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国图名家讲座集| 葛晓音: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下)

  编者按:本文系国家图书馆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讲稿《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下篇。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阅读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编《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国图名家讲座集》(全4册)

  三、房琯罢相和杜甫被贬

  说完了李白受普安郡之诏的影响,我们再看杜甫,也同样受到了这次普安郡诏的影响。普安郡诏,房琯是主要的建议者,而杜甫又跟房琯关系很好,后面就发生了房琯罢相、杜甫被贬等一连串的事情。

  在潼关还未陷落的时候,杜甫本来已经回到了老家奉先,带着家人准备要逃难了,他先是到白水县投奔他的舅舅,这个舅舅当时在白水当县尉。到至德元年(756),潼关陷落以后,关中大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眷离开了白水,经过彭衙、华原、三川,把家安在了鄜州,即现在陕西的富县,杜甫自己则打算到灵武去投奔唐肃宗。杜甫一直往北走,打算从延安到灵武去,半路上遇到了安禄山贼军,就被裹挟到长安。不过当时他的地位比较低,也没有太大名气,不太受重视,所以他到了长安以后虽然行动不太自由,但也没有像其他被俘虏的官员一样被关押起来,甚至被逼迫接受安禄山的伪职。杜甫当时还是可以在长安城里来往的。这段时间是杜甫诗歌的一个高峰期,他亲眼见证了长安沦陷之后的惨状和当时叛军的嚣张气焰,写下了大量反映叛乱现实的优秀诗篇。

  到第二年的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历经千辛万苦,走小道到了唐肃宗的行在——当时他的行在已经从灵武搬到凤翔县了——于是就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是两《唐书》记载说是“右拾遗”,学界已经考证过, 两《唐书》的记载是不对的。杜甫和房琯在布衣的时候就有交情了, 而这时房琯在朝任丞相。房琯在至德元年十月的时候,曾经带兵在陈涛斜这个地方和安禄山的叛军打过一仗,输得非常之惨。房琯是个书呆子,他任用的也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刘秩,叛军是骑兵,他居然用战国时候的战车去对付骑兵,唐军当然就惨败了,四万人阵亡。杜甫有一首很著名的新题乐府《悲陈陶》,就是写这件事情的,诗中说“四万义军同日死”,是非常沉痛的,这么大的数字,这么多的士兵,一天之内就全部死光了。杜甫虽然跟房琯的交情很好,但是对他的这次惨败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这么大的一场败仗,唐肃宗本来是可以借此罢免房琯的,但当时李泌出面营救,李泌曾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和唐肃宗关系很好,又在平定安史之乱当中立过大功,所以唐肃宗就原谅了房琯。

  同年五月,房琯的门客董庭兰被御史奏本贪赃枉法,牵连到了房琯,房琯就被罢免相位,改任太子少师。因为杜甫是谏官,职责就是向皇帝提意见,所以他就去向皇帝上书,说“罪细不宜免大臣”,认为这点小罪又不是房琯本人的,只不过是他门客所犯,不应当因为这样的事情来罢免大臣。不料肃宗特别生气,就下诏让他到三司去推问。“三司”是当时的刑部、御史台、大理寺,都是可以起大狱的机构。万幸宰相张镐相救,说假如陛下您现在治杜甫的罪,那就断绝了言路,大家都不敢说话了,这样皇帝才免予治罪,而杜甫还是当他的左拾遗。不过皇帝很不高兴,说杜甫你就回家探亲去吧,这就是杜甫后来著名长诗《北征》的起因了。

