖校訂,商务印书館1960年版,第35頁。《雅頌正音》著錄於《兩江書目》中,正與本書四庫進呈木記所云“兩江總督高晉進呈”的情況相應,有可能即爲本書。

  2.《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集部總集類著錄。

  3.《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總集類斷代18595著錄。

  【遞藏】

  1.莪齋,待考。

  2.徐受麌(1860-1947),字端甫,後改名识耜,又改字丹甫,安徽歙县人。工於書法、篆刻,家富藏書。民國時期曾參與編修《歙县志》等。

  【其他】

  1.本書版面漫漶,字跡模糊,書葉多有蟲蛀和缺損之處,曾經襯紙修補甚至重裝。

  2.本書卷一有多個書葉均缺失部分文字,由佚名者以朱筆抄補,但參考國家圖書館館藏另一王舉直刻本(索書號04898),抄補內容所對應的葉面次序有誤。

  3.本書第一卷葉五乙面殘缺,畫空白行格於該葉上。參考國家圖書館館藏另一王舉直刻本(索書號04898),該面所缺失的文字應爲:《題桃花馬圖》題名及全文、《題王子充琴邊秋興圖》題名及全文、宋濂姓名、籍貫、《平江漢頌》題名及開篇“天命皇上,爲億兆生民主,旌麾所向,悉臣悉庭,初以軍旅之師,興濠泗間,遂撫淮南,平江東,攻浙東,西下之,版圖所入,方數千里,定”一段文字。

  【按語】

  1.明洪武王舉直刻本是《雅頌正音》的最早版本,也是目前僅見的刻本,在內容、體例等各方面可以展現《雅頌正音》的原初形態。本書也是目前可見的明代最早的坊刻本之一,藉由本書或可觀明代早期坊刻本風格之一斑。

  2.《雅頌正音》爲現存最早的明代詩歌總集。其所收錄的諸多作者都沒有別集行世,作品依賴此書方得流傳,而對其中自有別集流傳的作者,尤其是明初著名文臣劉基、宋濂、張丁、高啟等重要人物,本書則起到了保留其作品早期面貌的作用。如本書收錄的宋濂名作《平江漢頌》與其《宋學士文集》所錄、高啟《聖壽節早朝》詩與其《高太史大全集》所錄,文字均存在一定差異;再如張以寧出使安南詩《奉使安南國出都門作》等,則與其《翠屏集》作錄存在更大差異,幾同改寫,而危素之《挽達兼善》詩則不見於其《危學士全集》。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均可見明代早期詩歌文本的改寫和變異情況。這是《雅頌正音》最重要的文獻價值,也是其受到研究者重視的主要原因。

  3.《雅頌正音》問世後,曾對當時的明詩編選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例如明正統間的明詩總集《滄海遺珠》,就“以其爲劉仔肩、王偁諸家詩選所不及,故名曰遺珠”,而“毎人姓名之下,各注其字號里居”[6]的體例,也正與《雅頌正音》相同,可見其內容與體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雅頌正音》爲參照的。但嘉靖以後,《雅頌正音》便流傳漸稀,在清代更已成爲“世不多有”[7]之書。其流傳至今,並見藏於海內外各圖書館的傳世之本,僅有寥寥數種而已。本書作爲其中一,已彌足珍貴,而作爲四庫底本,在現存諸本中價值更高。

  4.本書之“再造善本提要”云:“是本鈐有‘徐端甫’‘端甫過目’印,可知爲徐世章(一八八六—一九五四)舊藏。”見《中華再造善本·雅頌正音》,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按,本書前護葉題識署名“麌識”、卷四葉二甲面天頭批校下署名“徐受麌”並鈐“端/甫”朱文方印等情況,均說明雖然徐世章與徐受麌都字“端甫”,但收藏並題跋本書者實應爲徐受麌,而非徐世章。

  5.本書與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另一種被著錄爲明洪武三年(1370)王舉直刻本的《雅頌正音》(索書號04898)[8]存在一定差異。此本無目錄,書首有宋濂《雅頌正音序》,書末有王舉直刊印牌記;而04988書首有一則殘缺不全的題注,題注後有目錄,目錄首葉殘缺,卷一、卷二之目錄均已不存,且無宋濂《雅頌正音序》,書末亦無任何牌記。這些區別提示我們對以上兩書的關係,以及王舉直刊刻《雅頌正音》的具體情形等,應進行更深入的考證和研究。

  注释:

  [1]按,本書實爲劉仔肩所輯,非其所撰。卷首(明)宋濂《雅頌正音序》云:“《雅頌正音》者,鄱陽劉仔肩之所集也。”《四庫全書》總校官孫溶亦於第四卷卷端附浮簽批校云:“卷三、四、五,‘編’俱訛‘撰’。”實際上本書每卷卷端均錯題爲“劉仔肩撰”,唯卷二卷端作“劉仔肩□”,□字因書葉破損及版面漫漶,已佚其半,據國家圖書館所藏另一明洪武三年(1370)王舉直刻本(館藏號04898),可知仍爲“撰”字。

  [2]按,卷數、葉數在卷一、卷二中多有缺失。

  [3]“君子”二字本書字跡漫漶不清,此據國家圖書館藏另一明洪武三年王舉直刻本補,索書號04898。

  [4]按,“榕”當爲“溶”,徐受麌在本書批校中將孫溶之“溶”全部誤寫作“榕”。

  [5]按,該印章的形狀與印文的行文格式爲典型的四庫進呈本木記,但印章邊框模糊,印文缺字亦多。這裡姑且以□代替缺字,實際所缺字數尚難確定。

  [6]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四《滄海遺珠》條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四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63頁。

  [7]見(清)黄丕烈撰《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六,《續修四庫全書》第9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4頁。

  [8]按,04898號著錄爲“明洪武三年(1370)王舉直刻本”,但並無本書所有的刊印牌記,且封面但言“明洪武刻間刊本”,這些區別應值得特別重視和進一步辨析。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