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6-09-14
作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郑小悠
编辑:赵洪雅
且让我们翻开《随园诗稿》,看看其中的诗篇与袁枚的定稿《小苍山房诗集》刻本有何不同之处?袁枚在改诗的过程中,有了哪些心态的变化?重塑了怎样的自我形象?

翻开手稿第一页,起首处赫然钤有“十二岁举秀才”一印,随后便是袁枚手书的第一组七律:《还武林扫墓,路出吴门,宿抚军庄容可同年署中,留赠四章》。题尾钤一印,曰:“埜人也”。手稿所录诗文如下:
手稿·其一
朝天闻说返征车,芳草青青梅熟初。旧雨正停青雀?舫,新恩刚赐紫泥书。谈深半夜甄长伯,学重明时陆敬與。宸翰深期何以报?为公一读一唏嘘。余到苏,值公迎御赐书诗,有“早归其善活斯民”之句。
手稿·其二
布衣欢好极平生,许住南楼客亦清。公壁间题“清到南楼客亦稀”。栀子花开春四面,女儿香赠月三更。蒙赠女儿香一合。心惊海甸哀鸿色,肠绕昌门打麦声。笑索清卿一囊粟,故人今已是苍生。舟中粮尽,故乞之。
手稿·其三
随园秋晚驻风骖,叶叶夫容露正酣。同把清藜照年少,各分吏隐占江南。看山妒我三间屋,出拜输公九岁男。公过随园,见小仓山花竹,辄云“可妒”。廿载科名风过眼,偶凭鸿爪记珈蓝。
手稿·其四
相逢花下一题襟,买棹横塘作越吟。春酒玉堂天上梦,清明游子故乡心。风前努力崇明往,世外闲鸥听好音。更约栖霞山下路,碧云红叶更幽寻。公有同游栖霞之订,故及之。

这四首诗作于乾隆二十一年,与手稿的成书时间相隔两年。标题中提到的“庄容可同年”名叫庄有恭,字容可,广州番禺人,与袁枚是同榜举人、进士,乾隆四年殿试状元。
庄有恭像
乾隆十四年,庄有恭以户部侍郎督学江苏,两年后改任江苏巡抚,驻苏州。乾隆二十一年初,庄有恭母亲病故,按道理,他应该丁忧三年,回乡守制。但恰逢长江下游汛情严重,庄有恭久在江南,颇有治水经验,是以乾隆皇帝只给了他百日葬母假期,夺情留任,率领江苏军民抗洪赈灾。这年夏天,袁枚从南京回杭州老家扫墓,路过苏州时,正赶上庄有恭带着乾隆皇帝“速归其善活斯民”的嘱托重新回到巡抚任上,遂有此四章之赠。
乾隆四年殿试金榜,第一甲第一名庄有恭
从内容看,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四层意思:第一首诗写的是袁枚听说庄有恭带着皇帝的重托,回到苏州任上救济灾民,二人夜半长谈,感叹民生疾苦,颂扬皇帝的忧劳。第二首诗描述二人同学情深,往来频繁,并多有馈赠。第三首写庄有恭此前也曾拜访随园,二人一朝一野,回忆起年少时同赴科场的情形,百感交集。第四首再将袁枚的闲云野鹤生活和庄有恭风光的仕途前程对比,但提到了二人的栖霞山同游之约。整组诗作将二人的关系表现为合而分、分而合,思路分明,浑然一体。
袁枚晚年自订诗文集时,将这组诗收入《小仓山房诗集》(下称“诗集”)卷十二,题目改为《过苏州赠庄容可大中丞》,内容亦大有变动。
关于改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专门的论述。他说:
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刘彦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荀子曰:“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眸而得之之谓也。