  房琯罢相这件事情,我们要分析一下它的背景。至德二载时房琯罢相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主要还是跟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起兵有关,正是因为这一年十二月永王璘起兵、第二年兵败,才引起了唐肃宗一连串罢免唐玄宗旧臣的行动。唐肃宗罢免的人全都是唐玄宗的老臣:他三月里先罢免了韦见素,这是跟着唐玄宗入蜀的一个朝臣;还有裴冕,是普安郡诏上第一名的宰相;另外还有崔涣,是唐玄宗派给唐肃宗的一个宰相。等这些唐玄宗的老臣都被罢免以后,唐肃宗首先起用了苗晋卿,此人原来得罪过玄宗,是玄宗很讨厌的人;肃宗还提拔了李岘,也就是辞官来奔的原江陵长史。到五月份,房琯被罢,八月份,另外一个宰相崔涣也被罢,玄宗派来的大臣中就没有一个当宰相的了。可以看出,肃宗拿玄宗的这些旧臣开刀,实际上就是向他父亲做出一种姿态,玄宗派李璘出兵才导致了李璘叛变,唐肃宗现在这么做,就是要否定普安郡诏,要发泄他对玄宗的愤怒。但是杜甫上书的时候却搞不清背后的这些问题,他说“罪细不宜免大臣”,反而一下子触到了唐肃宗的痛处,所以唐肃宗恼羞成怒,以至于房琯被罢宰相好歹还是个太子少师,而救房琯的杜甫反而差点被送去受刑。

  这是房琯的第一次被贬,再看他的第二次被贬。至德二载十月, 此时洛阳、长安都收复了,朝廷搬回长安,杜甫也跟着朝廷把家眷都搬到了长安。十二月,玄宗也回来了,成为了太上皇。次年就改元乾元(758 年)。六月,唐肃宗又开始第二次罢免房琯和他周围的一批人。首先的理由是房琯经常称病不上朝,其次说房琯和刘秩、严武这些人交结朋党——严武也是杜甫的好朋友,后来杜甫到草堂后,主要就靠严武照顾——于是肃宗就把房琯贬为邠州刺史,把刘秩贬为阆州刺史,严武贬为巴州刺史,杜甫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房琯前一年已经被贬过一次了,一年以后又被贬,有没有他自己的原因呢?有。他是个文官,名声很大,又喜欢招引宾客,他又看不起一般的庸俗的人,本来就招人忌恨,况且又不懂用兵,还非常自信,重用了刘秩这样的书生,导致了陈涛斜的惨败,战败以后他还经常称病不上朝,每天就和宾客们谈论老庄、佛教,或者听他的门客董庭兰弹琴,甚至被贬了以后还照常不改,这些问题是早就存在的。但是为什么房琯打败仗的时候唐肃宗不贬他,七个月以后才处置他,等回到长安以后又把他贬到外州去呢?至德二年的五六月份唐肃宗回到长安以后两次大规模地罢免跟随玄宗的旧臣,除了刚才讲的房琯、刘秩、严武之外,还有一批人,比如贾至、宰相张镐、李麟、崔圆等,这些全都是玄宗的人,统统被罢免了。除了因为他们和肃宗手下的新贵李辅国等人之间的矛盾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玄宗回到长安以后,在不同的政治集团当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应。肃宗非常清楚,房琯的情绪代表着朝野心向玄宗的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玄宗虽然当时已经退居为太上皇了,但毕竟曾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在朝野的影响不可低估,而且他手下的那些旧臣也都不满足赏赐的空名了,他们也要和那些新贵争实权。房琯家里天天宾客盈门,他的党徒又在到处宣扬说房琯应该有大用。同时玄宗自己也不太甘于寂寞,有些政治上的事还要过问,唐肃宗毕竟是儿子,又不能不做些让步。唐肃宗心里就非常不满意,也很清楚这样下去对自己的统治有潜在威胁,所以就有了六月份开始大规模排斥玄宗旧臣的行动。后来肃宗手下的一个太监李辅国,也是当时的一个权臣,还制造了一起事件,他说太上皇和外面的人擅自往来,而太上皇手下的高力士和陈玄礼(即发动马嵬驿事变的将军)都图谋不轨,想要不利于现在的皇上,结果就用武力把太上皇搬到了西内这个冷僻的宫殿里。李辅国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他猜透了肃宗的心事。

