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籍史话
典籍史话
小知识│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艺术包括哪些内容?(下)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8-04-13
作者: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李致忠
编辑:赵洪雅 

  前情提要 

  在上期栏目中,我们介绍了古籍版式中的版面、大小题名、版心、行款、字数、边栏和界行。这一期,我们书接前文,接着为大家介绍古籍版式中的其他部分~ 

 

  书口  

  也称版口,就是上一期中所说的版心。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就印纸折叠装订成册,尤其是包背装、线装而言,就成了书的可以翻阅的开口,所以称为书口。  

  白口  

  指未着墨迹的书口。版心本与刻字、边栏、界行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如果不加雕剜,刷墨之后会印成黑色条格。只有剜剔下去,涂色不着墨,刷出来的印纸才是无墨的白纸,折叶装订成册之后书口才呈白色,所以称为白口。  

  黑口  

  指已着墨迹的书口。黑口又有粗黑口(也称大黑口)、细黑口(也称小黑口)之分。粗黑口是由于版心平面未行雕剜,与版内刻字、栏、线仍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涂色时着墨,刷出来的印纸便呈粗黑色,这样折叠印纸成为书册之后就是粗黑口或大黑口。如果版心上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大部分雕剜,只留下中间一道细线不剜,则刷印出来的印纸折叠装册之后,其书口呈细黑色,所以称为细黑口或小黑口。

  象鼻  

  关于象鼻的指称似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上鱼尾上方至上栏线这一段书口上,于中缝左右各镌一道墨线,这两道墨线下与上鱼尾相连,似是垂下的象鼻,故有象鼻之称。另一种说法是指白口书上鱼尾上方那条未着墨的空白版心与墨色的鱼尾相连,整体看起来确像下垂的象鼻,所以称为象鼻。这两种说法好像后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  

  鱼尾  

  鱼尾多在书口中出现,且有单鱼尾、双鱼尾、顺鱼尾、对鱼尾之别。书口上的鱼尾,其作用主要是以尾叉来标示中缝线,以便折叶时取做标准。其实中缝线只刻一道线同样能承当折叶标准,可是古人却把它设计成鱼尾形象,既实用又美观,是美与用的成功结合。在宋辽金元的书刻中,这种鱼尾也有的不用于书口,而用于文内标题、曲牌等的标识。这跟书口处的鱼尾作用就不同了。

 

  花口  

  书口除象鼻、鱼尾等镌饰外,还常在上鱼尾上方镌印本版大小字数,下鱼尾下方镌印刻工姓名,上下鱼尾之间镌印简化了的书名、卷第、叶码等。这样折叶装册之后书口好像花样不少,所以称为花口。

 

  花栏  

  指每版四周的边栏不是一道粗黑线,而是离开一定距离的两道线。两道线中间镌饰金刚杵、莲花纹、光草纹、竹节纹、云龙纹、博古纹等图案。有墨色印的,也有蓝色印的。这种带有纹饰的边栏,就称为花栏。

万字栏 

竹节栏 

博古栏  

  书耳  

  指版框或边栏外边左上角镌出一个1厘米宽、三四厘米长的空格,其形象仿佛是书长了耳朵,故称书耳。书耳并不是画蛇添足,而是要在这个方寸之地镌刻简化了的篇题,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僖公”、“隐公”、“哀公”,《诗经》中的“关雎”、“豳风”、“鹿鸣”等。这种镌印了题名的书耳,又称为耳题、耳记。  

  句读  

  指读书需要停顿地方所镌印的圜点或圆圈符号。在宋版书中已出现了这种镌印的符号,显然是为了帮人阅读。

 

  圈发  

  指书中标识文字声调读法的符号。这种符号不是版面镌刻所固有的,而是后人读书时为了标识声调而加印上去的。加印方式是以剪齐的细竹筒蘸朱墨钤盖上去的。钤盖位置是从每个字的左上角标起,然后是右上角,再者是右下角,最后是左下角。顺序是平、上、去、入。  

  墨等  

  雕版印书的版面上,常有文字大小的黑墨块出现,这是因为雕版时文稿的某些字未定,等待考证、校勘之后写上去刻好再印,所以称为墨等。又由于其墨块形状有似钉帽,所以也称为墨钉。印纸版面上出现墨等是不精细的表现。因为都已经开印了还有的文字待定,那就过于粗糙了。清代前期文字狱大兴,利用旧有版片印书常要回避时讳,这样就在要回避的文字上覆盖一块厚纸,涂墨时盖纸着墨,刷印出来的印纸也似墨等,其实与墨等的意义已完全不同了。宋版书中墨等现象也不稀见,这也不能就一定说明刻书家粗率。相反,有时为严肃起见,考不出来的文字宁可放在那儿以待来哲,自己也决不轻率妄改妄加。这到真是墨“等”了。  

  书牌  

  也称为牌记,类乎现代书籍的版权页。常是镌印书名、作者或评者、订者、刊刻年份、镌版、藏版人、地等。明清两代的坊肆刻书,常有这种书牌。而且多用彩色纸印刷,以示特色和所有。明清以前私宅和官刻,也有牌记性质的东西,而且牌子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但常见的多是刻书题记。题记中谈刻书缘起、所用底本、校本,甚至带有推销性质的广告宣传。

蒙古定宗四年平阳张存惠“晦明轩”牌记 

明弘治五年詹氏进德堂“三峰精舍”牌记  

  插图

敦煌莫高窟唐写本《尚书》中卷首扉插 

  中国古籍历来有书有图。其插图形式,随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而演变。卷轴装式的古籍,多是卷首扉插。到了册叶式装订盛行以后,则出现了上图下文、下图上文、左图右文、右图左文、前图后文、后图前文等多种形式。使文借图解,图借文生,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俄藏敦煌文献残卷中的插图 

南宋刊本中的分栏插图 

明刊本中的左右跨页插图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