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唱经典的时代之音

 

北京图书大厦,一位读者在翻阅《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的《孟子》(中国财经报记者惠梦摄)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是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  

  在北京图书大厦一层中国古代哲学区域的货架上,中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周易》《孟子》《管子》等几本传统经典解读图书被摆在显要位置,不时有读者停下来翻阅。

 

  “作者都是大师名家”“注释详实,文笔优雅”“装帧挺素雅的,纸张和排版都很好”……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读者,他们给出的“书评”普遍不错。“这套书从去年上架以来,在同类图书里销售情况不错,库存已经不多了。”一位导购说。

  实际上,这几本表现不俗的图书的“来头”不小,它源于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去年9月底出版的首批10种图书。这套高起点、高标准的丛书是如何出炉的?日前,记者采访多位相关人士,为你揭开《百部经典》编纂工作背后的故事。 

  让经典走进每一个中国家庭

  《百部经典》是中央财政贯彻落实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支持实施的15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项目之一,在中宣部指导下,由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

  顾名思义,《百部经典》包括100种图书,从先秦到辛亥革命的时间跨度里,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遴选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作为解读人,为经典撰写导读,并进行注释和点评,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并努力让这套经典著作“走进每一个中国家庭”。

  国家图书馆《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主任张洁告诉记者,与一般图书出版“作者+责任编辑”的工作团队有所不同的是,《百部经典》组成了一条由知名学者担当顾问、编委会委员、解读人、审订专家和编审的图书生产流水线,既体现解读人个人学术积淀,又凝聚集体智慧,举全国之力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经典读物。

  截至2017年底,根据这套图书的编纂工作进度,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2670万元项目资金。“国家图书馆制定了专款专用的资金使用方案,主要用于文献调研、编委会运转、解读人稿酬、专家审订费和后期出版发行等方面。”张洁说。

  据介绍,在2017年9月底首批出版的10种图书主要是文史哲类图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和《史记》。从2018年起,包括艺术、科技等领域在内的90部图书将陆续与读者见面。 

  高质量完成编纂工作

  “要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挑选出100种经典文献,相当于万里挑一,难度非常大。”《百部经典》编委会委员、中华书局编审许逸民说,在确定书目时,既要从学术史的角度考虑文献的学术质量,又要从思想史的角度考虑文献内容,努力争取最大公约数,选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100种图书。

  在确定书目之后,由《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组织文献调研,经编委会讨论确定经典解读人。张洁告诉记者,解读人的选择标准十分“严苛”,在综合考虑解读人是否在近5—8年依然从事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所属学术机构权威性、全国地域分布等综合因素后,提交给编委会3—5名候选人,经编委会讨论确定人选,再根据先后顺序与候选解读人沟通项目情况,最终确定解读人人选。

  许逸民介绍说,《百部经典》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既要保证图书的学术质量和水平要处于学术前沿地位,体现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要具有一定普及性,让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读者能读懂。体现在图书编写体例设计上,要求“原典”底本的选择要有依据,减少勘误;导读要提纲挈领;对疑难词汇、典故的“注释”要明白晓畅,必要时采取串讲的方式把上下文大体的意思讲清楚。

  “《百部经典》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对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体现在体例安排上,就是创新性地增加了‘点评’和‘旁批’。”许逸民说,解读人通过“点评”大体对一篇文章或几个段落进行分析点评,再配合“旁批”记录解读人对文献关键词汇和观点产生的思想火花,引导读者更加精准、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在解读人完成书稿解读后,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审订组对每一部书稿进行审订,并出具具体修改意见,返回解读人修改完善后,再由审订专家进行签字确认后,交由出版社完成后续的出版工作。“考虑到后续推出的图书领域更加广泛,涉及中国古代数学、机械工程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编委会决定在总结首批图书推广的经验后,将继续完善书稿审订环节,进一步提高书稿的专业性和质量。”许逸民说。                                 

  熔古铸今 激活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管子》是首批推出的10种图书之一,原典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逻辑、教育、美学和军事等多种学科,对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深刻影响,由著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孙中原解读。  

  孙中原从事《管子》研究数十年,著有《管子解读》《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管子总部》等代表性成果,对《管子》典籍和最新研究现状了然于胸。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孙中原告诉记者,“在担任《管子》的解读人后,我认真熟悉《百部经典》编纂体例和书写条例,每日以充沛精力满负荷工作10多小时,熟练操作电脑撰稿,快速高效。总体感觉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提前完成撰稿任务,将原本安排第二批出版的图书提前到第一批问世。”

  孙中原认为,完成这项工作最大的难点是真正做到“熔古铸今、激活经典”,需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管子》的深湛义理与今日新时代精神融合重铸。翻开此书的《内业》篇,孙中原在串讲中写到:“本段阐明‘思索生智’的道理,用诗一般的语言疾呼:‘您能专心吗?您能一意吗?能不用占卜,预知吉凶吗?能无求于人,自行解决问题吗?那么,就请您思考,思考,再思考吧!”又在旁批中再次点明意涵中的现实意义:“本段语是无神论的颂歌,卜筮鬼神迷信的丧钟,科学认知决策的序曲,是浸透科学人文思想的闪光珍珠,反复咀嚼细领会,其用无穷有意味。”“熔古铸今、激活经典”的优美胜境得以充分体现。

(转载自中国财经报)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