  杜甫在普安郡诏引起的风波中两次受到牵连,甚至差点被发落到三司去推问,后来就被贬到华州去当司功参军,实际上成为了最高统治者之间钩心斗角的牺牲品。所以他在被贬华州的时候,就不能不思考背后的真相。他曾写过一首七律《望岳》,表面上是写华山的险要,实际上寄托了他的不平和愤慨: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诗中首联说,华山号称“西岳”,地势非常险要,地位也很尊贵,周围山峰罗立,就好像它的儿孙一样。古代传说华山上有明星玉女,要是能够喝到她手里捧的玉浆,就能够成仙,而在她的祠堂前头,有五个石臼,号称“玉女洗头盆”。颔联的意思就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拿到仙人的拐杖,借此一直登到山顶去找仙女呢?颈联的“车箱谷” 是华山的一条深谷,“箭栝岭”是岐山山岭的名字,这里主要是借用岐山的箭栝岭来形容华山的险峻。

  后半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华山的路非常深远、险峻,进去以后就没有归路,通天也只有一门,所以要等秋风起来,天气稍微凉一点以后,再去寻找白帝寻访道源。白帝是管西方的,华山又称西岳,所以要去找管西岳的白帝问一问真正的根源。但是我们看,这首诗里把西岳和各个山峰的关系比作是至尊和儿孙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朝廷的君臣关系,而车箱谷和箭栝岭的深和险,实际上也暗中寄寓了杜甫一去华州就再也没有可能重新回到朝廷的意思。古人拉弓时箭要搭在弓上,扣弦的地方叫“栝”,杜甫就借用“箭栝岭”这个名字来形容这一路非常险恶,“我”想要通天,虽然通天还有一个门,但是一路上箭栝森列,没办法攀登。而这首诗结尾的意思我们就更不难理解为,等目前的政治迫害稍为冷却一点以后,“我”一定要寻找时机去向皇帝问清楚,这次被贬的真正根源是什么。实际上这首《望岳》就暗寓了这样一层意思,而且杜甫的很多诗也是面上一层意思,背后一层意思,往往有双关的含义,《望岳》这首诗我认为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当时杜甫内心非常不服,这次被贬对于杜甫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促使他的君臣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知道,宋人很喜欢讲杜甫的忠君观念,而在杜甫早年的诗中,他对君王确实是抱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的想法的,“我”忠于朝廷的心就好像葵和藿(即始终朝着太阳转的胡葵叶子和豆叶),“我”的天性也和葵藿一样,始终是忠于君王、忠于朝廷的,而且他始终希望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自己能够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明君, 让天下的风俗变得淳朴,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儒家的社会理想。但是到了后期,杜甫的诗歌越来越多地批评皇帝的昏庸无能,这是因为唐肃宗当年拨乱反正,本来还是个中兴之主,但是残酷的政治斗争在杜甫的心中已经彻底抹掉了唐肃宗这位中兴之主头上的光环。这件事情对杜甫一生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到了晚年漂泊西南的时期,他写了很多的诗,不断回忆他这一次政治经历,他还写过一些诗寄给房琯、贾至等当时被贬的一些人,也是反复提到这次被贬的经历,可见这次事件对他一生的影响和对他思想的震荡是非常之大的。

  杜甫被贬到华州以后,他的心情非常压抑愤慨。这一年杜甫来往于华州和洛阳之间,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本来官军已经差点要收复河北了,然而出了一些差错,官军在河南相州大败,九节度使的联合军队全都被打败。于是军队四散,官军只好沿路又抓壮丁,杜甫亲眼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就写下了他最有名的“三吏三别”这组感人的名作。经过痛苦的反思,杜甫最后终于在乾元二年弃官而去,连华州司功参军也不做了,从此就走上了漂泊西南的人生道路。