然而从手稿到诗集定本的修改,并非是这种“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不安于心”的简单情况,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修改。不仅仅是艺术修葺的需要,也是其心态和自我形象塑造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就这一组赠给庄有恭的诗作而论,其诗集定本修改如下:
定稿·其一
朝天闻说返巾车,芳草萋萋梅熟初。旧雨正停青雀?舫,新恩刚赐紫泥书。谈深半夜甄长伯,学重明时陆敬與。宸翰相期何以报?为公一读一唏嘘。赐诗有“速归其善活斯民”之句。
定稿·其二
牙旗红闪夕阳明,许住南楼客亦清。壁上题句“清到南楼客亦稀”。栀子花开春四面,女儿香赠月三更。心惊海甸哀鸿色,肠绕昌门打麦声。笑索官仓一囊粟,故人今已是苍生。
定稿·其三
随园往岁驻征骖,叶叶夫容露正酣。同把科名忆年少,各分吏隐占江南。看山妒我三间屋,出拜输公九岁男。廿载韶光风眼过,云龙角逐尚能堪。
定稿·其四
相逢花下一题襟,买棹横塘作越吟。春酒玉堂天上梦,清明游子故乡心。人间努力留遗爱,世外闲鸥听好音。莫忘栖霞山畔路,碧云红叶更幽寻。约共游摄山。
对比手稿与诗集,被改动的大大小小有十六处之多(橘色部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是对标题和小注部分做了充分简化,将背景说明文字尽量削去,使诗作看起来更加明白简净。
第二是斟酌词句,做艺术加工,把原诗不确、不尽,对仗不工的词句改得更为妥洽。如第二首诗的尾联:“笑索清卿一囊粟,故人今已是苍生。”从小注“舟中粮尽,故乞之”来看,是要表达袁枚到苏州后随带的食物不足,向庄有恭讨要了一些的意思。“清卿”一词在清代有两种用法,一是指清白廉洁的高级官员、二是对太常寺堂官的雅称。第二种用法更加常见,而此处显然是取其第一种用法。大约是为了避免产生歧义,袁枚在诗集定稿时将“清卿”改为“官仓”,与颈联的“心惊海甸哀鸿色,肠绕昌门打麦声”同观,写庄有恭作为一省之长,在荒年时刻忧心江苏百姓生计,而我袁枚虽是巡抚大人的故人同年,如今也是治下苍生,开口索求一囊官仓的粟米,也在情理之中。两联结合,既呼应了第一首诗提出的庄有恭于大灾之年担当重任,抚绥百姓的特殊背景,褒扬庄氏勤政爱民的德行,又俏皮的自嘲彼此虽是敌体同年,情意欢洽,但如今他官我民,有庙堂江湖之别,为下面两首诗打开话题。
再如第四首颈联上句,由“风前努力崇明往”改为“人间努力留遗爱”,与下句“世外闲鸥听好音”对仗更工。且上句写庄有恭作为朝廷高官,应以入世之心为民父母,遗爱于百姓;下句写自己作为林下闲散,虽出于世外,也乐意聆听同年好友的政绩佳音。与颔联的“春酒玉堂天上梦,清明游子故乡心”浑然一体,引出尾联的栖霞山之约。
除词句的修改外,袁枚对庄有恭的态度,从中年到晚年,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诗句的改动,即是这种变化的反映。
对于庄有恭这位同榜年兄,袁枚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乾隆三十二年,庄有恭病故,袁枚为之作祭文,在谈到二人早年的交往时写道:
我少公年,实惟两载。丁已长安,瞷公丰采。度实我容,能实我甲。假宅道南,相优相狎。张饮鸡社,再盟再歃。明年京兆,同登贤书。明年礼闱,同翔天衢。帝策仲舒,擢为第一。回顾终军,亦许簪笔。凡公所有,则我不无。得我相於,公亦不孤。西清宵宴,东观晨趋。人之视之,两剑双珠。小刼昆明,为欢未渫。我宰江左,公留燕阙。从此乖分,辵阶猎级。或旬日之间而周历三台,或三十之年而早麾旌节。非予小子之早遯先藏,几乎腰笏负?而向公屈膝。