  四、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歌

  前面主要讲普安郡诏对李白和杜甫的影响,可以看到这样一次政治事件对这两位伟大诗人而言,直接关系到他们后半生命运的转折,影响非常之大。在最后一部分,我想讲一讲杜甫怀念李白的那些诗歌。杜甫和李白因为不同的原因被卷进了同样一个政治事件中,普安郡诏引出的朝廷政治风波不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促使杜甫更加深了对李白的思念。他们在鲁郡分手以后,虽然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杜甫曾经在不少诗里都提到过李白,只要有朋友可能是往李白那儿去的,他就一定会托朋友寄去问候。天宝十三载(754),李白南下吴越,杜甫就一直对他念念不忘,比如他在《冬日有怀李白》里写道: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杜甫写诗比较喜欢用典故,这里用的是《左传》的典故。春秋时候各国使者来往,都要赋《诗经》里的诗句,借所咏的诗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左传》记载,韩宣子出使鲁国时,就赋了《角弓》诗,而且在宴会上赞美“嘉树”,鲁国的季武子就赋《甘棠》诗回报他, 因为《甘棠》是写兄弟之情的,季武子是说“我”不会忘记您韩宣子。杜甫借用这个典故,就是表达自己不会忘记和李白同游齐鲁的兄弟之情。

  《春日忆李白》则是杜甫回忆李白的一首特别著名的五律,也是杜甫的一首名作,诗中说: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可以说阅尽上下古今,对李白的诗风和成就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李白的诗歌是天下无敌的,他的诗思飘逸也不是一般人可比。杜甫概括他的诗风,一个是“清新”,一个是“俊逸”,还拿了两个人来做比较。第一个是“庾开府”,就是北朝著名诗人庾信,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庾信原来是梁朝的大诗人,后来出使到北朝的时候就被扣留在西魏,后来又从西魏进入北周。他扣留在北朝时虽然做了大官,但是心里非常痛苦,觉得自己背叛了故国。在唐代尤其是初盛唐的时候,没有人给庾信说好话,令狐德棻早就已经给庾信定了性,说他是“词赋之罪人”(《周书·文学传序》),因为庾信在南朝时写的诗都太过于漂亮华丽,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庾信诗大部分是他北朝时留下来的作品,不但诗风清新,而且已经有了北朝苍凉刚健的气息,杜甫可以说是唐朝第一个为庾信翻案的人,他这里就用庾信来比喻李白的诗风。第二个“鲍参军”指的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鲍照, 这个人的诗风非常俊逸。而杜甫说李白是清新、俊逸,兼有两家之长,他认为这是李白的主要代表风格,这一点杜甫讲得非常到位。

  下面杜甫又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他说自己身在渭北, 看到春天的树返青了,就想到了现在身在江东的李白。他想象李白这时身在江东,看到日落时候天边的云彩,他应该也是在想念“我”吧。李白也写过一首诗《送友人》,其中有两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这一首也是李白的名作了。汉魏诗里经常用“浮云”比游子,说游子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游踪不定;而“落日故人情”是写太阳落山的时候, 诗人发觉光阴流逝得很快,想到光阴的流逝,而朋友又不能长久相聚,难免会有所感伤。这里杜甫也是用“日暮云”来概括对李白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希望:“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在一起讨论文学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深深的思念和敬佩之情。

  自从李白因从永王璘而被关到监狱、流放夜郎以后,这段时间里杜甫不知道他的境况,以为他可能已经死了。而杜甫弃官以后,先是在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寄居了一段时间,又因为消息不通,只听到一些传闻,所以他对李白的命运非常担心,写下了像《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多首名作,我们来读几首非常感人的作品。首先看一下《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李白被判刑的时候已经五十八岁了,以后能不能生还,是没法预料的。这首诗开头杜甫强调的就是这一点,李白去的是江南瘴疠之地,就是湖南、贵州一带,在唐代,那些地方瘴气很重,古人认为到那个地方就会生疫病。李白一点消息也没有,生死不明,杜甫就难免魂牵梦萦。本来这首诗是写自己梦见李白,可是杜甫反而感谢李白,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感谢李白深深地了解自己的相忆之情,还远道来看望自己,你的样子又好像和平生的样子一样,好像是故人还活着似的。随后,杜甫忽然想到李白怎么能前来,心里又惊又疑,他说:“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路这么远,你怎么可能跑来看我呢?恐怕来的已经不是活人的魂了吧,这又是怀疑故人可能已经永别了。我们看他写这样一个从欣慰变成猜疑的心理过程,既像是梦中对于故人的问询,又像是醒后自己的反复思量,杜甫的思念之苦就在这种惶惑不安的心理变化当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下面杜甫写这个梦境的展开,就想象说,既然你是从大老远来的, 那么你来的时候一路上见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魂来枫林青” 就是接着“路远不可测”来的,杜甫想象李白来的时候应该经过了江南青青的枫树林,这句用得非常好,他用的是《楚辞·招魂》里几句特别有名的诗: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杜甫用了“魂来枫林青”区区五个字,就把这一段的意思都包含在内了, 熟悉这个典故的人马上就会想到李白一路上所经过的千里长途,而“伤春心”和“哀江南”的意思也都包含在“魂来枫林青”这一句里边了。后面的“魂返关塞黑”则写的是李白看望自己以后还要回到江南去, 一路上还会经过黑沉沉的秦陇关塞,也就是自己所在的秦州。这个“黑” 字用得非常好,“黑”是夜色,也是梦魂当中昏黑混沌的境界,“青” 字和“黑”字共同构成了阴沉凄惨的梦境。这两句展开梦境以后,杜甫忽然再次产生疑问:“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明明是在罗网当中,你怎么会有翅膀自由来往呢?这又是把现实当中的思维逻辑放到一个非理性的梦中了。最后杜甫写到梦醒以后只看见“落月满屋梁”,满屋的月光,“犹疑照颜色”,仿佛还照见了刚才梦中故人的容貌, 梦境非常的逼真。他最后叮嘱李白说,因为江湖太宽了,水里有很多蛟龙,希望你能够平安归去,千万别落在蛟龙的爪子里。最后两句既是对于梦中漂泊的生魂的忧虑,又是对现实当中生死难卜的逐客的祝愿,写得非常感人。

  《梦李白二首》其二写得也非常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诗的开头把天上的浮云比喻成游子,写自己盼望李白再次归来的心情。他说“三夜频梦君”,连续三夜梦见李白,本来是因为他自己过于思念,但是这里杜甫却说“情亲见君意”,是因为李白对自己非常亲厚, 所以才屡屡地来到自己的梦里。同时他又遗憾地说,李白每次告辞回去都太仓促了,“苦道来不易”,他就回想起李白在梦里苦苦地说:“来一次非常不容易啊。”然后又担心说,江湖里的风波太多了,“舟楫恐失坠”,就怕船只会出事。

  后半首写得非常好,杜甫想象李白的形象,出门的时候搔着白头, 一副落魄不得志的样子,而他的背景却是什么呢?是“冠盖满京华”, 但“斯人独憔悴”,满城繁华热闹之中突出了一个失意落魄的李白, 只有他在搔首独立、形容憔悴。这虽然写的是杜甫梦中的李白形象, 但实际上也是他对于后半生李白命运的高度概括。于是杜甫最后就非常愤慨地叹息道:谁说天网恢恢啊?李白明明是被冤枉的,而在将要老的时候反而遭受牵累。虽然自己相信李白一定会名垂万古,得到“千秋万岁名”,但是身后又是何等地寂寞呢。我们说最后这两句写得特别好,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于李白个人遭遇不公的感叹,也是杜甫的夫子自道,是千古之叹,杜甫本人的际遇不也是如此吗?再看《天末怀李白》,这个时期杜甫写的怀念李白的好诗很多,这一首跟上面两首诗一样,也是担心李白在江湖风波当中惨遭不测的, 他说: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说凉风又起来了,节气的变化让他再次挂念李白,所以他就直接隔空问询说:“最近你究竟怎么样了?什么时候才能有鸿雁捎来书信呢?”他是担心江湖的风波太险恶了。而后面四句就想象李白流放在南方的险恶处境,感叹文人的命运多数都很坎坷。“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往往出自穷困之人,就好像文章专门憎恨那些命好的人。“魑魅喜人过”,夜郎是那么边远、人烟稀少的地方,是个鬼魅之地,鬼魅以吃人为乐,当然很喜欢有人来。最后两句就想象李白在前往夜郎的路上应该会经过汨罗江,李白可能会写诗投到汨罗江里去吊唁屈原吧。