袁枚小庄有恭两岁,二人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相识于北京。由于年龄相近,志趣相投,所以结社饮宴,成为挚友。乾隆三年,二人同应顺天乡试,成为同榜举人,第二年一路过关斩将,经过会试、殿试,又成为同科进士。其中庄有恭高中状元,袁枚则为二甲第五名,同入翰林院。虽然此时的庄有恭在科举名次上小胜袁枚一筹,但毕竟“凡公所有,则我不无”,二人所成所就,几乎不分轩轾,旁人亦以“两剑双珠”视之。然而,乾隆七年的庶吉士散馆考试成为二人仕途的截然分水岭。此后庄有恭仍然留在翰林院内,平步青云,八年时间就升至从二品的户部侍郎。而袁枚的宦海生涯一落千丈,在知县位置上停滞不前。所谓“我宰江左,公留燕阙。从此乖分,辵阶猎级”是也。特别是乾隆十四年,庄有恭以侍郎之尊担任江苏学政,眼看就要成为袁枚的上司。袁枚为了避免向同榜同年“腰笏负?而屈膝”,抢在庄有恭到江苏之前挂官而去,郁郁之情,颇可想见。
苏州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乾隆十六年,庄有恭由学政改任江苏巡抚,成为江苏境内除两江总督外的最高级文官,而辞官后在南京生活的袁枚又成其治下之民。特别是乾隆十九年后,第四次总督两江的尹继善经常在公余闲暇时招待庄有恭、袁枚这两个得意门生到家里饮酒闲谈。恩师作总督、同年任巡抚,有了这样靠山的袁枚在江苏地界当然可以超脱自处,但以一介布衣游师门督抚席间,心高气傲、少年得志如袁枚,无论生活的怎样自由潇洒,只怕也难以全然释怀。他曾于席间慨然赋诗云:
三江元老驰征轮,三吴新参访故人。
为载酒尊趋绛帐,仰承师意招同门。
……
酒杯易尽意难穷,官鼓鼕鼕漏又终。
千秋莫忘今宵宴,一个山人两相公。
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袁枚写出了乾隆二十一年的那一组《还武林扫墓,路出吴门,宿抚军庄容可同年署中,留赠四章》,还在诗题之下加钤了“埜(野)人也”的闲章。虽然自嘲“故人今已是苍生”,却不甘全方位认输,而坚持自己与赫赫庄巡抚是“各分吏隐占江南”。当然,在提到“廿载科名风过眼”这样的话题时,作为庄巡抚的治下子民,也只好自认气短,“偶凭鸿爪记珈蓝”了。
至于袁枚大病初愈,即将这组诗作列为诗册中第一题,抄录给尹继善的公子庆兰,大约也有将这一番矛盾心迹袒露给恩师一家的意思,不知尹师观此,又当作何感想。
不过,前半生仕途顺风顺水的庄有恭很快就遇到了大波折。就在乾隆二十一年底,庄有恭以擅自准许有重罪之人赎锾获罪,夺官逮京,论绞罪,蒙皇帝赦免,改发军台效力。后经起复,历任湖北、浙江、江苏巡抚,升协办大学士。乾隆三十年,又因包庇有罪属官下狱,廷议论斩,再蒙特赦,起为福建巡抚。乾隆三十二年,两次死里逃生的庄有恭在福建病故,年仅五十四岁。
庄有恭去世后,已经成为文坛宗主的袁枚为他书写了一篇感情饱满而复杂的祭文。看到老同学人生最后十年的跌宕经历,和英年早逝的结局,袁枚对他的情感中,似乎更增些许怜悯,而少了几分醋意。对自己早早远离官场、恣纵林泉的选择也平添一层安慰。他在祭文中叹息二人交谊的微妙和庄有恭的不幸与侥幸,说:
我嫌公之夷姤,公嫌我之踈俊。虽邻不觌,虽亲不近。三年一书,五年一问。恃旧多规,颔而不愠。参知政事,将离于南。交淡而成,蔗老而甘。访我空谷,穿云停骖。抱我幼女,絮语喃喃。公戏我笑,我卧公谈。已握手于白门,复开尊于吴下。道两人之齿未,莫分襟而悲咤。何图此酒?即是离觞。何图此别?万种沧桑。
家入搜牢,身归狱市。簿责八辈,鞶惊三褫。罪浅恩深,雷收电止。解金木之缠身,忽纡青而拖紫。虽霜尽以春来,终形存而心死,果八闽之再临,竟九泉之已矣。呜呼!胡不早终,赫然相公;胡不少待,大福将再。不早不迟,天实为之茫茫。
故人既已长逝,那些需要忌惮的、顾虑的情绪,自然也不必再有。袁枚晚年修订诗集,将“偶凭鸿爪记珈蓝”的气短,改作“龙云角逐尚能堪”的气直,就在情理之中了。