  唐诗中写到的那些经过汨罗江去祭吊屈原的文人,其实都是因为和屈原的命运相同,被朝廷贬到南方,所以“投诗赠汨罗”凭吊屈原, 也就是表示自己和屈原同病相怜,哀叹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悠久传统。汉文帝时的贾谊本来是个很有为的文人,时常向汉文帝进谏谋略,但是由于汉文帝当时被一群老臣包围,不能任用贾谊,就让他到长沙去当长沙王的师傅,所以他郁郁不欢,最后病死了。而贾谊到了长沙以后,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和屈原一样,曾经写过一篇《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后来《史记》也是把屈原和贾谊放在同一篇传记里。那么这里杜甫想象李白经过汨罗江的时候,他应当会写诗投到江里去祭奠屈原,和屈原的冤魂谈话。这两句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担忧,因为杜甫不知道李白的生死,前面又说“魑魅喜人过”,所以他觉得恐怕李白这时也已经成为屈原那样的冤魂了。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把当时自己因为怀念李白而坐立不安、向空遥望、喃喃祝祷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这个时期杜甫还有一首非常长的五言排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这首长诗可以说是杜甫对李白一生经历、才华、性格的全面总结。排律难写也难读,因为它会用很多典故,但杜甫很擅长排律,这首诗我只截取其中一些部分来讲,我们先看开头八句: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前六句我们前面引过,杜甫非常传神地描写出李白那种惊天动地的诗才和被称为“谪仙人”的传奇色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写得非常好,对于李白那种狂放奇特的风格和超越天人的艺术效果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概括。他赞美李白说,李白因为诗名大震,而一朝从沉沦当中得以伸展、扬眉吐气了,他的文采也受到了皇帝的特殊赏识,流传出去的篇章都是精彩绝伦的。后面的八句,则是写李白宫廷时期的无比荣耀和最后他被赐金放还的过程: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前面四句先是说唐明皇对于李白的优待,就是前面讲过的唐明皇在白莲池泛舟召李白作序的事情。“兽锦夺袍新”用了一个典故,初唐时候武则天也很喜欢文学,她就招文士来写诗,许诺谁写得好就赐给谁一件绣着兽花纹的织锦袍子。东方虬先写完了,于是这件袍子就归他了,结果宋之问虽然写完得晚了一点,但是他写得很好,武则天就把袍子从东方虬手里夺过来,又给了宋之问。这里杜甫借这个故事来形容李白的诗才非常高,诗写得又快又好,经常得到皇帝的恩赐。之后杜甫说李白当时在宫殿里辉煌的样子是“白日来深殿”,像是太阳照射到深宫当中一样,而“青云满后尘”,后面跟着他的那些文士就好像是聚集的云彩一样。但是杜甫说,不久之后李白就向皇帝提出归山的要求,而且得到了允许,这实际上就是前面说过的被放归山的过程,这里把李白被放归山说成是主动的,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他接着说,这样的话李白就既没有辜负自己想要隐居的志向,同时也能够保全自己、全身而退,这个“宠辱身”就是宠辱不惊。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前面两句我们说过了,杜甫又回忆他和李白一起在梁园一带每天行歌醉舞、颓放嗜酒的“天真”日子。“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是回忆他们在梁宋和东蒙的游览。“才高心不展,道屈苦无邻”,则写出李白在狂放外表之下深藏的抑郁,同时写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志向和大道的苦闷。杜甫这里特别提到的就是这个“道”,这个“道” 不是求仙访道的“道”,而是李白那种志在拯世济民的正道。而“屈伸”,现在有一个成语叫“能屈能伸”,“屈伸”这个词在唐人诗里也是经常提到的,说一个人被压抑或者被任用,就是“屈”和“伸”, 也带着他的用世之道能不能得到施展的意思。“道屈”就是说他所奉行的道不能够在世上实行,可见“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这两句其实是真正懂得李白的。后半篇杜甫就想象李白受到永王璘事件的牵连在被贬途中遭受的磨难,他说: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他想象李白被流放到南方,“五岭”指的就是从广东到广西的五座山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这都是非常炎热的地方。三危山在敦煌县的东南,上面有三座峰,离夜郎很远。这里说“五岭” 和“三危”,是借遥远的地方来形容李白被放逐之地的偏远。“几年遭鵩鸟”,用的也是贾谊的典故。贾谊被贬到长沙的时候,心情非常不好, 他曾写过一篇《鸟赋》,说鸟来到了自己家里,他觉得是个不祥的鸟,预示着自己可能要不行了。杜甫用贾谊这个故事比喻李白像贾谊一样地冤屈,被流放到那么远的地方。“独泣向麒麟”用的是孔子的典故, 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的时候,看到有人捕获了麒麟,便感伤周道将要衰亡了,于是孔子写《春秋》就到这一年为止,所以称为“绝笔”。而李白在他的《古风五十九首》这组诗的第一首中,也说过“绝笔于获麟”,可见李白本来也是以孔夫子自比的,他是很希望自己能够总结一代文化的,杜甫这里用“独泣向麒麟”的故事,指的则是李白恐怕将要绝笔了。

  最后杜甫想象衰暮之年的李白在秋月之下吟诗,在暮色笼罩的大江边,像是大病初愈的样子,这个时候他大概知道李白已经回到浔阳了,所以他就感叹道:“莫怪恩波隔。”“恩波”就是皇帝对他的恩遇、优待,杜甫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大才却得不到皇帝的恩遇,所以他想“乘槎与问津”,想乘着木筏子到天上去问一个究竟,为什么李白会有这样的遭遇呢?“乘槎”这个词也有典故,西晋张华《博物志》里有一个故事,传说天河和海是通的,有一个人住在海边,年年八月看到有一个浮槎来来去去,于是他就在这个浮槎上建了一个飞阁,乘槎浮海一直到了天河,遇到了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个人就问:“这是什么地方啊?”对方回答说:“你回到蜀郡去问严君平,你就知道了。” 后来这个人就到了蜀,严君平就跟他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好就是这个人到天河遇到织女星、牵牛星的时候。

  最后两句说“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劝他“莫怪”,其实这是一个很无奈的说法,他内心实际是在为李白抱不平,毕竟李白被放逐的冤屈和悲愤,杜甫自己也感同身受,他这个意思跟前面讲的《望岳》最后一句“高寻白帝问真源”是一样的。这首诗很长,用了很多典故,读起来非常沉痛,可见杜甫对李白的感情始终非常地深厚、诚挚。

  如果说天宝三载李白和杜甫刚结交的时候,杜甫还不十分理解李白,那么到了安史之乱,当两个人都经历了这样一场背景相同的政治磨难以后,杜甫对李白的认识就大大加深了,他也真正懂得了李白才高不得施展、道屈无人理解的孤独和痛苦。从杜甫在秦州怀念李白的这些诗,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李白那个时代,没有人比杜甫更深切地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可惜李白到了晚年,含冤负屈,老病缠身,跟杜甫也不通音讯,我们也无从得知杜甫这片心意是不是真的能够传达给李白。但是千年以来,李白和杜甫不朽的诗篇感动了全世界,他们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也教育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后人,我想这一点是可以告慰两位伟大诗人的。

  《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篇》目录

  葛晓音、张鸣、刘勇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

  于迎春 《诗经》中的“变雅”

  傅 刚 《左传》如何读

  常 森 诸子三著:《论语》《庄子》《韩非子》

  钱志熙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葛晓音 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

  杜晓勤 元白“盛唐记忆”之异同

  张 鸣 “指出向上一路”的东坡词

  张 剑 唐宋古文运动的三重维度

  李 简 元杂剧公案剧中的奇思巧构

  李鹏飞 绵延千年的想象力:文言志怪传奇小说的奇幻世界

  潘建国 《西游记》的结构与寓意

  刘勇强 作为小说标准的《红楼梦》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